课件43张PPT。消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2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1.了解诺贝尔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评价。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品析简
洁语言。
3.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
的精神,激发自信心。 (重点)(难点) 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后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他的这项发明也获得专利。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逝世后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这就是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现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bānzhòng颁( )发 仲( )裁嘱遗zhǔ( ) 颁发:
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导思1.读完文章,你对诺贝尔奖有了哪些了解?诺贝尔奖关键词:
人类奉献导思2.
诺贝尔为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你如何评价他?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④):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
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
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1.第一部分(第1段)【答案】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 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第二部分(第2一4段)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 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
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
解和掌握。【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
么好处?
【答案】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
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
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
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首届诺贝尔奖
颁发主体:获奖者及其贡献、
颁奖机构、时间、地点、
资金来源及管理、评定赞美贡献
导语: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的相关信息以及诺贝尔奖的有关知识,表达出了作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对人类贡献的高度赞美。《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这则消息采用简短的文字,报道了欧元统一后,各地区原有的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小的硬币上唯一的一个图案,表达出了作者对欧元钞票上民族文化消失现象的惋惜和痛心。总分的文章结构。
报道中的导语部分,总体概括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然后下文重点介绍了首届获奖者的一些资料及诺贝尔奖的机构等一系列知识。这样处理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2015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会计网讯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作业2:完成《典中点》上的习题消息2别了,
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钞票上消失的记忆中的名人欧洲共同体,使欧元成为各种共同的货币,一些国家使用多年的、印有艺术家头像的钞票,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是一种消失了的民族文化,将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到底钞票上,有哪些消失的民族文化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则消息,了解这段经历。1.了解有关欧洲钞票的有关文化知识。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
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作者对钞票上民族文化消失的情感,增
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郎朗法láng( ) lǎng( )读 导思1.你了解哪些着关欧元钞票文化的内容欧洲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关键词:
民族文化导思2.对于欧元钞票民族文化的消失,作者有何态度?你又是如何看待的?作者态度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第一部分(①):第二部分(②-⑤):导语部分就直接点明了作者对一些艺术家图像从欧元钞票上消失的遗憾和痛心。写出了纸币上消失的一些民族文化以及作者的情感。品析题目中“别了”一词的妙处。
【答案】标题中“别了”就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消失的遗憾和痛心,使消息题目极具感染力,极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1.第一部分(第1段)2. “再见啦”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再见啦”连
续出现,表达出了作者对两位艺术家的图像从
欧元的钞票上消失的痛心及惋惜之情。反复作用分析法。
(中考占2-3)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反复起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阅读方法解密 3.“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句中的“不愿”一词包
含着怎样的情感?
【答案】“不愿”“已经没有”进一步表达出了作
者对一些艺术家的图像从纸币上消失的难过和遗
憾之情。消息开头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接点
明了作者的情感立场,奠定了整个报道的感情基
调。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续用“再见了”一词,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
【答案】“再见了”反复出现,使语段形成了排比句式,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此事的态度。第二部分②-⑤4. 【答案】“唯一”“小小”“一面”这些修饰词语,表明了一体化后,民族文化从欧元钞票上消失后,唯一让人们安慰的地方,衬托出了作者在极度失望中的一丝慰藉。5.“唯一”“小小”“一面”这些词语体现作者怎
样的情感? 【答案】这则消息重点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别了”“再见啦”等词语在文中多处出现,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欧元钞票上民族文化消失的惋惜之情。同时原来各地区钞票上都印有许多艺术家等图像,与欧元一体化后,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只允许各地在“小小”的硬币上的一面保留“唯一”的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来更有利于读者理解民族文化消失后的惋惜和无奈,从而更加引起人们对应有的图像形式的民族文化的珍爱。【难点探究】这则消息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遗憾
痛心别了,钞票
上的民族文化导语:新发行的欧元钞票
上的文化消失现象主体:欧洲各地原有的钞
票文化的消失 这则消息采用简短的文字,报道了欧元统一后,各地区原有的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小的硬币上唯一的一个图案,表达出了作者对欧元钞票上民族文化消失现象的惋惜和痛心。1.采用恰当的抒情。报道中采用了大量的抒情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出作者对钞票上民族文化的消失所带来的遗憾和痛心之情,使报道内容更加具有感染力,从而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2.采用对比手法。报道中,作者将欧洲各地各具特色的钞票上的民族文化与欧元一体化后,各地只保留硬币上“唯一”“一面”自己的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一体化后,民族文化从钞票上消失的惋惜之情。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
【译文】春天的长安城里柳絮漫天飞舞、落花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2.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译文】请不要再唱江南的古曲,那幽怨悲抑的哀曲,怎能安慰屈子的沉冤?
作业2:完成《典中点》上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