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精品教案:19 鱼我所欲也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精品教案:19 鱼我所欲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26 08:4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强化朗读练习、品味《孟子》散文的语气特点。
3.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
了解并正确评价“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课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
同学们,很多时候你也有过取舍的经历吧,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本节课,你将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扫除语音障碍。
2.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三、对照注释,同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大体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翻译句子,了解课文
1.字词积累。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乡:通“向”,从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一词多义。
(1)为
(2)得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1)之
(2)而
4.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五、探究主旨
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体内容,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字词,课下要多读课文,争取能背诵。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词  
主旨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教学反思】
本课的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学好文言文,重在积累。这节课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习其他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
通过背诵课文导入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手法运用。
  二、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文章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比喻、对比。
比喻使论证更加形象生动。而对比更有利于突出自己的主张。
2.学生齐背课文。
  三、分析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分析文章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辩礼仪”就接受优厚俸禄,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读课文,归纳《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小结
你选择高山的时候,你就不能选择大海,你选择阳光的时候,你就不能选择黑夜。你在选择拥有的同时,你也是选择了放弃。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了选择,也就学会了做人的准则。
  五、布置作业
“选择”是我们人生的一大课题,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请你以“选择”为话题写一段话,谈谈你对选择的看法。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舍鱼取熊掌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