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2.
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4.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
2.
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本课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课件展示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课件展示
三、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四、把握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3.愚公要把山移到何种程度?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
(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文中找答案
五、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3.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谕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六、比较人物性格
1.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之妻
:“献疑” 关切 忧虑
智叟:
“笑而止”
嘲笑
讥讽
2.愚公与智叟
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
七、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八、写作特点
1.反衬。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九、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 智叟
↓ ↓
↓
【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活动一:创编故事片段
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智叟被抢白之后
3.山神告状 4.移山之后
二、活动二:网络新闻阅读
展示王屋山下愚公村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闻。
思考与练习:愚公村的现代生活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课件展示
三、活动三:创新想象
参考题目:《假如我是当代愚公》、《假如我是当代智叟》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创编故事:抓住人物性格
愚公村现代生活启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创新作文:放飞思绪、大胆想象
【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