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
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
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小说揭示的深刻主题。
4.
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教学重点】
1.
品读描写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文段,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2.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
分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语设计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资料助读
介绍鲁迅先生和《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词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总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了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想借此表明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他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
五、布置作业
人物片段描写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应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请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究,深入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前三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自然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
(3)作者以小伙计“我”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麻醉灵魂,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这一身份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情绪;
②不拖欠酒钱是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希望自己的学识得到人们的认可;
④孔乙己被别人冷酷无情地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也是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尚能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
三、拓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在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
”,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途同归。《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
投影展示《范进中举》第5自然段的内容
四、发散思维
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小组讨论、交流
五、作业
1.课外阅读鲁迅小说《阿Q正传》《药》。
2.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弱者和他人的不幸。(书面作业)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比较: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反思】
可以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课外阅读几篇鲁迅小说,认真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