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精品教案:1《沁园春_雪》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精品教案:1《沁园春_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26 11:1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注意重音及停顿。
2. 体会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本词主题的理解。
4. 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 能够准确了解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 感受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掌握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投影展示】 《沁园春·雪》的书法作品及毛泽东画像。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
二、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情感。
2.齐读一遍。
3.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学生自由朗读。
播放朗诵录音,引导学生齐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上阕)
1.品读前三句:
(1)这三句在上阕中的作用是什么?
要点: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2)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写,后分写。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2.品读分写部分:
(1)“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2)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而本词写得却是黄河的静态。
(3)品读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①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要点:对偶、比喻、拟人。
②作者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看到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
(4)词中关于长城、大河与群山、高原的描写,在情态上有何不同?
要点: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营造出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3.品读上阕最后三句:
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是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回答,然后教师明确
四、梳理、总结
总结这首词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手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带着以下问题预习下阕:
(1)有感情地朗读下阕。
(2)下阕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上阕
对偶、比喻、拟人
【教学反思】
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我让学生学习这首词反复诵读,有层次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老师适时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分析、鉴赏感悟诗词的能力。21教育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背诵这首词。
  二、精读课文,问题研究(下阕)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小组讨论并回答。
1.下阕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明确: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折腰”,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但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
2.“惜”的作用与上阕那个词相近?
明确: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
明确:不同。诗人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
“稍”“只”等词上。
4.怎样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确:“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5.这一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使用课件展示问题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议论,由上阕之景而产生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四、阅读课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这两首词的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沁园春·雪》是借景抒怀之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是写景叙事之作。
这两首词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但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五、课堂小结
先由两名学生分别谈谈学习诗词的收获与体会,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自信 自励 抱负
【教学反思】
问题设计要遵循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要切中作品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可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