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精品教案:1 诗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精品教案:1 诗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25 14:2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有节奏、正确地朗读诗歌。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
反复诵读诗歌,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诗句,体味诗人的情感。
4.
理解诗歌表现出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品质。
【教学重点】
1.
能有感情、有节奏、正确地朗读诗歌。
2.
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意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解说作者与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因诗歌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
  三、合作探究
1.找出诗中的意象。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寓示着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2.“我”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3.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4.练习。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
  四、拓展运用
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民族情感,我们决不能丢掉。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假如我是一只鸟”为开头,仿照课文的形式,尝试着写一首诗。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课外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读、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多姿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课件展示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
2.提问:
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词语?
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
  三、赏析研读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3.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各抒己见
  四、比较阅读(课后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参考: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五、拓展运用
请大家模仿课文的写法,用“乡愁是
__________,是__________。”写两句话。
  六、作业
背诵全诗,并阅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乡愁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