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学目标】
1. 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 品味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3. 了解演说词的现场感、交流感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 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教学难点】
了解伏尔泰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老师解说此篇演说的历史背景,介绍伏尔泰与雨果。
可借助课件展示图片或播放影像资料
二、整体感知
1.朗读练习,感受激情。
(1)听朗读带,注意本篇演说词的语言特点。
(2)学生自由朗读精彩段落。
2.整体把握,了解伏尔泰的伟大贡献。
(1)雨果对伏尔泰做出了怎样的高度评价?
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他认为伏尔泰是思想的领袖,他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2)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
讨论明确:他的贡献主要在思想上。他用著作同封建专制制度斗争,教导、安抚、教化人;他为受害者辩护,替弱者伸张正义,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鼓舞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走出来,推翻君主统治,开创一个民主文明的法兰西。
播放本篇演说的朗读音频
三、精读品析
精读课文,疑难解析
方法:让学生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合作研讨。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微笑,就是伏尔泰。
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伏尔泰的微笑是“睿智的微笑”,是看透一切尘嚣后的宽恕和安详,这是智慧的微笑,照亮了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2.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与光明。他受到“过去的诅咒”,恰好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及他对世人的启蒙。
3.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这句话概括出18世纪法国的历史特点,表明了伏尔泰“是一个世纪”,赞颂了他因其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师。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曾经催生出“黎明的曙光”,无论其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这句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出雨果与黑暗专制势力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与信念。
5.怎样理解“理性的最高权威”?
“理性”是西方启蒙运动的核心概念,文中所说的“良知”和“思想”就是理性。在启蒙运动前,西方人活在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的阴影中,“人的尊严”未能确立。正是以伏尔泰为领袖的一代启蒙思想家,才颠覆了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的“不证自明”的“合法性”,要求以“理性”的标准衡量一切。及至19世纪初,雨果这一代人仍把“理性”奉为无上权威,所以他在演说最后大声疾呼“理性的最高权威”。
四、布置作业
伏尔泰是伟大的哲学家,后世流传着不少他的名言,请搜集并写出两句。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感到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拓展视野,创造性地进行教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