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精品教案:15 枣儿(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精品教案:15 枣儿(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26 08:3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枣儿(节选)
【教学目标】
1.
对枣儿及剧中情节深入理解。
2.
体会剧中的象征手法。
3.
理解人物之间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揣摩情节、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Flash动画,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播放Flash动画或在课件上展示表现课文场景的图片
  二、自读课文,讨论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标出并自我解决不理解的生字词。
2.了解全剧的背景,体会“枣儿”在全剧中的作用。
明确: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代,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了什么思想?
明确:
(1)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竟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2)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3)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了对儿子的爱。
(4)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4.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些人物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
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通过老人、孩子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其形象,反映社会变化。
5.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2)男孩 (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1)并非指个子高,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一天。
6.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明确: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学生讨论交流
  三、拓展
学了这篇文章,你一定对孤独有一种更深的感受,你有过这种感受吗,说说你的经历。
  四、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对象征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戏剧,增强了我们的艺术感受。
  五、布置作业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枣儿(节选)
【教学反思】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