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故乡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 故乡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23 15: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故 乡
【教学目标】
1.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
2.
品析和学习小说运用的写作手法。
3.
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4.
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的状况。
5.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小说中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2.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法。
【教学难点】
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让学生齐声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故乡》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课件上展示带有人物之间关系的人物表。
课件展示
  三、精读课文,分析闰土
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1.作者写闰土着重运用了什么方法?从哪几方面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什么?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闰土的变化。
课件展示,分别从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这四个方面出发进行对比分析,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这些变化的语句。
2.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境况,“我”有着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课件展示
  四、布置作业
课下认真阅读课文,试着分析一下杨二嫂这个人物。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故乡
【教学反思】
阅读小说,欣赏名著,最重要的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鲁迅小说的文笔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教师应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并在课上详细解说时代与社会背景,为深刻理解全篇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精读课文,分析杨二嫂
1.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杨二嫂的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回答:(1)都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2)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3)写闰土时先回忆,再眼见,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在作者头脑中印象深刻。写杨二嫂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符合杨二嫂尖酸刻薄的性格。
2.进一步提问:20年来,杨二嫂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相关内容寻找并体会课文中对应的语段
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年轻美丽:豆腐西施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动作终日坐着冷笑、怪叫、贪婪。对“我”的态度虚伪地吹捧,尖酸地嘲讽对生活的态度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搬弄是非
杨二嫂的外貌变化,说明她也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杨二嫂对“我”的种种嘲讽、吹捧和诬陷,又无不反映了旧社会对她的损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无非是要说明,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榨的情况下,乡镇小市民也逃脱不了日益贫困和遭受损害的厄运。
  二、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身上作者所寄托着的新生活的愿望。
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三、分析“我”的形象
这个“我”并不是鲁迅自己,虽然有鲁迅先生的某些影子,但他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在小说中,“我”是一个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中分裂出来的革命知识分子,“我”同情劳动人民,憎恶旧社会;“我”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但并没有奋起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而辗转奔波。故乡及故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四、布置作业
1.《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都非常成功,作者运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故乡
【教学反思】
设定难点时要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依据的,所以要突破难点,也就必须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介绍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读课文进行联想,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联系实际,引人入胜,深究作品表现的哲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回顾上两节课所学内容
  二、分析对比手法
《故乡》塑造人物运用的一个主要方法是什么?
对比手法,作用是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日益悲惨的命运;
“我”与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及礼教对人的毒害;
杨二嫂与闰土形象的对比,反映出闰土淳朴、善良的个性;
故乡前后境况的对比,反映出每况愈下的农村经济;
“我”和闰土关系与水生和宏儿的关系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对未来的向往。
指导学生结合上两节课所学内容来回答
  三、分析景物描写
课文中哪些地方对故乡的景物作了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2、12自然段分别对眼前的故乡景色和记忆中的故乡景色作了描写;第6自然段中插入了老屋景象的描写;第88自然段中又再现了故乡的神异景色。
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故乡萧条的景象。
第6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老屋的破落,更写出了主人的伤感。
第1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故乡的美好景色,烘托了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再现了故乡的神异景色。这幅故乡神异图画已不是前段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主题的升华,展示了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憧憬。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我”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
小结:由此可见,景物描写,要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要为作品的主题服务。同学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这一点,千万不能为描写而描写。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四、分析文中议论的作用
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最后两个段落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列语句的含义:
(1)“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
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不如求神拜佛那样给人带来慰藉。
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鲁迅并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总结:小说通过上述议论,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中心,并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2.提问:第84~88自然段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有何区别?
议论文中的议论,是为了发表见解,阐明道理,而文学作品中的议论是为了对中心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较之议论文中的议论,它更形象化,更具感染力。
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教师明确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鲁迅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一句比喻,把希望的存在比为“路的开创”,含义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这样的解释,对初中学生来讲仍显拗口难懂,我们不妨先撇开“抽象”的希望,而从“路”谈起,从而落实到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勇于实践,努力奋斗以开拓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