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A卷)
一、选择题
1.鼠妇的生活环境是(
)
A.水中
B.干燥的陆生环境
C.潮湿的陆生环境
D.土壤里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相互影响,毫无作用
B.相互影响,毫无影响
C.毫无关系
D.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属于(
)
A.生物因素
B.非生物因素
4.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
A.森林可保持水土
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蚯蚓疏松土壤
5.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6.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橘树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7.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
B.树林底下好乘凉
C.鸟类迁徙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
A.阳光
B.江水
C.温度
D.空气
9.
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地—青岛,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
)
A.
阳光
B.
温度
C.
气体
D.
盐度
10.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
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地点
鼠妇只数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种花的湿花盆下
18
干草地中
2
A.阳光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11.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2.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
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
二、填空题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因素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图
所示为北极狐。其推
( http: / / www.21cnjy.com )测理由是
。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________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B
B
D
B
B
C
A
B
B
D
二、
1.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2.阳光
空气
水
温度
土壤
3.(1)B
因为B耳小、短,热量不易散失
(2)生存环境
(3)减少甚至灭绝
(4)植树造林,减少废气排放(开发绿色能源等)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