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通过举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讨论的能力。
3.
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通过举例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2.
学习本文作者看问题的角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课件展示
二、问题探究
研读课文,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
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提示: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是什么?(提示: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提示:(1)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提示: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5.课文中列举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等事例有什么作用?(提示: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提示: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课件出示问题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能力所及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教师最后写出简要答案
三、理清思路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寻求第二种答案——提出创造性思维的论题——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论证——结尾点明中心论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要素,你一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学生发言时教师摘录重点,写出板书,在大屏幕上显示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
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寻求第二种答案
↓
提出创造性思维的论题
↓
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
↓
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运用知识
↓
列举具体事例论证论点
↓
点明中心,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尝试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可尝试辩论赛、课前小演讲等多种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论辩小擂台
正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反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课堂讨论交流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于什么?
使用课件展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三、延伸拓展
1.假设你手上有一只塑料杯子,请你尽可能多地说出它的用途。
2.请根据“1+1=1”展开联想,说一句话,看谁想得最快,说得最合理。
3.以《关于“0”的断想》为题,说一段话。
点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口语表达
四、总结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