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
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
理清行文思路,学习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
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4.
引导学生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
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的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以备交流。
讨论并归纳,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作者在文中讨论了哪四个问题?
讨论并归纳:(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方面来列提纲。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分析问题。第一层(第2~5自然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第二层(第6~10自然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第11~12自然段):举例分析传统观念影响下中国学生的现状。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解决问题,强调当今社会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
四、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问: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提问:“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在文中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3.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非寻求新知,而是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
4.提问: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5.提问:第12自然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证明了光“用功”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6.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五、课外拓展(选做其一)
1.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文本,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2.自己亲手做一个科学的小实验。(如:将冷、热两杯水放入冰箱,1小时后,看热水先冻还是凉水先冻。)实验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这对你有何启发?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阅读课文。可以依据一些问题组织一些讨论。
不妨在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二是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