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1.
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2.
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3.
能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
掌握咏物抒情的手法,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通的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树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缘岭竹成围。”这首诗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就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展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1)请谈谈文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摘录一句你最喜欢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3)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教师总结:这篇文章,让人感觉语言精练、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课件展示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来作简要分析。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整齐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泳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入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自然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三部分(21~27自然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教师小结: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获得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松、白桦,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将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学生谈论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
五、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的思想烙印?
教师讲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与张抗抗那一代人的特殊经历及独特的生命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文章中体现的时代精神与个人思想烙印。
时代精神: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个人思想烙印:文章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十分动人。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限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六、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阅读“研讨与练习”三中文字,比较两文的写法。
课文充分运用想象,描写了几万年之前和几万年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都是作者的猜想,未必有事实依据,而且语言充满激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显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而“研讨与练习三”中的文字则是平实地写来,不带感彩,没有运用修辞方式,句式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是陈述句、判断句。
课件展示:“研讨与练习三”中的文段
七、小结
地下森林面对重重困境也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而是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人生之路漫漫而修远,老师衷心祝福你们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八、布置作业
积累文章优美词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仿写训练。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抒情:惊讶
描写:暗藏情感
抒情:赞叹、讴歌
【教学反思】
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输入,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恰当使用合作与交往的过程。在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与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教师遇到疑难问题时,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