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病毒》是义务教育课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五章的内容。主要探究人们认识病毒的过程以及病毒和人类的关系。在重温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病毒,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对病毒了解以后,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病毒在生物圈中与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关系,并学会怎样利用病毒为人类谋福利。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科学家发现病毒的历史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体验科学家重证据、重推理、重过程的科学情感和态度;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病毒与细菌的不同、病毒的结构、生命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在探究中,老师可以设疑启思,学生也可以质疑释疑,相互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在引导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追求问题本质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创新精神融入到具体的课堂实践中。
借助的教学平台:自制的多媒体课件(flash)。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病毒,认识病毒在自然生态中的多样性。
2、说出病毒的结构名称。
3、认识并掌握病毒的生命特征。
4、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络中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信息。
2、认识病毒在自然领域和科学领域中的作用。
3、通过科学史教育,理解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式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科学史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家重证据、重推理、重过程的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学会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利用病毒造福人类。
3、关注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病人,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学会奉献自己的爱心。
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病毒的结构组成及生命过程。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探究病毒的发现史
导入:同学们,病毒作为一种微小的生物,它是由五位科学家历经12年的努力探索才发现的。在此,让我们一起重温当年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提供资料(多媒体课件显示)。(一)1886年,德国科学家麦尔把患有花叶
( http: / / www.21cnjy.com )病的烟草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滴到健康烟草的叶片上,结果引起花叶病,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麦尔为此推想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二)1892年,俄国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伊万诺夫斯基在实验中证实了麦尔所看到的现象,进而进一步发现:患病烟草植株的叶片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还能引发健康的烟草植株发生花叶病。证明致病因子不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小生物——细菌。由于当时用光学显微镜无法看到致病因子的结构,他因此推测致病的病原体是比细菌小的“滤过性病毒”。(三)1898年,荷兰科学家贝杰再次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了伊万诺夫斯基的发现,他用“病毒”来命名这个致病因子,同时,德国科学家莱夫勒和费罗施也证明了引起牛口蹄疫疾病的病原体也是“滤过性病毒”。由于他们杰出的工作,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由此深入探究,开创了病毒学发展的新时代。教师设疑:(1)麦尔发现的问题是什么?为此做出的推测是什么?(2)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中又做出了新的推测是什么?他推测的依据是什么?(3)后来又有哪三位科学家进一步推测了伊万诺夫斯基的推测?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4)电镜下看到的烟草花叶病毒是什么形态?(5)研究病毒的发现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资料探究(1)仔细阅读资料(2)八个小组分别进入讨论阶段,对老师的设疑进行探究(3)表达与交流,达成共识,解决老师设的疑问。
设计的目的:通过病毒发现史,即五位科学家的“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问题——推测——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的推测——实验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和研究思路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病毒的小、形态的多样性、生活的传染性和寄生性等特点,先从表象认识病毒,为病毒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教与学的方法:资料分析、表达交流、释疑、质疑,继续探究,并学会概括总结,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入。
质疑:在学习科学家探究病毒史的过程中,大家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建议:可参考搜集的资料和教材来释疑。多媒体课件演示:某种病毒与细菌大小的比例;演示某些病毒的形态,加深学生对病毒的认识。
形成新的疑问(1)病毒都比细菌小吗?(2)病毒与细菌有什么不同?(3)病毒的形态到底有多少?(4)病毒是否都具有传染性?是否都具有寄生性?(5)对病毒种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探究手中的资料。(1)对新的质疑各小组研究整理。(2)表达与交流,对新的质疑进行释疑。概括总结:病毒到底是什么样的生命体?
病毒的结构及生活史
过渡:通过学习病毒的发现史,大家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病毒有了一定的了解,它和细菌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又是怎样进行寄生生活的呢?建议:让学生自学课本P96“病毒的结构和生活”一段。引导学生设疑:(1)病毒的结构如何?(2)病毒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是什么?(3)病毒外壳的作用是什么?(4)病毒生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演示:病毒的结构,检测:学生的自学状况。强调: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才能生存,才能不断地繁衍和继续感染寄主。
探究教材资料:(1)自学课本,
(2)小组对教师设的疑问进行探究。(3)表达与交流,对教师设的疑问进行释疑(4)对教师的检测进行自评和互评。
设计的目的:对课本的探究,解决的是本节课的重点;对动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探究,解决的是本节课的难点。自学后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然后形成新的问题,再继续探究,又自行解决了新的疑问。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的能力。
教与学的方法:(1)教师给学生提供自学的范围,并检测自学效果,同时为学生的继续探究做好准备,必要时给学生以提示。(2)学生通过自学、质疑、猜测、观察、小组合作以及自评互评等探究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深入了解。
过渡: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除了解答以上4个问题,还有什么疑问?演示病毒生命过程的动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播放前,提示学生病毒的生命过程包括吸附、侵入、脱壳、合成、装配与释放五个过程;播放时,先阶段性播放,然后连续播放。)
形成新的质疑:(1)病毒为什么要寄生在活寄主体内?(2)病毒无细胞,无摄食结构,怎样在活寄主体内维持生命?(3)病毒为什么具有传染性?
(4)病毒的生存为什么会破坏寄主细胞?猜测:病毒的生命过程(选五个阶段的任何阶段)探究病毒的生命过程动画:(1)各小组仔细观察病毒每一个阶段活动状况。(2)让各小组把所观看的阶段性动画过程用语言描绘出来(3)验证各小组自己的猜测。(4)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自评和互评(5)各小组系统性的将病毒的生命过程整理好并表达出来(6)对前面形成的新的疑问进行释疑。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过渡1: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都知道病毒虽然形态小,结构简单,但对寄主的杀伤力却很大,在人类当中有哪一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呢?引导学生设疑1:(1)人禽流感如何从自然寄主到人体内,人类如何预防?(2)艾滋病的可怕性和传播途径。(3)细菌性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流行性感冒用药一样吗?(4)如何预防乙型肝炎?(5)狂犬病毒能引起狂犬病,家庭养狗应注意什么问题?
小组探究手中的资料:(1)回答教师过渡1中的问题。(2)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老师设疑1中的相关问题。(3)难理解的问题求助于老师的帮助
设计的目的: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病毒,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通过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对知识的拓宽。教与学的方法:(1)教师在情景中设疑,学生在问题情景中释疑。(2)小组合作的机会增多。(3)学会借助外界的力量达成求知的目的。(4)发挥了学生发散思维的潜能。
过渡2:病毒能够在人类中引起许多疾病,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危害。目前,人类对它不仅能够防治,而且还可以利用它。建议: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设疑2:(1)人类主要采用什么措施防治病毒性疾病?(2)人类如何利用病毒造福人类?提示指导,举例说明。
探究教材(1)自学教材P97最后一段。(2)初步解决设疑2中的问题小组探究手中的资料:全面理解设疑2中的问题。
质疑:(知识拓宽与延伸)大家对病毒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同学们如何看待以下三大问题?(1)如何对待艾滋病人?(2)如何看待有些国家利用细菌和病毒制造的生化武器?(3)禽流感困扰着人类的健康,人们惶恐不安,杀禽宰鸟,对这一行为,你是否有反思?
小组讨论:(1)根据已学的知识,探究教师质疑环节中的问题。(2)表达与交流。(5)难理解的问题求助老师的帮助
教学评价:
知识反馈:
我回答:
1、病毒是由
和
构成,它生活在其它生物的
细胞内。
2、专门寄生在
细胞里的病毒,叫噬菌体,它可以用来治疗一些
疾病。
3、人类可以利用病毒为人类谋福利,可以利用病毒制造
,防治有害
,用于转基因和
治疗。
我来选:
下列哪种疾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
)
A病毒性感冒
B肝炎
C艾滋病
D化脓性炎症
2、病毒在寄主的细胞中生活,对寄主的影响是:(
)
A生理正常
B受害
C受益
D受害和受益
3、观察病毒,必须借助的仪器是:(
)
A手持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D上述三者皆可
4、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
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我分析:
科学家在研究病毒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现,在实验室里的病毒可以分离、提纯成象食盐一样的结晶体,没有生命的迹象。但病毒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则开始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病毒,根据资料分析,病毒是生物吗?说明理由。
学生体会:
学生普遍认为不仅了解了病毒这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物,而且还关注了病毒与生物圈内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感觉课堂趣味性强,学习方法多样,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比较好。
教师体会:
1、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探究为主,学生在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种资料的探究过程中了解了病毒的相关知识;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设疑--激趣--诱思--探究”的学习过程,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最后应刃而解,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实际运用。
2、变“教”为“学”,树立了学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拓宽思路,发展自己,通过师生高质量的思维对话,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评价能力、概括与表达能力。
3、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内容直观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从多方位了解病毒的有关知识,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对话,,而且这样的通过思考和探究才能完成的对话是高效的,在对话及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达到了三维教学目标、师生关系、课堂芬围等方面的高度和谐,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
5、本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开放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而使不同的班级对问题探究的侧重点和深浅度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教后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支架式”教学方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好复习任务的。支架式教学的最大优点它是支架体系构建的直观体现,教师先构建好知识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把要复习的众多知识加以分解,即把知识按序排列在支架上,就象吊在支架上的果实一样,使繁杂的局面逐渐变得明朗起来、一致起来,并有一定的层次感,让学生一看很醒目,然后再借助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最终达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2、整个课堂环节比较简单,即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搭建脚手架;然后分割知识框架,进入问题情景;转而独立探究;进而协作复习,达成思维共享;最后表达与交流。因为是复习课,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所以根据需要,在不同的环节上,我适时地做了点拨、暗示、提醒、强调、知识的迁移等不同方式的指导,使学生的思维从一个水平能上升到另一更新的个水平。
3、“支架式”导学案适合复习课。一是复习的知识明了,还能让知识共享,学生自学方便简洁。二是课容量大,复习的知识能够全面化。
4、本节课堂有些细节问题处理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