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
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
分析杨修的死因,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
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5.
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们交流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影视资料
二、自读引导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课文。(此环节旨在考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效果)
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忌讳的哪几件事?给每个故事拟定一个小标题。
(2)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
课件演示杨修犯忌的事件与曹操对每件事的心理反应。
组织学生讨论
三、布置作业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课件展示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杨修
【教学反思】
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分析人物性格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杨修与曹操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课件演示:
杨修:恃才放旷 才思敏捷 卖弄聪明 伺察敏锐 轻率大意
曹操:阴险狡诈 残忍歹毒 表里不一 虚伪多疑 刚愎自用
教师小结:
杨修,一方面在判断事物时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能深知曹操的心意;另一方面,他恃才放旷、目中无人,不知事情的轻重,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曹操,一方面在待人接物上常常故意乱人耳目,显得虚伪奸诈;另一方面,他在选用接班人上再三斟酌,深谋远虑。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伪的,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历史中的曹操。
二、辨读课文,探究死因
杨修死了,关于他的死,《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几句诗: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结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就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应归结于曹操,有人认为应归结于杨修。你认为是谁杀了杨修?下面我们开始辨读课文——探究死因。
辩题——杨修之死谁之过
(学生辩论过程略)
师小结: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结出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说说启示
我们从杨修的遭遇中能获得什么有益的启示呢?
师生讨论得:1.聪明人应当多干事,少说话;2.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可越俎代庖,要守本分;3.做事要有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四、课后思考
假如你是曹操,你会如何对待恃才放旷的杨修?假如杨修与曹丕修好,曹操还会杀杨修吗?
课件演示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杨修 曹操
【教学反思】
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