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
2.
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列举近些年来让国人为之骄傲的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回溯到70年前,探究鲁迅笔下中国人的自信力。
课件展示,板书课题
二、回顾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1.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2.驳论可从哪三方面入手?
三、设题质疑
1.出示课件,了解背景。
2.题目是什么句式?怎样将其改为陈述句?如何就此推测对方的观点?
3.阅读文本,质疑。
(1)对方的论据、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对其进行批驳的?
学生若答不出,教师可启发补充
四、自读自疑,合作释疑
设计此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杂文的艺术感染力,感受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驳论文
【教学反思】
课堂上采用诵读、品读、圈点勾画、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用心感知,深入体验,反复品味,思考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复习导入
二、品味语句
1.第1自然段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揣摩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
三、讨论理解
1.提问: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反驳对方错误论调的?
2.提问:文中有一些加点的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官删掉的文字。想想这些文字为什么被删去?
3.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力,代表了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因此应引导学生自由选读,举出一些典型语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品味、分析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