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5荆轲刺秦王(课件试题)(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5荆轲刺秦王(课件试题)(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25 11:43:45

文档简介

 荆轲刺秦王(2)
本练案共2页,共10题,满分为49分,用时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燕太子丹患之  患:担心。
B.丹终不迫于强秦 
迫:被胁迫。
C.太子丹跪而逢迎 
逢迎:讨好。
D.所善荆轲,可使也 
使:出使。
【解析】 逢迎:迎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B.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C.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D.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解析】 正确标点为: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B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刎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解析】 原文为太傅谏太子“急遣……”;也不是“借匈奴之手杀掉樊将军”,而是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后可以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5分)
译文: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5分)
译文: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
【解析】 (1)“以”“委”“振”各1分,文意2分。(2)“足下”“言”“明”各1分,文意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注];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 灊(qián):水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说以伐楚之利 
利:好处。
B.吴兵不得还 
还:还击。
C.光伏甲士于窟室中 
伏:埋伏。
D.而具酒请王僚 
具:准备。
【解析】 还:撤回。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顿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
B.“丙子”是干支纪日,丙子日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十三天。
C.“亲戚”古代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D.“上卿”上卿是古代高级长官名,在上卿之上的是中卿和下卿。
【解析】 在上卿之下的是中卿和下卿。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派兵讨伐楚国是不恰当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吴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吴王僚,吴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解析】 专诸帮助公子光是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的真正继承人以及吴王僚伐楚不当,选项中的分析无中生有。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5分)
译文:伍子胥逃离楚国到吴国,了解专诸的才能。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5分)
译文:现在吴国外面正被楚国围困,国内空无耿直的大臣,这不能拿我怎么样。
【解析】 (1)“亡”“如”“知”各1分,文意2分。(2)“困”“空”“如……何”各1分,文意2分。
【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逃离楚国来到吴国,了解专诸的才能。伍子胥见到吴王僚以后,拿讨伐楚国的好处劝说吴王。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伍子胥)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国害死而说讨伐楚国,是想为自己报私仇,不是为吴国着想。”吴王就没有听从伍子胥的意见。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吴王僚,就说:“公子光心里有自己的事,不可以拿其他的事来劝说他。”于是,(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吴王僚九年,楚平王去世。这一年春天,吴王僚想趁楚国国丧,让他的两个弟弟盖余、属庸带领军队包围楚国的灊水;派延陵、季子到晋国,来观察其他国家的变化。楚国出兵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退路,吴国的军队不能撤回。于是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时机不可丧失,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即位,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除我。”专诸说:“王僚可以杀掉。他母亲年老,儿子弱小,而且两个弟弟带兵讨伐楚国,楚国断绝了他们的后路。现在吴国外面正被楚国围困,国内空无耿直的大臣,这不能拿我怎么样。”公子光叩头说:“你身后的事,一切由我担当。”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摆好了酒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派兵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门,门窗、台阶附近都是吴王僚的内外亲属。站在两旁作陪的都手拿长矛。喝酒喝到畅快时,公子光装作脚有病,进入地下室中,让专诸放匕首到煮好的鱼肚子中献给吴王,到了吴王面前以后,专诸掰开鱼肚,趁机拿出匕首刺杀吴王僚,王僚当时就死了。旁边的武士也杀死了专诸,吴王的人乱作一团。公子光放出埋伏好的士兵诛杀吴王僚的人,把他们全部杀了,于是自立为吴王,这就是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11分)
乱 后①
[金]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鸣虚壁②,饥鸟啄废田。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 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句叙事,直接点题,表明将士们已经撤离,老百姓已经从颠沛流离中回到熟悉而陌生的家园中,交待了战乱已经结束。
B.次句以乐景写喜悦。战乱结束之后,看到天边鲜花盛开,大雪停止飞舞,天晴万里,一派祥和景象,为下文作好铺垫。
C.颔联由近及远地描写战后的荒芜,“荒”与“动”二字是传神之笔,写出了满眼的荒芜景象,“宿”与“新”对比强烈。
D.颈联从听觉描写饥肠辘辘的田鼠和乌鸦,正面描写战乱后的荒凉场面,其目的在于表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E.尾联一个“似”字让人充满联想,“人语乱”描绘出一幅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图,自然引出人们对县吏“催钱”的愤慨。
【答案】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B“以乐景写喜悦”分析不当,应为以乐景写哀情。C“由近及远”分析不当,应为由远及近,“川原”上的“荒草”是远景,“墟落”上的“新烟”是近景。D“正面描写”分析不当,应为侧面描写。
1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诗,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赏析。(6分)
答:示例: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战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解析】 首句“兵去人归”直接点题,表明将士们已经撤离,老百姓从颠沛流离中回到熟悉而陌生的家园,战乱已经结束。“花开雪霁天”写战乱结束之后,天边花儿盛开,雪停天晴,心情本该是高兴的,但从全诗来看,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为下文张本。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由远及近描写战后的荒芜。“荒”与“动”二字传神,写出了满眼的荒芜景象,透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不仅由悲转喜。颈联从听觉的角度写战乱带给人民的祸害,即使卑微的田鼠、乌鸦也饥肠辘辘,何况人呢?尾联想象丰富。一个“似”字让人充满联想。“人语乱”三字描绘出一幅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图。结果令人大失所望,甚至愤慨不堪,因为“县吏已催钱”。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得到修复,新的苛捐杂税又霜风相逼,与首联中“花开雪霁天”形成极大反差。全诗紧紧围绕“战后”构思,调动视觉听觉各种感官,生动地再现了战后荒芜之景和苛捐杂税之祸,深表悲天悯人之“黍离“之心,语言平实,对仗工整。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共39张PPT)


必修①
·
人教版
新课标导学
第二单元
5.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第一课时 感知课文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动脑




咬牙捶胸,极端痛恨的样子。
握住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
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气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了极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王翦(jiǎn)破赵  
愿得谒(yè)之
樊於(wū)期 
痛于骨髓(suǐ)
揕(zhèn)其胸 
切齿拊(fǔ)心
偏袒(tǎn)扼腕 
以药淬(cuì)之
忤(wǔ)视 
血濡(rú)缕
变徵(zhǐ)之声 
士皆瞋(chēn)目
厚遗(wèi)蒙嘉 
至陛(bì)下
故震慑(shè) 
群臣惊愕(è)
卒惶(huánɡ)急 
目眩(xuàn)良久





意义
例句

接近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父母
其将归见其亲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亲自
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亲近的人
亲旧知其如此(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刻毒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
距离大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深切
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深入
况欲深造道德者(曾巩《墨池记》)

意义
例句

解除
可以解燕国之患(《荆轲刺秦王》)
解开
解衣欲睡(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理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只是
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回头看
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造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意义
例句

兵器
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卫士
不及召下兵(《荆轲刺秦王》)
军队
秦兵旦暮渡易水(《荆轲刺秦王》)

困窘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

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走到尽头
复前行,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4.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例句
词语
古义
今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处境困窘
贫穷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流涕
流眼泪
流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
袒露一臂
偏护一方。
诸郎中执兵
郎中
宫廷侍卫
中医医生
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
宽容
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达到目的
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
近侍人员
一般指左面和右面或表示概数




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认为……迟)
3.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4.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
5.使使以闻大王(闻:一般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听到)
6.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亲: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8.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9.群臣怪之(怪:形容词用作意动词,觉得……奇怪)
10.左右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走上前)
11.断其左股(断:形容词用作动词,砍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句,即“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3.取之百金(状语后置句,即“以百金取之”。)
4.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句,即“嘉为先于秦王言”。)
5.见燕使者咸阳宫(状语后置句,即“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见”表示被动。)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为”表示被动。)
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者,……也”式。)
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也”式。)
10.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判断句,“……者,……”式。)
1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省略句,即“秦兵旦暮渡易水,则(丹)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1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省略句,即“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1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省略句,即“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1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省略句,即“今(吾)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15.人不敢与忤视[省略句,即“人不敢与(之)忤视”。]
16.比诸侯之列[省略句,即“比(于)诸侯之列”。]
17.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即“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18.拔剑,剑长,操其室[省略句,即“(秦王)拔剑,剑长,(秦王)操其室”。]
19.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句,即“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即“侍殿上之群臣”。]
20.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省略句,即“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殿)”。]
21.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省略句,即“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省略句,即“秦王复击轲,(荆轲)被八创”。]




1.切齿拊心:咬牙捶胸,极端痛恨的样子。如“一提起贪官的丑行,他就切齿拊心”。
2.扼腕叹息:握住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如“看到回家过年的孩子们一个个整天低头摆弄手机,爷爷不由扼腕叹息起来”。
3.瞋目切齿: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如“听到韩国要设立‘萨德’反导基地的消息后,这位志愿军老战士瞋目切齿,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4.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了极点。如“看到一大群社会闲散人员加入了强拆大军,村民们个个怒发冲冠”。
5.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如“纸里包不住火,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迟早有一天会图穷匕见”。
6.无可奈何: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如“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有时让老师也无可奈何”。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1.太子:古代对储君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仅一人得此称谓,一般都是以年龄为长来确立,除废长立幼以外。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与摄政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仅为皇子)”,是误用,历史上无此称谓。
2.足下: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它是旧时的交际用语,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3.祖:出行时祭祀路神。《晋书谢安传》:“帝出祖于西池。”
4.五音:即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宫、商、角、徵、羽,古代文献通常称为“五声”“五音”。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常分别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
5.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而向北掠夺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戮和没收。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将怎样对付这件事?”樊将军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当想起这件事,常常痛恨到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样对付这件事?”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好好地接见我。我用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搥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封装起来。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下,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拿它在人身上做试验,鲜血沾湿衣缕,没有不立刻死去的。于是太子整理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动身迟缓,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时间已经不多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难以预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要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我动身迟缓,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泪哭泣。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声调激愤的羽声,众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
荆轲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使他们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匣子封装起来,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遣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大王的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了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两手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两手捧着地图匣子,按先后顺序进来。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武阳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之人,未曾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两手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后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惊骇,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任何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促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掷击荆轲。秦王正在绕着柱子跑,仓促间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是好。
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就举起他的匕首掷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剑伤。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箕一样地两脚张开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着威逼你,一定要得到盟约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了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1.荆轲刺秦王的起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提示】
①秦将王翦攻破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收取了赵国的土地,继续向北进兵,已经到了燕国南部的疆界,燕国危在旦夕。②兵临城下,燕太子丹非常害怕,召请荆轲商量对策。
2.荆轲在行刺前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提示】
①准备信物——“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准备武器——“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③准备助手——“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待吾客与俱”。
3.荆轲刺秦王的结局是怎样的?
【提示】
荆轲“被八创”,“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4.课文极力渲染秦武阳平时的勇猛和凶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提示】
极力渲染秦武阳勇猛和凶恶,为后面秦武阳的懦弱作铺垫,与荆轲的大勇形成对比。
5.易水饯别中,人们为什么要“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
“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笔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是永诀,送行者都沉浸在撕肝裂胆的痛楚中。
6.荆轲见秦王,发现“秦武阳色变振恐”后,“顾、笑、前”三个动词,写出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顾、笑、前”三个动词,写出了荆轲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神态,表明荆轲的超人胆略和非凡气质。
7.在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写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这些描写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荆轲刺秦王(1)
本练案共2页,共16题,满分为67分,用时45分钟
一、打牢文言基础(30分)
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D )
A.拜谒(yè)   切齿拊(fǔ)心
忤(xǔ)视 
骨髓(suǐ)移植
B.淬(cuì)火 
瞋(zhēn)目而视
偏袒(tǎn) 
赠遗(wèi)礼品
C.震慑(shè) 
直揕(shèn)其胸
濡(rú)染 
群臣惊愕(è)
D.陛(bì)下 
变徵(zhǐ)之声
惶(huánɡ)急 
头晕目眩(xuàn)
【解析】 A“忤”应读“wǔ”。B“瞋”应读“chēn”。C“揕”应读“zhè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C )
A.则秦未可亲也 
亲:接近。
B.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挣脱。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深刻。
D.乃欲以生劫之 
劫:威逼。
【解析】 深:刻毒。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①乃请荆卿曰 
②乃欲以生劫之
B.①工以药淬之 
②醒能述以文者
C.①今行而无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①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②乃为装遣荆轲
【解析】 A乃:副词,相当于“于是”/副词,表示判断,相当于“是”。B以:介词,相当于“用”。C而: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连词,表示修饰,译不出。D为:介词,相当于“替”/动词,相当于“整理”。
4.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促”,急促。
B.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回来。
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D.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解析】 卒:通“猝”,突然。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D.太子丹恐惧
【解析】 A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贫穷。B流涕:古义,流眼泪;今义,流鼻涕。C偏袒:古义,袒露一臂;今义,偏护一方。D恐惧:害怕,古今同。
6.从词类活用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3分)( B )
A.又前而为歌曰 
B.箕踞以骂曰
C.乃朝服,设九宾 
D.皆白衣冠以送之
【解析】 A前:名词作动词,上前。B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C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D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7.从文言句式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3分)( A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解析】 A定语后置句,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B判断句,“……者,……也”式。C判断句,“……也”式。D判断句,“……者,……”式。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C )
A.在这次民主选举班干部时,无论我怎样演讲,可同学们还是不对我投赞成票,我无可奈何,只好放弃这次竞选机会。
B.这个县的企业明明存在地下高压排污、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群众无不瞋目切齿,可当地政府官员却一直视而不见。
C.小明的爸爸正在上班,忽然班主任打来电话,说小明在学校里参与了一起欺凌同学事件,当时就把爸爸气得怒发冲冠。
D.对于官员腐败,切齿拊心也没有用,发一百遍牢骚,也不如实名向上级纪律检察部门举报一次,关键要有举报毅力。
【解析】 A“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使用正确。B“瞋目切齿”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使用正确。C“怒发冲冠”指气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了极点。该成语不能做“气得”的补语。D“切齿拊心”形容咬牙捶胸,极端痛恨的样子。使用正确。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太子”是古代对储君的称谓,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与摄政的权力,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足下”是古代的交际用语,是一个广泛用于一切场合的敬词,表示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C.“五音”是五声音阶的意思,依次为“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五声音阶。
D.宗庙是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古代帝王有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解析】 “是一个广泛用于一切场合的敬词”解说不当,它只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场合。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5分)
译文:我每当想起这件事,常常痛恨到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5分)
译文: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着威逼你,一定要得到盟约来回报燕太子啊。
【解析】 (1)“每”“痛”“顾”各1分,文意2分。(2)“所以”“成”“劫”各1分,文意2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描写荆轲和着高渐离击筑而歌的两句是“__荆轲和而歌__,__为变徵之声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所唱的“__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_”两句,慷慨悲壮。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描写送行人员愤怒的两句是“士皆瞋目,__发尽上指冠__”。
【解析】 5分,每句一分,如有错别字,则该句不给分。
1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忍的毅力;
痛苦虽然是人人不愿经受的情感,但有时却能造就人们刚强的性格。
答:示例:挫折虽然是人人不愿经历的事实,但有时却能激励人们坚强的意志;压力虽然是人人不愿承受的重力,但有时却能鼓舞人们坚定的信念。
【解析】 6分,每句3分。本题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只要合乎要求即可。
二、提高阅读能力(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9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摘自《荆轲刺秦王》)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列:行列。
B.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
C.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掷击。
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就:靠近。
【解析】 就:成功。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荆轲智勇的一组是(3分)( A )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④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⑤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⑥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解析】 ②表现秦王对接待燕使者的重视。⑤表现群臣的惊慌。⑥表现荆轲对燕太子丹的忠诚。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贿赂秦王的宠臣蒙嘉,借蒙嘉之口,打通接近秦王的通道,为廷刺秦王提供了宝贵机会。
B.秦武阳捧着燕国的地图跟在荆轲后面走向秦王的大殿时,吓得脸变了颜色,荆轲巧妙解释,才消除了秦王的怀疑。
C.荆轲手拿匕首追赶,秦王绕柱逃跑,大臣们未带兵器,殿下侍卫无秦王的命令又不能上殿,惶急中没有攻击荆轲的办法。
D.正在秦王万分危急的时刻,侍医夏无且举起手里拿着的药囊把荆轲打倒在地,秦王拔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解析】 “侍医夏无且举起手里拿着的药囊把荆轲打倒在地”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侍医夏无且举起手里拿着的药囊朝荆轲投掷过去,而没有说“把荆轲打倒在地”。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5分)
译文:用盒子装好,燕王在朝廷恭敬地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分)
译文:荆轲取出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匕首露了出来。
【解析】 (1)“函”“使使”“闻”各1分,文意2分。(2)“发”“穷”“见”各1分,文意2分。(共29张PPT)


必修①
·
人教版
新课标导学
第二单元
5.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动脑
3
课外认真




信物
重金征求
正眼看

示例:①这幅图片与史书上的记载不符。据《战国策·燕策三》记载,荆轲行刺时,“左手把其袖,手右揕其胸”,这说明,荆轲行刺时,应在秦王左边。而这幅图片则是荆轲在秦王右则,左手持其图,右手持匕首。②这幅图也算符合史书的记载。荆轲刺秦王也不一定老是一个姿势,这幅图片可能是变化了姿势的一个镜头。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2.荆轲“怒叱太子”说明了什么?
【提示】
“士可杀不可辱”,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仓促行事,为以后埋下隐患。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
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描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提示】
①通过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力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②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来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和视死如归。
5.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
【提示】
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改悔”,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6.文中是如何刻画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
【提示】
①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②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③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④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7.你怎样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
【提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8.这篇文章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提示】
本文以洗练生动的文字,记叙了荆轲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塑造了荆轲的侠士形象,赞扬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英雄气概。
9.这篇课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提示】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荆轲私见樊於期,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如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的遇事审慎、三思而行进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以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廷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解析】 发:打开。
B
【解析】 A之: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代词,相当于“这些话”。B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C乃:副词,相当于“于是”“就”。D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介词,表方式相当于“用”。
C
【解析】 《战国策》是国别体历史著作,而不是纪传体历史著作。
A
【解析】 (1)重点对译的词语:遇、深、为、戮没。(2)重点对译的词语:然则、见陵、除。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
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杀戮和没收。




抉 择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夜开始笼罩阴森的囚室。身陷缧绁,我不曾想,却也该是意料之中的事。北帅给了我两个选择:生可尽享荣华富贵,否则“死路一条”。我无语,任凭思绪把我带远……
身处乱世之中,受命于危难之际。我虽深知我所处的朝廷的腐败,但是身为热血男儿,又岂能置国家安危、人民生死于不顾。记得北上被困时,吕师孟曾劝说:“身处乱世,当择良枝而栖之。子虽贤良,安能抗日之西垂乎?”也记得一位告病还乡的同僚说过,“举世混浊时莫若隐”。是的,隐永远是人逃避现实的最好做法。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普天之下又岂会找不到几处荒山来安置那颗落寞的心呢?可是我知道,无论到哪里,我都无法使我的心归于淡泊。屈子不是说过“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吗?的确,清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我亦不会以皓皓之身蒙世之尘。
“弃暗投明,择善从之。”北帅的话似乎仍萦绕我耳际。生与死,择其一。“哼”,我冷笑一声,曾经以为世上有千千万万种选择,而在生命中只剩下两种选择的时候,这是多么悲哀。其实这已无所谓选择了。从我受命北上开始,从我诟敌诋酋开始,从我联兵抗元开始,从我孤军奋战开始,我已无数次做出了选择。死——不是我想要的。但屈辱的生与悲壮的死绞在一起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也许后人会说我傻,但气节在我看来的确比我的生命更重要,我所要的是一个朗朗乾坤,不能得到时,我只能用鲜血来呼唤它。是的,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毁灭一支蜡烛的光明!
我拖着沉沉的锁链来到窗前,寒星悬空,明月朗照,呜呼!愿民生不再多艰,安享太平美满。我展纸挥毫,潸然泪下:乱世羁旅,夜沉沉,不尽悠悠愁绪。故国山河,西北望,废池春深人寂。遥想当年,金戈铁马,誓死中原地。不堪回首,零丁孤梦难继。……但愿丹心照,青史人寰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便是我的抉择!
【点评】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凄迷的意境: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夜开始笼罩阴森的囚室。随之是一个相当于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身陷缧绁,我不曾想,却也该是意料之中的事。北帅给了我两个选择:生可尽享荣华富贵,否则‘死路一条。我无语,任凭思绪把我带远……”跟随这镜头,我们仿佛进入了“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如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的情景。那么,文天祥会做怎样的抉择?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引古据今,剪辑画面,再现了文天祥的内心波澜。最后,文章以文天祥的词与诗句收束,尤其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结句“这,便是我的抉择”,掷地有声。文章笔法娴熟,语言老到,衔接自然,确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1.专诸(?~前515),亦称鱄设诸,春秋时吴国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以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专诸是屠户出身,长得目深口大,虎背熊腰,英武有力,整天打架滋事、惹是生非。
春秋末期吴国的公子光欲杀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专诸当场刺杀了吴王僚,被吴王僚侍卫杀死。专诸因为其“鱼肠剑”的壮举而闻名青史。
2.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要离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却有万人之勇,是当地有名的击剑能手。他足智多谋,以捕鱼为业。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3.聂政(?~前397),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轻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
4.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战国末期卫国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因为被夏无且的药囊击中,被秦王拔剑所杀,秦王杀他时连刺八下才停手,荆轲行刺失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