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那 树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4.
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
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
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正如歌中所唱的,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树是人类的朋友,带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它倒下了……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播放VCD碟,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
二、资料助读
1.简介作者。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2.选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奔放。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老师总评,总结。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比较明显的语言标志。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总之,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却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语句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学生品味、辨析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那树(悲惨遭遇,发人深思)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可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等各方面都有收获。
由于本文思想深刻,感情含蓄,所以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而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因此要注意把握情感分寸。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悟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现在,日月华光,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明确:
(1)“一里一里铺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速,自然界生命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多媒体展示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提示:主题富于时代性。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尤其是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笔触细腻,感情凝重。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将动植物世界的友爱与人类的无情对比。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笔触真切,表达出作者的独特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归纳总结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四、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大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荫,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的人们离灾难还远吗?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为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五、现实体验
人和自然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对需要和谐发展的统一体,遗憾的是,人们常常会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忘了后者。在你的印象中,有没有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呢?课下与大家交流。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那树(悲惨遭遇,发人深思)
【教学反思】
品味与欣赏这个环节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文中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体会作者融汇在这些句子中的思想与汹涌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散文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