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伟大的悲剧》(课件+同步练习2份打包)(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伟大的悲剧》(课件+同步练习2份打包)(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24 14:43:09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你了解南极吗南极气候: 科学家曾测得 -88.3℃的平均最低气温。 (酷寒)
世上风力最大风暴最多。每年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有过每秒92.5米的风速。(烈风)你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的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谁而命名的?它是阿蒙森-斯科特站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拽(zhuài) 毛骨悚(sǒng)然
怏怏(yàng)不乐 毋(wú)宁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癫(diān)狂
凛冽(lǐn) 步履(lǚ )
姗姗(shān)来迟
忧心忡忡(chōng)
疲惫(pí)(bèi)不堪预习交流1释义:拽:毛骨悚然:怏怏不乐:毋宁:吞噬:语无伦次:拉。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不如。吞食。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预习交流2羸弱:告罄:忧心忡忡:姗姗来迟:海市蜃楼:鲁莽:瘦弱。指财务用完。忧愁的样子。比喻虚幻的事物。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来的很晚。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斯蒂芬·茨威格 (1881—1942)预习交流3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背景导读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速读要求1、不动唇,不指读,忌回视。
2、眼扫视,心专一,脑直映。
3、抓重点,记大意,明中心。
4、每分钟不少于500字。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2.英国南极科考队有几名队员,他们的名字是什么?阅读课文 感知内容用 一 句 话 概 括 全 文内容时间:1912年人物:斯科特一行5人(或斯科特等)地点: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事件:不幸遇难(覆没、牺牲……)阅读与思考1.从中找出让你感到钦佩的描写语句,分析一下它体现了斯科特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2.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精神品质:  斯科特及其队友:1、诚信,又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4、无私的爱。伟大的悲剧
第二课时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所谓“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悲剧伟大小组合作,探究主题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所谓“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1)失败之悲 “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你认为这句话说得对不对呢?(2)作证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我叹服的挪威国王啊!我此时真的是对您心生敬畏之情啊!贵国以阿蒙森为首的探险队在这次冒险中,赢得了胜利,成为了自古以来踏上南极点的第一人。他们的胜利是实至名归的,我从不曾犹豫过是否为他们所取得的业绩作证,因为我作为一个探险者,比任何人都明白他们的成功背后是同我们一样的艰辛,我若背弃自己的人格,不为他们作证,那么我将会玷污自己崇尚的科学。在这里,我将履行自己的使命——为阿蒙森一行人的光辉业绩作证。虽然我不能亲自走到您面前说,但我以最后的力量来履行自己曾经应许的诺言了,也算是对自己有一个交代吧!”  (3)死亡之悲1.埃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3. 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4)世人之悲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悲剧:失败之悲—冒险精神作证之悲—诚信死亡之悲—团结 无私世人之悲—敬仰,永远悼念,从中获得精神鼓舞阅读与思考1、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结合课本第165页练习第二题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赏析语言 难句解读1.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受情?)
赏析语言 难句解读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体验反思 课后练笔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写法点拨 1、感情真挚,悲壮崇高。
  2、时间顺序,条理清晰。
  3、细节描写,令人难忘。心灵感悟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他倾注了全部感情来写这个悲剧,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斯科特一行人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英雄们的足迹烙在了南极的土地上,英雄们的名字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探索这个星球的奥秘是永远不会停歇的。
  同学们,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事业,既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自我的挑战。愿将来你们中的某些人,也能成为像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般的人物,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价值。
斯科特南极探险失败的原因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不久,庞廷和一部分队员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极挺进。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斯科特死亡的原因是补给点分布没有规律且太散乱,导致补给点储存的食物、补给物资、燃料都不够;而且他采用的是机动雪橇和矮种马作为动力,矮种马在雪地里根本不能干活,机动雪橇也经常抛锚,远不像阿蒙森采用狗和雪橇作为动力来得迅速,这样他们在南极耽搁得太长也消耗了过多的物资和体力。所以,他们很不幸地倒下了。 斯科特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条:首先,斯科特非常迷信马拉雪橇的优越性,但对使用爱斯基摩狗有偏见,因而他选择攀登南极点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辆履带式拖拉机。拖拉机只走了几天注油系统就坏了,只得作为一堆废铁,扔在雪地里。由于西伯利亚矮种马不能适应南极高原恶劣的环境,体力不支,斯科特他们只好在崎岖的冰原上用人力拖着笨重的雪橇步行前进,消耗了队员大量体力,也影响了行进速度。其次,在他们返回到在罗斯冰架上预设的补给仓库时发现,装在油桶里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焊锡在低温下会变成粉末状,煤油流失是焊锡变性所致。第三,坏天气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原本应该是相对较好的天气却变成少见的狂风暴雪,使斯科特他们无法前进。最后,尽管离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了,但这居然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21.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拽出来(zhuài)   毋宁(wú)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然(sǒng)
B.威尔逊(xùn)  贮藏(zhù)
怏怏不乐(yàng)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宿(loù)  寒风凛冽(liè)
D.厄运(è)  吞噬(shì)
羸弱(léi)  告罄(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
4.选词填空。
(1)必需 必须
他们    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    的用品——燃料,他们    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唯一武器。?
(2)储存 贮藏
在他们事先设置的    点,在那里    着他们的食物。……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    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    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3)寂静 寂寞
在阴森森的一片    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    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4)悲惨 悲壮
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    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
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    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5.在修辞手法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
B.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
C.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唯一武器。
D.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
6.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
(2)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   )
(3)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
(4)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二、课内重点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文中画线的“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的“这一事业”指的是什么?
答:
2.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答:
3.文中加点的“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答:
三、课外提升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包利民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甸子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漫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选自《联谊报》,有改动)
1.结合全文,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
答:
2.根据提示,填充空白。
情节:突遇暴雪→①  →发现黑点→②  →发现村庄?
心理:③   →焦急万分→④   →失望至极→放下心来?
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分别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
(2)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答:
4.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真的”一词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请以第一人称写出来。(40字以内)
答:
5.文中的“水井”一词表意丰富,请说明。
答:
6.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不停步,就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你有类似的感悟吗?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
答:
参考答案
一、
1.C(“怯”读qiè;“露”读lù。)
2.B(萎—畏,仲仲—忡忡。)
3.(1)以拟人化手法写出挪威国旗似乎在炫耀威力,显示威风。 (2)吞食。 极度疲劳。 (3)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4)比喻虚幻的事物。
4.(1)必须 必需 必须 (2)贮藏 储存 贮藏 储存 (3)寂寞 寂静 (4)悲惨 悲壮
5.D
6.(1)议论 (2)记叙 (3)描写 (4)议论
7.C(文中既有记述,又有细节描写。)
二、
1.第一个到达南极点。
2.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 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3.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4.这是斯科特的观点。 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三、
1.示例:“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虚指人生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整句话写出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①雪地迷路 ②看到水井 ③满心恐慌 ④精神一振(意近即可。)
3.示例:(1)“一次次”,是写次数多,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唯一”,意思是仅有的、别无其他,写出了对那个黑点寄寓的希望之大。(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人踪的失望和惊慌心理。
4.略。(抓住使用第一人称且扣住“猜测得以证实而产生的惊喜之情”作答。)
5.①实指吃水用的井;②指人心;③指方向、希望。
6.开放题,能扣住“困难”“希望”“行动”三个关键词,结合自身经历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