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2)
本练案共2页,共8题,满分为44分,用时44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镜 子
艾 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D )
A.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镜子,实际上借镜子的形象赞扬了像镜子一样正直的人,讽刺了生活中的种种不正直的现象。
B.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偶行的简短诗节构筑全篇,其中前三节从侧面描述镜子的特征,后面四节则写镜子的遭遇。
C.诗人抓住镜子的特征,以小见大,在对人人见之不觉奇的镜子的咏叹中,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使人受到启迪。。
D.“喜欢”“躲避”“打碎”等词语语言朴实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对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作了无情的讽刺。
E.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平面”与“深不可测”对比,“醉后酡颜”与“鬓如霜雪”对比,“喜欢”与“躲避”对比。
【解析】 B“前三节从侧面描述镜子的特征”分析不当,应为从正面描写镜子的特征。D这是一首哲理诗,深刻的哲理不是直白道明,而是借助镜子含蓄说出。正因为如此,才启人深思。“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这一说法不切合作品实际。5分,答B给2分,答D给3分。
2.这首诗中的镜子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答:镜子是一位见识深邃、直言不讳、忠诚之士。它平凡又真实,真诚又率直。“深不可测”说明见识深邃;“它最为真实、决不隐瞒缺点”说明直言不讳;“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说明忠诚。
【解析】 诗歌形象题答题思路一般包括如下几步:一要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二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三要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四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本题比较简单,涉及不到背景资料和周围环境,只需要分析形象的动作、心理即可。6分,概括形象3分,分析形象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11分)
我爱这土地[注]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注】 本诗作于抗日战争初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C )
A.全诗以“假如”领起,接着写鸟儿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以鸟儿的形象代之以祖国土地的形象。
B.“嘶哑”的歌喉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和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在抗战时期悲壮的气氛里,诗人是不会听到“珠圆玉润”的叫声的。
C.“土地”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河流”悲哀着,“风”默默不语,“温柔的黎明”写出了祖国遭受苦难,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他将自身融入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E.本诗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修饰成分,展现描写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抒发特殊的思想感情。
【解析】 A“代之以祖国土地的形象”分析不当,应为代之以诗人自身的形象。C“‘河流’悲哀着,‘风’默默不语”分析不当,诗中的“河流”是悲愤的,“风”是激怒的。5分,答A给2分,答C给3分。
4.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①对祖国的挚爱。②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憎恨。
【解析】 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主旨的诗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6分,每个要点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11分)
乞 丐[注]
艾 青
在北方/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徘徊在铁道的两旁
在北方/乞丐用最使人厌烦的声音/呐喊着痛苦/说他们来自灾区/来自战地
饥饿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学会憎恨
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
在北方/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乌黑的手/要求施舍一个铜子/向任何人/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
1938年春
陇海道上
【注】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州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流离失所,饿民难民随处可见。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D )
A.“乞丐用最使人厌烦的声音/呐喊着痛苦”从听觉方面描写乞丐,意在表现诗人对乞丐的极端厌烦情绪。
B.“他们来自灾区/来自战地”虽然只交代了乞丐来自的地区,却含蓄地表现出他们成为乞丐的根本原因。
C.乞丐凝视着你吃“任何食物”,乞丐伸出“乌黑的手”,乞丐的这些行为细节,都是由于战争给带来的。
D.本诗运用切实的语言和细微准确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在大胆的夸张和虚构中,完成了乞丐的形象塑造。
E.“向任何人/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兵士”从侧面表现了当时国家的贫穷,连兵士都掏不出一个铜子。
【解析】 A“极端厌烦情绪”分析不当。该处描写乞丐的令人厌烦,意在表现战争带来的罪恶。D“大胆的夸张和虚构”分析不当,本诗没有运用夸张和虚构手法。5分,答A给2分,答D给3分。
6.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分)
答:示例:①对贫困的祖国和人民的悲悯。②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③对非正义战争的厌恶。
【解析】 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11分)
水 鸟[注]
艾 青
两只水鸟浮动在水边
乌篷船里发出了枪声
一只在惊怖中逃逸了
另一只挣扎在受伤的痛苦里
它的翅翼无力地拍着水面
又迷乱地飞了几圈
才慢慢地向上举起
终于朝江岸的岩石
与丛林间飞去……
此刻
它在岩石的隙缝间
用自己的嘴抚自己的创伤
在寂寞的哀鸣里
期待着伴侣的来临
1940年夫夷江上
【注】 这首诗写于1940年夫夷江上。当时,帝国主义的铁蹄正在践踏中国,无数生灵遭到涂炭。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CE )
A.“两只水鸟浮动在水边”描写了水鸟所处的环境,“乌篷船里发出了枪声”写出了水鸟惊飞、受伤的直接原因。
B.“一只在惊怖中逃逸了/另一只挣扎在受伤的痛苦里”写两只水鸟的不同遭遇,为下文刻划受伤的水鸟作准备。
C.诗人没有对枪击水鸟事件作出评论,只是直截了当地对那只受伤的水鸟发表议论,揭示了受伤水鸟的痛苦心情。
D.诗人写受伤的水鸟在水面挣扎着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向岸边飞去,表现了水鸟保护自己和寻找同伴的天性。
E.这首诗用凝炼的笔墨,着重描写了受伤水鸟的心理活动,更揭示了这只水鸟身体备受伤痛和失去伴侣的痛苦。
【解析】 C“直截了当地对那只受伤的水鸟发表议论”无中生有。E“心理活动”理解不当,应为几个动作。5分,答C给2分,答E给3分。
8.这首诗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①对鸟的痛苦极为关注。诗人对受伤的鸟极为同情。②对乌篷船上的放枪者表示愤慨。因为放枪者造成了水鸟的痛苦。③憎恨威胁生命的行为。水鸟是弱小的生命,应该有自己的安静生活,不应遭到强势者的伤害。
【解析】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对帝国主义者的憎恨,和对于惨遭伤害的民众的同情。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大堰河——我的保姆(1)
本练案共2页,共13题,满分为56分,用时45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3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D )
A.檐(yuán)头 长满青苔(tái)
瓦菲(fēi)
荆棘(jí)丛生
B.酱(jiànɡ)碗
挂着匾(biǎn)牌
贝壳(ké)
继承衣钵(běn)
C.炖(dùn)肉
不屑(xiāo)一顾
团箕(jī)
备受凌侮(wǔ)
D.咒(zhòu)语
饭熟(shú)菜香
飘泊(bó)
凄(qī)风苦雨
【解析】 A“檐”应读“yán”。B“钵”应读“bō”。C“屑”应读“xiè”。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 )
A.坟墓 扯破手掌 炭灰 冰屑悉索
B.枯死 提着菜蓝 衬衣 雕花家具
C.掐死 金碧辉煌 炕橙 碾了三番
D.土匪 温揉贤惠 拥抱 搭好灶火
【解析】 B“蓝”应为“篮”。C“橙”应为“凳”。D“揉”应为“柔”。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B )
①为了提高孤残儿童的幸福指数,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市中心儿童福利院多举措提升硬件设施,进一步提升孤残儿童的______水平。
②一般而言,俏丽的短卷发发型,蓬松的质感让脸型显得更加的娇小,带有______的气质,对于小个子的女生来说是非常适合的。
③在小动物园,吴正军牵好马缰,让盲人徐云峰好好地______了身边的一匹小马,当听到小马欢快的嘶鸣声,徐云峰开心地笑了。
A.养育 娇媚 扶摸
B.养育 娇美 抚摸
C.养活 娇美 抚摸
D.养活 娇媚 扶摸
【解析】 ①其使用对象是孤残儿童,应选“养育”。②由“气质”一词可知,该处应选“娇美”。③由盲人摸小马的语境可知,此处应为“抚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D )
A.别看他二十多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汉的气质也没有,一与生人说话就忸怩不安,人们送他一个外号叫“大姑娘”。
B.楼兰王不敢得罪任何一方,只得同时答应双方的条件,经过一番苦心焦思,惴惴不安的他终于想出一条万全之策。
C.土里土气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言谈举止与大观园里的规矩格格不入,逗得众人乐不可支,读后令人啼笑皆非。
D.六一节到了,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披着节日盛装的广场,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解析】 A“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心里慌乱。使用正确。B“惴惴不安”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使用正确。C“乐不可支”指快乐到不能支撑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使用正确。D“天伦之乐”指家庭的乐趣。使用场合不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C )
A.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用满腔热血来表达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代表作。
B.我小的时候便阅读过艾青的著名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想到艾青一生的坎坷遭际,不仅夜不能寐,而且写下了一首诗歌。
C.刘百生老师说,生活中“没文化”的例子不时跳出来刺眼,据说艾青去世时,就有两家报纸在标题里将“大堰河”当成了一条河。
D.从艾青的这首诗歌开始,始终饱含着一股真挚赤诚的情感,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关注人民的辛酸悲苦,为人民创作诗歌作品。
【解析】 A“艾青……是……代表作”主宾搭配不当,可改为“代表作家”。B“不仅”“而且”多余。D成分残缺,介词结构在句首,掩盖主语,可改为“艾青从这首诗歌开始,……”。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 )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佳作看似平淡,却饱含了诗人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忘恩则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是社会的一种丑恶。
①既要心存感激
②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
③感恩犹如玫瑰
④并精心呵护使之茁壮成长
⑤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⑥也要学会回报
A.③②④①⑥⑤
B.③②⑥①④⑤
C.③⑤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
【解析】 这六句话的陈述对象是“感恩”,据此可以确定排在首位的一句是③。③是一个比喻句,“感恩”是主体,“玫瑰”是喻体,对其进行解释的中心词语是“栽培”“滋润”和“呵护”,据此可以确定③后是②④。①中的“既”与⑥中的“也”构成“既……也……”的句式。⑥中的“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是对“回报”的解释。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简洁平实的语言揭示长者的言外之意,不超过15个字。(5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答: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解析】 长者运用比喻的方式,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该题的做题技巧是把比喻进行还原:“保护自己的脚”是目的,“穿上一双鞋子”比喻改变自己,“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比喻改变环境。二者一比较,也就得到了本题的答案。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感恩不仅是一种健康情感,而且是____①__。从“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伦理,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从姜子牙感念文王的知遇之恩,到韩信报答漂母的“一饭千金”,无不折射出____②__。当前,商品经济的大潮正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在这一特定的历史关头,更需要我们____③__。
答:①示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示例:感恩的人生信条和道德良心
③示例:继承和发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解析】 ①为起始句补写,也是整段文字的观点所在。②为发展句补写,需要联系其前面的文字进行补写。③为总结句的补写,需要照应开头进行补写。6分,补出一句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示例:感恩就像一杆秤,重要的不在于它的轻重,而在于知恩。
答:示例:①情谊就像一杯茶,关键的不在乎它的清香,而在于意韵。情意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②生活就像一条河,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流向何方。成功就像一朵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浓淡,而在于鼓舞。
【解析】 本题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只要合乎要求即可。答出一句给3分,答出两句给5分。
二、提高阅读能力(22分)
(一)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完成10~11题。(11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10.下列对这两章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E )
A.节选的这两章诗围绕“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这一表达中心组织材料。
B.大堰河之所以深爱着她的乳儿,是因为想让乳儿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C.大堰河把乳儿画的关云长像贴在灶边的墙上,表现了对乳儿的宠爱之情。
D.“乳儿不在她的旁侧”重复出现,突出了诗人未给大堰河送终的歉疚之情。
E.“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表现了大堰河见不到乳儿的遗憾。
【解析】 B原因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揭示出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的根本原因。E“表现了大堰河见不到乳儿的遗憾”分析不当,应为表现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5分,答B给2分,答E给3分。
11.诗中说“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如果大堰河的梦能够做醒,那么,将是怎样的一个梦?请联系作品,展开想象,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在乳儿的婚礼上,大堰河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吃着乳儿的婚酒,乳儿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解析】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一句对于回答本题有着一定的提示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11分)
煤
的
对
话
艾 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D )
A.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我”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来,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我”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进步青年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有着高涨的政治热情,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E.这首诗运用平凡的口语,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表情达意,没有任何雕琢和夸饰,浓浓诗味却在朴实平易中流溢而出。
【解析】 A这是一首以对话形式写成的寓意深刻的咏物诗。准确解读诗歌,就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我”没有失去“昔日的荣华”“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之意,结合全诗来看,这不是“煤”的意象特征。D“我”不是进步青年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有着高涨的政治热情”无中生有。5分,答A给2分,答D给3分。
13.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拟人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答:诗人把“煤”拟人化,让“煤”自报家门,自报历史。这样写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使人感到煤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有它的苦难,更有它的祈盼。
【解析】 6分,每问3分。如有其他说法,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共41张PPT)
语
文
必修①
·
人教版
新课标导学
第一单元
3.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动脑
3
课外认真
课
前
预
习
【解析】 应为排比和反复。
C
D
C.大堰河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D.大堰河的爱是博大的,她和“乳儿”的亲生母亲同样深爱着“乳儿”,并“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解析】 艾青的亲生母亲对艾青有些疏远,并不像大堰河那样深爱着自己的乳儿。
课
内
动
脑
1.“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既然“不认得”,又为什么知道那四个字是“天伦叙乐”呢?
【提示】
不是眼睛“不认得”,而是心灵“不认得”。诗人认为“天伦叙乐”对他的家庭是个绝妙的讽刺。诗人出生在地主家庭,一生下来就遭到家庭的歧视,并很快被送到距家5华里的一个叫“大叶荷”的农妇家里抚养。怕“克死”自己,将亲生骨肉送给家庭贫困的农妇抚养,这样的家庭“天伦”在何方?“叙乐”又在哪里?
2.第五节写诗人被自己的父母领回家里时“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提示】
叙述了诗人离开大堰河时的情景。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到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直接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的依依不舍和疼爱之情。
3.第六节的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提示】
这一节用铺陈手法描写了地主家富裕豪华的生活,与第4节所描写的大堰河家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反衬出大堰河家中虽然贫穷却充满欢乐,充满爱,表现了诗人对大堰河及其一家人真挚的爱与深沉的留恋。
4.大堰河关于她乳儿成婚、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
【提示】
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分的,是一种执著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尽管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但她内心仍有一层自卑:乳儿毕竟是地主家的少爷,这个少年成婚之日,在彩堂上接受跪拜的应是他的“生母”。这“不能对人说”表明了大堰河深爱乳儿,因此处处维护乳儿的尊严。
5.本诗色彩的运用能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本诗运用了许多表现颜色的词语,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提示】
①长了青苔的石椅——表示一种荒凉、败落的景象。②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显出大堰河家生活的贫穷。③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显示“我”的父母家里非常富有、豪华。④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表现“我”少年的特点。④辉煌的结彩的堂上——显示大堰河梦中“我”的婚礼的隆重。④泥黑的温柔的脸颜——表现大堰河作为劳动人民的辛苦。
6.怎样理解诗中的“我”?
【提示】
“我”一方面是“地主的儿子”,另一方面又是“大堰河”这位农民的儿子。前者使“我”有可能接受现代科学文化教育,成为现代知识分子;后者则使“我”与中国土地上的农民有着几乎天然的血缘关系,形成摆脱不掉的“农民情结”。这两重身份就造成“哪是自己的家”的选择的困惑。于是“我”顺理成章地“悄悄地走到村边”大堰河的“家里去”,“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这里的描述象征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终于背叛了自己的地主家庭,而皈依了中国的“农民”家庭,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最后的归宿。
7.诗人在塑造大堰河这一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提示】
①具有勤劳淳朴的崇高品德。大堰河一生都在不停地劳作:缝补、洗衣、煮饭、喂猪、抚养孩子,酷热的夏天到广场里晒粮,严寒的冬天到结冰的池塘里洗萝卜。她永远只是默默地含笑劳动,没有片刻的空闲和休息,通身闪耀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光辉。
②具有宽厚善良的慈爱精神。她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一切苦难。虽遭地主的剥削和丈夫的打骂,仍坚强地活着。为了生活,用乳汁养育“我”来支撑她的家。在紧张劳动之余,还要为丈夫和儿子们补衣服、包伤口、捉虱子。
她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着“我”,“我要回家”,她竟伤心地哭。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善良的心只有爱和给予。她用巨大而深沉的爱哺育着“我”及她的儿女们。
③拥有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堰河是童养媳出身的贫苦妇女,被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她内心世界十分美丽丰富。她为了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她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即使在梦里,梦见的也是乳儿有了“娇美的媳妇”,并亲切地叫她“婆婆”,多么崇高而善良的给予,她的内心世界是何等丰富,心灵之美自然地喷发出来,感人至深,动人肺腑。
8.这首诗表现怎样的主题?
【提示】
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热情赞美了大堰河的优秀品质,表达了对保姆大堰河真挚怀念的情怀、感恩之意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提示】
①对比手法。第四节同第六节中,两个家庭生活状况的对比,突出了阶级之间经济鸿沟的明显;诗人在“自己家”与“大堰河家”受到不同对待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显示出了诗人的亲疏与爱憎;大堰河的梦想与现实、生前勤劳与死后凄凉,这些对比,无不有力地揭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反复、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如第四节的八个排比,一方面具体地叙述了大堰河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歌颂了她任劳任怨的品格;另一方面又表明她在劳动的同时,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乳儿,歌颂了她的美好心灵。这样,用墨很省,但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③呼告手法。诗歌的结尾,作者写道:“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诗中也有多处用到这个手法。这是诗人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的体现,不如此直露地表白便不能表达他的深情。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蓝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1.下列对这诗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节中三个“摸着”两个“看着”,表现了“我”做自家的“新客”的亲切感。
AE
B.“我是这般忸怩不安”与“我”在大堰河家形成对比,突出了大堰河家的温馨。
C.透过大堰河“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我们可以看出,大堰河的劳动是为了生活。
D.六个“含着笑”句构成排比句,描写大堰河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E.六个“含着笑”反复出现,突出了大堰河听天由命,不怕吃苦受累的高尚情操。
【解析】 A“亲切感”分析不当,应为“陌生感”。E“听天由命,不怕吃苦受累的高尚情操”分析不当,应为勤劳、淳朴、宽厚、善良乐观的品格。
2.“新客”一词在第一节诗里反复出现,这样写在内容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突出了“我”在生父母家里的陌生和拘束感,抒发了对大堰河深沉的留恋之情。
【解析】 本题包含着“我”对生父母家与大堰河家情感的两种态度,“新客”反复出现,有着一定的强调作用。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人生在世,____①__。因为感恩父母,我们充满孝心;因为感恩组织,我们对党忠诚。那些整天抱怨他人与社会的人,说到家,____②__。一个人是否真正懂得感恩,不仅要听他的宣言,____③__,我们应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父母、祖国和人民。
①示例:要常怀感恩之心
②示例:都是不怀感恩之心的人
③示例:更要看他的具体行动
【解析】 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整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人要有感恩之心。①为起始句的补写,需要给出这段文字的观点。②前面的文字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感恩父母、感恩组织的原因,摆出了不感恩者的表现,②处需要揭示“那些整天抱怨他人与社会的人”的实质。由③前的“不仅”和其后的“回报”可以看出,该处需要运用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表示感恩重在行动的内容。
4.下面是某同学在孝敬父母主题班会上的发言提纲,请把这个提纲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示例:该发言由孝敬父母的意义、做法和号召三部分组成。孝敬父母意义包括传统美德与神圣责任两个方面;做法包括精神上、物质上和行动上三个方面;号召大家孝敬父母要立竿见影。
【解析】 这个构思框架的陈述对象是“孝敬父母”,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为孝敬父母的意义,需要从传统美德和神圣责任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层为孝敬父母的做法,需要从精神上、物质上和行动上对其进行阐述;第三层为发出号召,在孝敬父母方面付诸行动,立竿见影。
5.仔细观察下面一幅画面,运用一定修辞方法描写画面的内容,并概括画面寓意,不超过85字。
示例:一位慈祥的老妈妈戴着老花眼镜坐在床前,左手持衣,右手飞针走线,正在缝补一件衣服。妈妈缝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对儿女的一片痴爱之心。寓意: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解析】 这幅漫画主要由缝衣的老妈妈构成,老妈妈的表情,是透视妈妈心灵的窗口。本题修辞方法的落脚点主要有两处,一是妈妈的形象,二是妈妈的心灵。
课
外
认
真
我懂得了感恩
河北考生
我们像小苗一样一天天长大,而父母却像大树一样一天天老去。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价的,但我们却不懂得去理解和珍惜。你们可曾想到父母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操劳?父母工作难道不是为了我们?父母常对我说要感恩,但那时的我还是个幼小的孩子,怎能明白“感恩”这两个字的重大含义?对我那幼小的心灵来讲,父母的话我真的没有也未曾去好好地理解和体会过。记得有一天早晨,由于闹钟坏了,导致我7:30才睡醒,我边起床边抱怨道:“不是让你定闹铃了吗?怎么回事?看看,现在怎么办!”妈妈没吭声,默默做好饭,叫我吃饭。
“还怎么吃?没看见都晚了吗?”我更加生气地说。说完,带上五元钱,打车去了学校。当第一节课还没上完时,我的小肚子就“造反”了,“咕——咕——”下课以后,当我刚走出教室门口,正为自己饿肚子发愁的时候,这时我突然看见了一个熟悉而又疲惫的身影——妈妈!只见她提着早餐,气喘吁吁地递给我,说:“早上必须吃早餐,看看,是饿了吧?我请了假,怕你饿肚子。”我漫不经心地“哦”了一声,夺过早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不经意间想起妈妈的话,她是为了我才耽误上班的!我抬头望了一下妈妈,她正用温柔的眼神看着我。我顿了一下,脑中不禁划过平日里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那一刻,我的心里突然明白了很多,仿佛成了一个小大人。
这时,我突然懂得了:父母不管是打是骂,是关心是爱护,都是为了教育好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报答,是儿时不停啼哭;是在淘气时打碎人家玻璃由父母承担;是考试考了倒数时令他们焦虑和不安;是和小朋友打架时父母为我们去给别的家长赔礼道歉……父母每次都要为我们担忧。父母不是欠我们的,我们为何要让他们担忧?为何要让他们难过?为何要让他们承担我们犯下的错?对呀!我为何要让妈妈拖着本是疲惫的身体来学校?她每天要上班、做饭、扫地、整理房间……而我像讨债鬼一样要这要那,父母挣钱多不容易啊!我为何这样对父母?
为何不用空闲时间帮他们打扫房间,做些家务?他们挣钱工作还不是为了我们?我们不但无法报答,还不懂得珍惜和回报,不断给父母制造麻烦,我们是不是太自私了?我哽咽地说了一声“谢谢!”,当妈妈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离开时,我突然感觉一种愧疚感涌上心头,鼻子酸酸的……但是那一刻,我知道我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了,因为我不想成为忘恩负义的人!自从那次后,我经常打扫房间、刷碗、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为父母捶背、端茶倒水……自从那次后,我懂得了感恩,时间不会等人,不要等你懂得时才知道感恩,也许那时父母已两鬓斑白,也许那时你已经没有了机会!
【点评】文贵真情。本文以妈妈去学校给我送饭时的情景为切入口,细致地描写了“我”的一段心路历程,透过这段心路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小作者的一片真实的感恩之心。
关于“感恩”的写作素材
1.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2.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3.慈母之恩: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5.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6.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7.知遇之恩: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古琴,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8.士为知己者死: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都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9.报之一饭:鲁宣公二年,宣子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非常饥饿,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10.感恩事例: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德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共23张PPT)
语
文
必修①
·
人教版
新课标导学
第一单元
3.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第一课时 感知课文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动脑
课
前
预
习
(1)天伦叙乐:泛指家庭的乐趣。
(2)忸怩不安:形容不大方、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心里慌乱。
4.仔细观察下面一幅图片,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诗句。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
课
内
动
脑
识
记
字
形
坟墓 枯死 典押 园地 手掌 抚摸 冰屑悉索
围裙 炭灰 乌黑 扯破 砍伤 衬衣 雕花家具
虱子 掐死 红漆 花纹 熟识 炕凳 碾了三番
乳液 两臂 菜篮 池塘 麦糟 辉煌 搭好灶火
娇美 凄苦 棺材 土匪 拥抱 温柔 夸口赞美
词
语
辨
识
【养育·养活】二者都有“供给生活资料使生活下去”的意思。不同的是:“养育”重在表示抚养和教育,词义广,如“难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养活”重在表示供给生活资料使生活,词义窄,如“靠父亲的辛勤劳动养活全家老小”。
【娇美·娇媚】二者都有“美好”的意思。不同的是:“娇美”重在美,形容艳丽而美好,褒义,如“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浪,呈现着娇美的面容”。“娇媚”有两个意义,一是形容撒娇讨人喜欢的样子,多为贬义,如“这可是个娇媚的女子,你得当心”;二是形容仪容甜美,具有魅力,如“这里的姑娘个个舞姿娇媚”。
【抚摸·扶摸】二者都有“用手扶持”的意思。不同的是:“抚摸”指用手轻轻按着来回移动,多带有爱的色彩,如“她亲切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发”;“扶摸”指扶持摸索,如“光线太暗,他们只好扶摸着栏杆走上楼去”。
词
语
释
用
【天伦之乐·乐不可支】二者都有“欢乐”的意思。不同的是:“天伦之乐”指父母子女团聚一堂,融融洽洽的乐趣,如“祖孙三代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乐不可支”指快乐到不能支撑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如“这群没大见过世面的农村妇女到此一看,眼界大开,个个乐不可支”。
【忸怩不安·惴惴不安】二者都有“不安”的意思,都是形容词。不同的是:“忸怩不安”侧重指不好意思,心里慌乱,如“这群孩子在舞台上没有丝毫的忸怩不安”;“惴惴不安”侧重指因害怕或发愁而神情不安定,既指内心活动,又指外在表现,如“面对美军的强硬态势,朝鲜人民并没有表现出惴惴不安的神情”。
走
近
作
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自1岁到5岁被寄养在一位贫苦农民“大堰河”家里,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留学,修绘画。1932年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被捕入狱。以在狱中写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35年出狱。1941年3月赴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他的早期创作《大堰河》《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等诗集,多写劳苦大众、民族命运和社会黑暗,呈现出悲怆、高昂、亢奋的重彩格调,由于在诗歌创作中强烈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和汹涌澎湃的革命激情,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使他得到“火把诗人”的称号。70年代末,发表了大量诗作,使诗坛震惊,包括《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和许多短小篇什,这些作品延续了三四十年代的创作风格,并且更为凝练、深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享有广泛声誉。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了
解
背
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妇家里抚养。她就是大堰河,她没有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诗中“大堰河”用了谐音),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从小嫁到艾青的村庄畈田蒋村做童养媳,度过了悲苦的一生。艾青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
文
化
常
识
紫色:在古代,帝王称为“紫微星”,宫墙的颜色用紫红色,“紫气”指帝王之气,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如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其中“紫台”就是皇宫;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诗句中的“紫陌”也指京城(道路)。不仅如此,古代服饰的颜色也以紫色为贵。《辞海》“紫衣”词条注:“紫衣,紫色的袍,古代公服。杜预注:‘紫衣,君服’。唐制,亲王及三品服用紫。”古诗里说:“朱紫尽公侯”,这里的“朱紫”指的是王公贵人的服色。《现代汉语词典》对“青紫”一词这样注释:“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
课
文
结
构
1.开头一节首尾反复有什么作用?
【提示】
用了三个并列的判断,从三个方面突出大堰河悲苦低微的身世:没有姓名,没有人身自由,靠出卖乳汁和汗水为生。首尾反复,突出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寄予深深的怀念之情。
2.诗人为什么反复强调“我”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为何在第二节末尾改用第二人称?
【提示】
诗人回环往复地强调“我”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倾注了对大堰河的特有深情。诗中对大堰河的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她”是客观的交代,第二节末尾改用第二人称“你”可表达亲切的深情。
3.第三节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
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4.“厚大”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
“厚大”一词并不只是表现手给人的视觉感受,更是表现手给人的心理感受,自己乳母的手,即使很“薄小”,但在深爱着她的乳儿的心中,永远是“厚大”的。“厚大”既表明其勤劳,又一语双关,是“我”的主观感受,也暗示了它带来的温暖。
5.第四节回忆了诗人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
【提示】
见下图:
6.第四节连用八个“在你……之后”,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提示】
用八个排比句,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赞美了她的勤劳品格;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对乳儿无私的爱和美好的心灵。
7.“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一句连用两个“乌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连用两个“乌黑”与后文“生我的父母家”的豪华、奢侈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大堰河家的极度贫困,而这样贫穷的农妇却给乳儿带来了无尽的温暖,更显出她的伟大。
8.本诗最后三句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
最后三句使“大堰河”的含义更广泛了,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这就扩大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