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
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4.
体会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加深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
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
人们常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比喻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做失去民心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这句话出处的文章。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大声地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的意思。
3.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大体内容。
(1)每4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翻译,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本文比较容易翻译,学生应该能够轻松地完成。
4.齐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二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
重于天时;第三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层?明确:第四层的作用是在前三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国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四层绝非多余的。
2.思考文章中出现下列词语的作用。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做”一笔概括了上文三层,“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3.提问: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四、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威天下”靠“天时”“地利”和“人和”已经落伍。掌握最先进的武器才是最主要的。对于这种说法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五、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时候,“天时”“地利”和“人和”缺一不可。尤其是“人和”,这是我们当今社会合作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应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课堂教学应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检查上一节课布置的背诵课文的情况
二、整体理解文章
教师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划分句子的节奏,并自由朗读。
三、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注意动词的意义
四、分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问题: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一段排比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归纳论证,“也”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苦其心志……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所以动心忍住,增益其所不能。
2.齐读第二自然段。
教师归纳:文章从外在表现和内心反应两个方面来阐明犯了错误后的态度。由人推及国家。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反复诵读课文,看谁最先会背诵
六、课堂总结
我们应该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掘井”。
七、作业
课下继续背诵两篇课文。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摆事实→推论:曾益不能
↓
↓
【教学反思】
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地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