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精品教案: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精品教案: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26 11:0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
认识纳谏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检查预习
1.《战国策》是一部什么书?
2.请大家概括邹忌讽谏的结果。
3.检查生字词。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四、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谏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从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
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理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这三个变化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齐读课文)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    ↓
↓  ↓    
(小) (大)    
↓  ↓    
(家事) (国事)   



【教学反思】
类比的思维方式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从概念方面去进行解释,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回避概念,充分调动多媒体的功能,将简洁明了的“类比解析图”叠影在“邹忌进谏解析图”上,让同学们在直观的类比中解读类比的思维过程,从而领略类比的魅力,赏析类比的奥妙。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原因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精彩的对话。
①品味邹忌的三问。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分析、体会这三问并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的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②品味妻、妾、客三答。
明确:这三种回答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话看似平常,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们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己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口中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他一没有被别人的赞美冲昏头脑,而是保持了理智,始终看清事实;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出个中的原委。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事上,指出“王之蔽甚矣”。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显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基本原则。
学生讨论交流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
三比(由已推王)
三赏(齐王纳谏)
三变(齐国威望上升)
邹忌 睿智
齐王 英明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说历史故事的环节,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就课文内容谈现实生活,可以增强学生对
“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