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案+课后练习: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案+课后练习: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07-25 11:27:09

文档简介

学科:物理
专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
题面:小明同学在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进行了以下活动,请你帮他完成实验记录或归纳实验结论:
(1)小明用手触摸发声的音叉时,感觉到音叉在
,当他用手握紧音叉时,发声就停止了,这说明了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小明轻敲桌子的一端,耳朵贴紧桌子的另一端能听到很响亮的声音,这说明了

(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这说明了

题二
题面:百米赛场上,如果计时员是从听到枪声开始计时,他所测到的运动员成绩比实际成绩要(

A.完全一样
B.好一些
C.差一些
D.无法判断
金题精讲
题一
题面: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二
题面: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旷野里空气稀薄
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题三
题面: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827年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只船相距14
km,在一只船上实验员向水里放一口钟,当他敲钟的时候,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上的实验员向水里放一个听音器,如图所示,他看到火药发光后10
s听到了水下的钟声。计算一下水中的声速是多大?
题四
题面:一个人在高处用望远镜注视地面上的木工以每秒一次的频率钉钉子。他听到声音时恰好看到击锤的动作,当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了两次击锤声,木工离他有多远?
讲义参考答案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
答案:(1)振动,振动;(2)固体可以传声;(3)真空不能传声。
题二
答案:B
金题精讲
题一
答案:发声体在振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声波传递能量)。
题二
答案:B
题三
答案:1400m/s
题四
答案:680m/s学科:物理
专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题一
下列活动中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A.观察蟋蟀翅膀在摩擦振动时,我们能听见清脆的声音
B.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在纸盆上,看到纸片不断跳动
C.雨天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闪电传播更快
D.把一个小收音机用塑料袋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播音
题二
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是听到枪声后还是看到烟后开始计时,为什么?如果他听到枪声后计时某运动员成绩为12.8s,该运动员实际成绩是多少秒?(空气中声速为340m/s,保留一位小数)
题三
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哪些问题?请你写出一个:

题四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
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是
m。在屋子里说话比在操场上说话听起来更响亮,原因是屋子的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延迟时间
,最终

题五
如图所示,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波信号经0.8s被探测仪接收到,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题六
打靶时,靶与射击者之间距离为300米。射击后经过1.4秒开枪者听到击靶的声音,声速为340米/秒。求枪弹的平均飞行速度。
课后练习详解
题一
答案:C
详解:蟋蟀翅膀在摩擦振动时,能听到清脆的声音,可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在纸盆上,看到纸片不断跳动,可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C符合题意;把一个收音机用塑料袋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D不符合题意。
题二
答案:
(1)如果听到枪声才计时,因为光速比声速大,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多,这样少计了些时间,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因此终点的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白烟开始记时。
(2)∵v=,∴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的时间:t==≈0.29s,
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应为12.8s+0.29s=13.09s。
答:终点的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白烟开始记时;该运动员实际成绩是13.09s。
详解:
(1)声音从运动员起跑点传到计时员处需要一定的时间,计时员听到枪声计时,计时员少记了一些时间;(2)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与路程,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声音的传播时间,然后求出运动员的实际成绩。
题三
答案:空气可以传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体在振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任选其一即可得分)
详解:由题意结合图示可知,敲响右边的音叉,右边音叉由于振动发声,右边音叉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振动引起左边音叉的振动,音叉振动使得小球不断跳动。
题四
答案:反射;0.1;17;小于0.1s;将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原声就加强了
详解:
(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是s=v·t=×340m/s×0.1s=17m;
(3)在屋子里说话比在操场上说话听起来更响亮,原因是屋子的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延迟时间小于0.1s,最终将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原声就加强了。
题五
答案:600m
详解:探测船发出的声波信号从船上出发,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被船接收到。在传播过程中所用时间0.8s为声波传播一个来回的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s=vt可计算声波通过的路程,再计算出它的一半就是船到障碍物的距离,s=s总
=vt=×1500m/s×0.8s=600m。
题六
答案:579.5m/s
详解:综合速度计算公式及空气中的声速进行解题。
从射击到听到击靶声的时间t=1.4秒,等于子弹飞行时间和声音从靶传回所用时间之和。
即:t=t声+t弹=+
1.4s=+
解得:v弹≈579.5m/s
枪弹的平均飞行速度约为579.5m/s。学科:物理
专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题一
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对上面的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填“大”、“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
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假设;B.得出结论;C.分析归纳;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填字母)。
题二
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发令员的枪声才计时,他实际上是
(填“提高”或“降低”)了运动员成绩
s(设此时气温处于15℃)。他怎样才能准确记录运动员的成绩?

题三
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题四
在操场上体育课时,总感觉老师的声音没有在课堂上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耳很少听到与原声相隔小于0.1秒的回声
B.体育教师的声音的响度太小
C.在室外老师的声音向周围传开,几乎没有什么反射
D.在室内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题五
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使两只船在水中相距17
km。一只船上的学生将一个发声体放入水中,当发声体发声的同时,船上的灯闪亮;另一只船上的学生在水里放一个听声器,他们看到灯闪亮后经过11
s收到了发声体的声音。请问他们测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大?
题六
某同学站在建筑工地上看见高处的工人师傅用榔头猛地向一个工件敲击了一下,经过0.3s后才听到敲击工件的声音传来。问这个同学与工人师傅相距多远?
课后练习详解
题一
答案:⑴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⑵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⑶小;①
⑷EADCB
详解:
(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瓶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因此猜想①是正确的;(4)结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可知此实验的探究过程是:EADCB。
题二
答案:提高;0.29;看见枪冒烟计时
详解:百米赛跑开始时,发令员打枪的同时,既有枪声也有枪冒出的烟雾。如果听到枪声才计时,就要考虑声音从百米赛跑的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要的时间,枪声传播的路程是100米,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所以用时为0.29s,也就是运动员已经跑了0.29s他才计时,这就给运动员的成绩少记了0.29秒,相当于使运动员的成绩提高了0.29秒。若要准确记录运动员成绩,应减少这种计时方法上的误差,即他应该看见枪冒烟计时。
题三
答案: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声音产生的条件和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科学方法。发声音叉的振动幅度很微小,不便于观察,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通过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来间接地说明音叉的振动,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题四
答案:B
详解:由于室外比较宽阔,被反射回来的小于0.1s的回声很少,故产生上述现象,A项正确;在教师和操场上老师讲话的响度是相等的,B项错误;在室外老师的声音向周围传开,几乎没有什么反射,故产生上述现象,C项正确;在室内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D项正确。本题应选B。
题五
答案:1545m/s
详解:由题意可知,看到灯发光,经过11s听到响声,可近似认为声音在水中传播17km用的时间为t=11s,。
题六
答案:102m
详解:声学的学习中,在很多情况下,发光(暂未学)和发声是同时发生的,例如:在雷雨天,打雷和闪电;在赛跑时,发令枪冒烟和发声;本题中敲打的动作和发出声音等。由于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光学部分会介绍),我们可以忽略光传到人眼所需的时间,而认为是看到发光时物体开始发声,并同时开始计时,则据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时间,再利用公式s=vt,就可计算出发声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340m/s,声音由敲击处传来经过的时间t=0.3s,据v=得:s=vt=340
m/s×0.3s=10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