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玉山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l卷(阅读题
共73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縢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B.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縢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C.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五年民生大数据系列报道之就业篇
编者按:民生发展水平,是全面小康的决定性因素,对老百姓来说是最直观的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埋头苦干,在民生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深化改革,稳步向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民生改善,人民更有获得感。回首这4年多,我们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民生账单”?
横跨这一时间轴,解读历年来的民生“硬”数据,以就业小窗口,撬动民生发展大格局。
提气!连续4年超额完成就业任务
国务院日前公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显示,以就业和社保为代表的各项民生指标全面完成:1310万,1322万,1312万,1314万……这是我国2013年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1300万,每年都超过目标300万。
对于2017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多100万人,突出了更加重视就业的导向。据估算,中国5年来新增约6400万就业人口,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数。
就业好于预期,饭碗就有了保障。北京一家西餐厅的厨师陈向,6年前离开河南老家外出务工,边干边学,如今月薪超过5000元,“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学到了手艺。”他表示,“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凝心!795万,稳住就业底盘靠他们
每到就业季,就常听到高校毕业生这样感叹——“找份好工作,真难!”
据教育部2016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为795万。回顾过往3年,分别新增22万、16万、30万,逐年增长依然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变化的主旋律。
毕业季求职是场马拉松,一边是依然不可盲目乐观的经济和就业环境,一边是持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如何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许一个热气腾腾的未来?将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做了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
《规划》明确,要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同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并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除高校毕业生外,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化解过剩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和安置工作也被摆在了突出位置。据统计,2016年去产能过程中安置职工72.6万人,今年大约还需安置职工50万人。
聚力!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刷新速度和颜值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比上年增加85万人。
“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强调“首创精神”一词。
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活力,为就业市场创造全新就业岗位。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成为2017年乃至整个“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方向。
(李警锐
张琪昭)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闻从三个方面对当下中国突出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而且认为可以通过“就业”小窗口来撬动民生发展大格局。
B.中国5年来新增就业人口约6400万,相当于英国全国的人口数。特别是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比去年还多了100万人。
C.牵牛要牵牛鼻子。稳住就业底盘要靠795万高校毕业生,只有解决好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就业,才是抓住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D.文章从三个方面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并且暗示读者,国人将来的就业状况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5.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对“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这一问题的看法。(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12分)
错
放
三石
“二狗被警察抓走了!”
村里人奔走相告,大家极兴奋,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争先恐后地数落这些年来二狗的种种劣行。
张三说:“这狗日的,去年冬天,他带着几个人到我酒店里喝酒,酒足饭饱,钱一分不付,还耍酒疯,将我的腿都打折了。到现在还没好利索,走路还不便呢。”说罢,张三还一瘸一拐走了几步给大家看。
李四说:“就上月,二狗在村头调戏邻村过路的一闺女,我看人家闺女吓哭了,就上前劝二狗两句。这二狗,正正反反地扇了我十几个耳光,牙都给打落了好几颗。”说罢,李四还张嘴给大家看。
王五说:“今年春上,有一天中午,二狗翻墙到我家偷东西,恰巧被我给撞见了,他不但不跑,还耍横,操起我家的菜刀劈了我两刀。喏,疤还在这里呢。”说罢,王五把袖子捋起,露出胳膊上两条赤色的伤疤给大家看。
夜里,不过年不过节的,村里好些人家都放了炮仗。
别看二狗平日在村子里横行霸道,进了号子就成了酱黄瓜,竹筒倒豆子,把几年来造的孽干的坏事,一五一十地都招了,其中便包括打折张三的腿、扇落李四的牙、偷盗不成刀伤王五的事情。
警察便到村里来调查核实。
找到张三,张三却说:“二狗倒是隔三差五地会来我酒店里喝酒,可都是村里人,乡里乡亲的,怎么可能喝酒不付钱呢 ”至于腿是如何折的,张三解释说:“那是上山砍树不小心摔了一跤,摔折的。”
找到李四,李四也说:“没有的事,二狗这人,虽然说不正经,可也不至于光天化日之下行不轨之事,没这胆量。”至于牙是如何脱落的,李四解释说:“唉,没办法,年纪大了,牙都掉得差不多了。”
找到了王五,王五更是一脸迷惑:“哪有这事?二狗在村里霸道不假,可借他个胆,他也不敢跟我耍横。你们打听打听,方圆几十里地,谁敢动我王五一根毫毛!”至于胳膊上的伤疤,王五笑着解释说:“这怎么会是刀疤?这是我当年做篾匠时,被毛竹片划伤的,已经好些年了。”
警察还找了些人,但这些人都跟张三李四王五说的一样。
二狗被关了不到一个礼拜,便被放了出来。
于是,村里人又经常看见二狗趾高气扬走街串巷,就有人悄悄发泄对警察的不满来。
张三说:“警察有个鸟用,二狗干的坏事多如牛毛,竟然查不出来,我看只配回家给老婆洗裤头。”
李四说:“据说警察在村里办案的吃喝费用都是二狗家给开支的,这样能查出案子来才怪呢!”
王五说:“二狗有人,他表舅的女婿的姑父的一个同学,在公安局当科长。你们说,有这关系,能不放人吗 ”
不过,大家也就背后发发牢骚,对二狗却是不敢造次,老远看见二狗,就躲。躲不掉的,就低声下气跟二狗打招呼。
6.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篇幅短小,巧设悬念,环环相扣,总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颇具匠心。
B.警察到村里来调查核实,张三李四王五以及村里的一些人都没有说实话,主要是想突出他们对二狗的畏惧以及善良的本性。
C.二狗被警察抓走,村里人奔走相告,极其兴奋,争先恐后地数落这些年来二狗的种种劣行,说明村里人内心多年的压抑得以宣泄,抓住机会落井下石。
D.小说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简练,而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
小说中二狗缘何得以“错放”,请简要分析。对此,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揣旨窥伺①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元祐初,为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翌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效,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徒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起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官,亲近暬御②,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日食四月晦,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③者如织。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肇请对言:“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曰文昭。
(节选自《宋史 曾肇传》)
【注】①窥伺:暗中查看(有所图谋)。②暬御:左右亲近的小臣。③投匦:臣民向皇帝上书。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B.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C.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D.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也/以塞天变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晦,农历每月月初。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肇博览群书,熟悉礼制。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文献残缺,他做了许多工作,关于礼制的见解多年后仍然受到肯定。
B.曾肇刚毅正直,敢于直言。太皇太后认为韩在诬陷范,他说韩维明辨正邪,拒绝起草命令;春旱时官吏饮宴,他同彭汝砺上疏请求延期举行。
C.曾肇稳重自持,处事冷静。他受兄长牵连被撤官,但并不钻营,平和淡定;为蔡确辩护一事,谏官认为他出卖朋友,他也不为自己辩解。
D.曾肇忠诚国事,屡遭排挤。他建议选拔贤良,不要亲信近臣,结果被排挤出京;起草诏令征求臣民意见,招致章惇厌恶,想借机打击他。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滞于馆下,又多揣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5分)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11分)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12.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有少数四句或多于八句,但不常见。
B.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诗人将孔巢父比作陈琳,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孔巢父的思念之情。
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语言含糊,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首联中的“阻”既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又指行舟被烟波所阻。
E.首联写相送,“江城”点明送别的地点,“新秋”点明送别的时间。
13.
本诗颈联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4.(1)《蜀道难》中着重表现人行蜀道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的诗句:
,
。
(2)寡人之于国也中强调重视学校教育和人伦教化的两句是:
,
。
(3)《劝学》一文从正面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4)《过秦论》中论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一句是:
。
(5)《过秦论》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
。
第II卷
表达题(共77分)
三、语言表达题(17分)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2016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金融市场只能望尘莫及。
②其实对古人的意趣爱好是没办法强求的,谢灵运求仙访道,陶渊明东篱赏菊,周敦颐独爱莲花,这些人乐山乐水,恰恰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不同的气息。
③他是公认的怪才,喜欢独来独往,行踪如天马行空,这次“十一”假期,班上其他同学都去九寨沟旅游,就他不知去了哪里。
④烂诗可以不读,俗曲可以充耳不闻,豆腐渣建筑却逼着你天天直视,事实上,做一个不负责任的建筑师,比当一个没有天分的诗人,罪孽更重。
⑤中国文化推崇慎言敏行,讲究三缄其口,担心祸从口出,鄙夷侃侃而谈。再加上我们的长幼尊卑观念,让我们在许多场合成了沉默的一群。
⑥外交部发言人指出,日方一些人总把地区和平稳定挂在嘴上,而地区和平稳定真正要实现时,他们反而寝食不安了。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
D.
②③④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电视剧《青云志》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每天除了关注剧情的发展,茶余饭后,也在热烈地讨论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B.我国在农业品牌创建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农业品牌产品,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C.5G时代将是物联网时代,而智能家居必然是重中之重。毕竟,通信技术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能更加智能、便利地生活。
D.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17.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的身体需要锻炼,
①
生产劳动就是很好的锻炼,
②
不管是在野外劳动
③
在厂房的工作劳动,都是对脑力劳动的一种调剂。
④
多数学生劳动回来,都会变得更健康。
⑤
不锻炼身体,
⑥
课堂上学得很多,将来也未必有大的作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可是
或者
不过
所以
即使
B
/
因为
还是
所以
如果
即使
C
而
因为
或者
可是
可见
而
D
而
可是
还是
所以
不过
而
18.
下列内容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C.“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D.“六艺”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19.请阅读下图后,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请描述漫画画面内容。(2分)
(2)分析漫画寓意。(3分)
四.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报道,今年3月17日,四川省某高中高一1500多名学生整齐有序地在操场上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一次月考,场面极其壮观,当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据了解,这是该校第二次组织的大规模露天考试,考试从场地划分、考场布置、考试、收卷等程序,都在学校考务会严格强调,确保考试不出丝毫错乱。对这种现象,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认为这种做法可看作教育的微创新,值得点赞;也有网友认为这种做法有形式主义倾向和炒作嫌疑,不值得提倡。还有人认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
文
答
案
1.
【答案】D
【解析】“不再是身份的象征”错误,原文中说“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可见宋朝的鱼袋还可象征身份。
2.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说法绝对,原文是“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
3.
【答案】C
【解析】“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错误,从文章内容来看,佩囊延续的主要原因是“实用方便”。
4.
【答案】A
(3分)
【解析】B项,混淆时态,原文是“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多100万人”
,将未然当成了已然;C项,范围缩小,原文是“除高校毕业生外,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化解过剩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和安置工作也被摆在了突出位置”;D项,太绝对。
5.【答案】(6分)①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才能把就业的蛋糕做好。②降低就业的门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多元化选择,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做好做实。③劳动者要转变观念。行行出状元,只要是劳动就值得尊重,大家都要尊重劳动,尽量缩小行业差距。(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即可酌情给分)
6.
【答案】(4分)A、D(选对一项得2分)
【解析】B项考查人物性格,选项“主要表现出他们善良的本性”错误,说明村里人自私,缺乏合作意识,冷漠,缺乏善心和爱心,同时说明他们无知,缺乏法制意识;C项“抓住机会落井下石”说法错误。
7.
【答案】(8分)
“错放”原因:①错在村里人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懂得怎样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因而深受二狗的伤害,二狗被抓,他们又不懂得给警察提供证据而将二狗绳之以法,没有足够的证据,二狗没几天就被放了出来。②错在警察办案没走程序,没能深入百姓生活,体察民情,二狗都招了,但村里人因为害怕二狗而不敢对警察说实话,警察就以证据不足而将二狗放了出来。(每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启示:村里人深受二狗的伤害,他们忍气吞声;当警察来调查核实,他们又因为害怕二狗知道而不敢说实话;他们看着二狗横行霸道,招摇过市,他们只能选择躲避,躲不掉的还低声下气跟二狗打招呼。村里人不懂得通过合作来共同对抗二狗,他们不懂得借助警察来保护自己,他们不懂得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能眼睁睁地继续过着被二狗欺压的生活。(分析1分)小说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做个有骨气、能担当、会合作、识大体,不自私自利的人;②要学法、懂法,能够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从自己做起,在国家的法制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③警察办案要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不因群众法制意识淡薄而让坏人逃脱法律的制裁。(每点1分,共3分)
8.
【答案】(3分)B
9.
【答案】(3分)D
【解析】(晦,农历每月月末)
10.
【答案】(3分)B
【解析】(“请求延期举行”理解有误,因是“请求禁止”。)
11.
【答案】(13分)
(1)(5分)停留在馆中的人,有很多专门揣摩皇上的意旨、暗中查看,有所图谋的人,大家都感到处境危险,曾肇却安然没有怨怒。(译出大意给2分:“滞”“危”“愠”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3分)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译出大意给1分;“所以”“其……乎”,每译对一处给1分)
(3)(5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挨、不受冻,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译出大意给1分:“饥”“寒”“王”三处活用,“未之有”倒装,每译对一处给1分)
12.
【答案】AB(选对其中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
【解析】A项“也有少数四句”错,四句是绝句;B项“表现诗人对孔巢父的思念之情”错,应是“仰慕之情”。
13.
【答案】想象(联想)、衬托(反衬)。(2分)“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想象边地的情景,“乡人绝”,联想孔巢父到彼处后身边无同乡伴侣;(1分)“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写出当地的荒凉寂寥(1分)此联通过想象和衬托手法有力的烘托出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从而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2分)
14.
【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序八州而朝同列。(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5.
【答案】A
【解析】(①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②乐山乐水: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③天马行空:神马在空中奔腾飞驰,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对象误用。④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合语境。⑤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说话。此处望文生义,应用“夸夸其谈”。⑥寝食不安: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十分忧虑担心的样子。
16.
【答案】
【解析】
C
A.中途易辙,改为“自电视剧青云志开播以来”;B.成分残缺,“已成为”前面加“农业品牌化创建”D.“归功”与前面“功劳”重复。
17.
【答案】
B
18
【答案】
C
【解析】“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19.
【答案】(1)一些高校学生因价格便宜以及法律意识淡薄到周边的复印店购买盗版书籍。(2分)
(2)高校周边复印店成了盗版书籍的重灾区,且行为比较隐蔽,监管难度大,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知识产权不受侵犯。(3分)
20.
参考立意:①否定角度:学校这一举措有形式主义倾向和炒作嫌疑,来回搬桌椅、摆队整形是对学生的瞎折腾。1500多人在操场上统一考试,如此之众,相互之间的干扰在所难免,室外有阳光照射,学生考试刺眼,难道也能聚精会神答题?学校办学,应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任何改革举措都要从有利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
②肯定角度:学生在操场上参加考试,这一做法形式新颖,学生也身心放松,可看作是教育的微创新。在鼓励教育创新的当下,针对学校对学生管理形式的探索,社会舆论应少一点质疑和嘲讽,多一点包容,大可不必因其可能存在的瑕疵而穷追不舍。只有这样,教育才能通过这些细微的创新尝试而实现大踏步前行。
参考译文:
曾肇,字子开,考取进士后,调任黄岩县主簿,被推荐任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有关文献残缺不全。先辈儒者各自凭借主观推测的说法,没有考查依据,曾肇担任官职期间,纠正了不少错误。他的兄长曾布因为议论商业制度被责罚,曾肇所任的主判官也被撤销。停留在馆中的人,有很多专门揣摩皇上的意旨、暗中查看,有所图谋的人,大家都感到处境危险,曾肇却安然没有怨怒。元祐初年,升任起居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弹劾范百禄,太皇太后认为韩在诬陷范,让韩出任邓州知州。曾肇说:“韩维替朝廷辨别好人、坏人,评价人与事的是非得失,不能凭主观想象认为他错了就赶走他。”拒绝替皇帝起草命令。元祐四年,发生春旱,官府仍讲究春天饮宴。曾肇同彭汝砺一起上书说:“他们却一块儿大吃大喝,歌舞升平,恐怕无力补救天灾了。”第二天,皇上就下令停止宴请。蔡确被贬斥到新州,曾肇事先同汝砺约好一起为蔡辩护。恰好碰上曾肇改任给事中,汝砺只好独自上书,一些人认为曾肇出卖了朋友汝砺,曾肇也懒得辩解。曾肇在礼院任职时,开创了皇上亲自祭祀北郊的先例。这年又该郊祀了,曾肇坚决捍卫以前的观点。结果还是合祭天地,乃自我弹劾,改任刑部侍郎。仍要求降职,于是下放知徐州,又调任江宁府,哲宗亲自当权后,改用元老旧臣,旧臣们多次称赞曾肇熟悉礼制,于是召他回京。曾肇说:“应该在此时精心选拔忠诚、端正、善良之士,放在身边,以便咨询、讨论、顾问。这比深处禁宫、亲近宦官女人,所得的好处要强万万倍。”皇上身边的近侍贵宠们讨厌他的这番话,调他任瀛州知州。徽宗即位后,又被召回京师任中书舍人。四月末发生日食,皇帝应当下诏广泛征求意见。曾肇将皇帝的旨意全面地写入了他起草的诏令中,诏令下达后,意见书络绎不绝。章惇很反感,想找点理由除掉曾肇,徽宗不听。曾布升任宰相时,恰好碰上该曾肇起草委任状。宋朝的学士中弟弟替哥哥起草委任状的,只有韩维、曾肇两人,士子们都引以为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上奏书,说四月又有日食。曾肇奏说:“接连几年正阳位置发生日食,灾异很显然。陛下简朴、清净无为的程度是否比前低?忠臣奸臣、贤人不肖之徒的分别是否还不彻底?奖惩是否还有不当之处?左右小臣,阿谀奉承,阻碍别人的意见,假借您的名义提拔人,老百姓有冤屈无处申诉。这些都应该反省检查,自责自勉,以免再发生天变。”说完泪如雨下,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崇宁初,被削职,贬任和州知州。四年,回到润州而死,死时六十一岁。曾肇天性仁厚,容貌端庄严肃。从小就认真学习,博览经书史传,写的文章温和、圆润而有章法。历任十一州,大多有善政。绍兴初得谥号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