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浒》及相关文学知识。
2.
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
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辩证地评价作品,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水浒》刻画人物的技巧。
2.
掌握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展示和《水浒》有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回忆精彩情节,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可播放《水浒》的影视资料片段
二、课题解说
1.学生交流《水浒》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水浒》及施耐庵的相关内容。
2.学生交流中与杨志有关的情节后,教师课件展示本篇课文在原著中的前情提要。
三、学生读书尝试复述课文的基本情节并思考:吴用等人是如何智取生辰纲的?
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四、归纳“智取”
1.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
(1)时间:六月初四正午,这样的天气有何特征?
十分炎热,这一天气特征为众人在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做了铺垫。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智用天时。
(2)地点:吴用等人为什么选黄泥冈的松树林作为劫纲的地点?山岗可以用来掩护,松树林可以诱敌休息和模糊敌人的视线,为下文吴用下药做好了准备。这个地点也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智用地利。
2.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人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的呢?
(1)晁盖他们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杨志面前的?扮作客商有何用意?
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步消除杨志的疑心。
(2)杨志是老江湖了,为什么他连下蒙汗药这种勾当也防不住?晁盖等人的戏演得好。佯装争酒,引诱对方,半瓢酒消尽了杨志的疑心。
(3)这蒙汗药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下到酒里去的?
争抢中巧下药,半瓢酒放倒青面兽。
五、布置作业
画出小说中表扬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归纳其性格特点。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晁盖、吴用之“智”
智用天时——六月初四正午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
智用人和
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消)
二稳——佯装争酒,引诱对方(消尽)
三稳——巧下药,麻倒对方(放倒)
【教学反思】
可通过课文文本的阅读和相关影视片段的欣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智”的分析作铺垫。
以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分析“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及概括人物形象,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一个不体察下情的领导,是不受欢迎的领导,杨志正是这样一个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画的语句,讨论、归纳杨志的思想性格。
二、讨论杨志的思想性格
1.杨志之“智”。
为保押运成功,杨志可谓是绞尽脑汁。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
课件展示或板书:
杨志之“智”:
智藏行踪——精明
智变行辰——谨慎
智选路径——多智
2.为什么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呢?
①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
无不怨怅
军官——骂打——怨怅 虞侯——嗔——搬口 老都管——烦——恼他
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杨志失败的内因:急功近利、欠理智、人不和
杨志失败的外因:天外有天、棋差一着。
3.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课件展示
三、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学生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
文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故事中许多情节都是由炎热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吴用用蒙汗药智取的计策,就是根据炎热的气候条件设计的。写炎热,才能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这种环境描写,不仅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
课件展示或板书:
自然环境,天气炎热
作用:铺垫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四、课后作业:带着悬念阅读《水浒》有关章节
1.生辰纲的下落怎样?丢了生辰纲,杨志怎么办?
2.根据了解的情况谈谈梁山英雄的金钱观。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教师应抓住一点深入挖掘,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启发学生自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