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为什么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夏、暗、躲、藏、喳、案、就、猜”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儿童诗的魅力,尝试创作诗歌。
【教具学具】
教具:苹果形的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时测评》学生用书。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
2.
初读诗歌,知道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课件演示:大自然的美丽、神奇的景色。大自然美吗?神奇吗?面对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你有什么想问的吗?鼓励学生用“为什么……”提问。
2.
这些“为什么”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与你们一样,也是遇事喜欢问为什么?
3.板书课题:17
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之前说一说,读书要做到哪三到?(口到、心到、眼到)
1.自由读,遇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共有几节?
2.小组内互相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1.自主识字。
(1)课文里的生字宝宝刚与同学们见了面,现在老师将它们请到了黑板上,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去拼音的生字)
(2)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读对了的当小老师,让其他的同学跟着读。(课件相机出示这个生字的读音)
(3)看看这些读音,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夏、躲”都是三拼音节;
◇“暗、案”是同音字,零声母音节,韵母是前鼻音;
◇“喳”是翘舌音;
◇“藏、猜”是平舌音,“藏”的韵母是后鼻音。
(4)以多种方式检查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要写的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
◇“暗、喳、猜”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藏”中间的“臣”要注意书写笔顺;
◇“躲”字的部首是“身字旁”,第七笔不出头;
◇“猜”字注意反犬旁的笔顺:撇、弯钩、撇。
(2)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范写,强调笔顺及结构。
(3)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提醒学生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书写。
(4)选择几个写得最棒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示出来。
四、感情赏读,感受魅力。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其他的同学认真听,读得好的地方我们夸夸他,读得不好的地方我们帮帮他。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2.感受儿童诗的魅力,尝试创作诗歌;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
你选择第几好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二、讨论交流。
1.学习一、二、三小节。
(课件出示一、二、三小节)
(1)默读,你发现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问句)
(2)指导读问句:读问句时应该注意什么?(语气往上扬)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轻声读,思考:从这几小节,你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肯动脑,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
(5)穿插故事:像作者这样遇事肯动脑筋的人,有好多都成了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简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6)分男、女比赛读一、二、三小节?
(7)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仿照诗句试提问题)
2.学习四、五小节。
(出示第四、五小节)
(1)自由读四、五小节。
板书: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2)我们来想一想,这些答案可以往哪儿找?
上网搜索。
查阅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
询问家长或请教别人。
自己动脑筋想一想。
板书:查
问
找
想
3.小组讨论。
你能回答课文中的哪个问题?你是从什么途径知道答案的?与你的学习小伙伴交流交流。
3.汇报交流,评议补充。
三、品读诗文,指导背诵。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
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4.推荐代表在全班朗读。
5.老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6.学生自由练背。
7.指名背诵全文。
四、拓展探究
你能回答课文中的哪些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五、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有着太多的奥秘,让我们像课文中的小朋友一样,遇事爱问爱动脑,努力去探索吧。
【板书设计】
17
为什么
查
什么
问
为什么
弄明白
找
怎么样
想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学习这首诗时,首先出示大自然美丽而神奇的景色,让学生自主提问,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此问题的。在学习过程中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大胆的质疑与执著的思考。最后又拓展探究,说说你能回答课文中的哪些问题,还能提哪些问题。这样激励学生做会提问的孩子,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疑问,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