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地球与宇宙
4.1 太阳和月球(1)
对应学生用书P144—P145
1.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A)
A.大气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最外层
2.想要观测太阳,下列工具中可以使用的是(D)
①双筒望远镜 ②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 ③涂黑的玻璃 ④放大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直接影响的是(A)
A.耀斑增强时地球上的短波通讯会受到明显影响
B.引发火山喷发
C.引起狂风暴雨
D.造成地震频发
4.下列关于太阳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高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B.耀斑的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C.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不大
D.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5.公元前28年,曾有记载:“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A)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大气层之外
6.2012年3月8日,一波太阳风暴抵达地球,但因喷发物质没有直接朝向地球,所以实际影响小于科学家的预先估计,电网、卫星或现代导航系统基本未受干扰。据科学家分析,这次太阳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是日冕物质抛射,对外释放出太阳大气中的部分物质,运动速度较慢。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结合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第6题)
(1)太阳大气层由外到里分为三层,写出它们的名称:甲——日冕层,乙——色球层,丙——光球层。
(2)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黑子数量最多的那一年叫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叫太阳活动谷年。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1周,从2009年开始为第24周。观测太阳黑子时一定要注意,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否则会对眼睛造成永久性伤害。
(3)这次太阳活动中最后阶段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来自于图中的A(填字母)。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气候;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现象。
7.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全食在我国境内持续时间最长,时间超过6分钟,图为中国最佳观测点东平大坝拍摄的日全食时太阳的“贝利珠”照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第7题)
(1)图中被遮挡住发黑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A(填字母,下同)。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对流层
(2)图中闪亮主体部分的主要太阳活动是B。
A.太阳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极光
(3)下列现象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是B。
A.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
B.昼夜交替现象
C.扰乱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
D.产生“磁暴”现象
8.二战期间的一个早晨,英军海岸防卫军指挥部接到各雷达站的报告,说雷达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奇怪干扰,这种干扰的方向与太阳移动的方向一致,而且只出现在白天。你认为雷达受到干扰的原因是(D)
A.德军使用的一种秘密武器
B.雷达本身的故障
C.外界杂波的干涉
D.太阳活动的影响
【解析】 干扰的方向与太阳移动的方向一致,而且只出现在白天,这就说明是与太阳有关而非其他的因素。
9.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9题)
(1)在太阳大气层中,亮度最大的是A层,厚度最大的是C层。(填字母)
(2)发生在A层中的太阳黑子和B层中的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解析】 (2)从层次上看,A为光球层,B为色球层,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有耀斑。
10.日本气象专家认为极端气候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日本《现代周刊》上有一篇文章这样介绍:一些天体活动似乎也会对地球产生影响,那就是太阳黑子的活动。太阳黑子的活动以11年为一个周期。1988年,日本遭受冷夏的袭击,美国和欧洲却遭受酷暑和干旱的煎熬。在意大利,由于炎热而造成铁路变形、列车脱轨。美国从4月中旬到8月为止,几乎滴雨不下,密西西比河的水面不断下降,连船也无法行驶。
请根据以上材料和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第10题)
(1)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它的形成原因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与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耀斑。
(2)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为11年。从图上可以看出,1956年是一个太阳活动峰年,而文章中说1988年又是一个峰年,对此应该怎样解释?黑子的活动周期平均为11年。
(3)太阳黑子在光球层面上有明显的往返移动,形状也会发生相应改变,这说明了什么现象?太阳在做自转运动。
【解析】 (1)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颜色较暗的区域,发生在光球层,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上有时出现的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2)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左右。(3)太阳及其周围的各大行星都在做自转运动,而太阳又是一颗气体星球,所以当太阳自转的时候,这些能流动的气体便可能发生一定的移动现象,黑子形状也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4.1 太阳和月球(2)
对应学生用书P147—P148
1.下列月球表面的现象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无关的是(D)
A.月球上的天空是黑色的
B.月球上听不到声音
C.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300
℃
D.在月球表面物体会变得很轻
2.我国探月工程的计划之一是向月球发射月球车,以进一步探明月球的基本概况。以下有关月球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月球白天不能发光,晚上能发光
B.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被称为月海
C.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月球表面可形成环形山
D.月球表面除岩石及其碎屑外还有空气,但没有水
3.月球景观和地球景观相似的是(D)
A.有风、云、雨等天气现象
B.有碧海蓝天
C.有日光、彩虹和风
D.有平原、高原、山地
4.在月球表面物体会变得很轻,这是由于(A)
A.物体在月球上所受引力比在地球上小
B.月球上没有大气
C.月球距离太阳近
D.月球表面不断受到陨石撞击
5.如图是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月球卫星发回的月面照片,下列与月球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C)
(第5题)
A.图中较暗部分是海洋或湖泊
B.陨石撞击月面会形成环形山,同时发出巨大的爆炸声
C.月球上的昼夜温差比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大
D.如果你乘坐“嫦娥N号”登上月球,你的质量会是地球上的1/6
6.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则地球上仍能看到的是(D)
A.蔚蓝色的天空
B.电闪雷鸣
C.流星现象
D.彗星
7.“神舟七号”中的宇航员穿着宇航服走出飞船船舱,进行“太空行走”。根据太空环境,在下列功能中:①控制温度、湿度;②供给氧气;③控制气压、抗射线辐射;④收集雨水;⑤无线通讯;⑥与外界气体交换。宇航服应具备的是(C)
A.③④⑤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8.“嫦娥三号”卫星于2013年12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这是我国科学家对宇宙更进一步的探索,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第8题)
(1)如图,在月面图像上,我们可以看见许多大小不一的月海和环形山,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D)
A.月球形成早期遭到小天体撞击后形成的
B.月球上缺少像地球大气一样的天然屏障
C.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图形
D.月球上存在大小不一的海洋和环形山
(2)据报道:月球上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温差可超过350
℃。最主要的原因是(C)
A.月球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月球上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C.月球表面重力小,没有大气
D.月球上的一天时间比地球长
(3)科学家们发现,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要比正面多得多,请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陨石受到地球的阻挡而跟月面正面碰撞少。
9.“钱江潮水,天下奇观。”每逢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在无风的情况下也会掀起几米高的浪涛。它的形成和月球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与月球的形状有关
B.与月球上没有空气有关
C.与月球上没有水有关
D.与月球的吸引力有关
【解析】 钱江潮在农历八月十八时最大是因为这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处于椭圆形轨道的短轴上,日、月离地球最近,吸引潮水的能量也就最大,因此便形成一年一度的特大潮水。
10.小军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月亮,发现月面是凹凸不平的,如图甲所示。这是由于流星在太空中运行到靠近月球时,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坠落到月面,与月面发生碰撞而形成的坑洞,叫做月坑。小军猜想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流星的质量、体积及下落的高度有关。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用一只铺满厚厚细沙的盘子、几个不同的小球及刻度尺进行探究月坑深度的模拟实验,如图乙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第10题)
实验序号
质量m(克)
体积V(厘米3)
下落高度h(厘米)
坑的深度d(厘米)
1
20
7.5
50
2.6
2
20
7.5
60
3.5
3
20
7.5
70
5.0
4
20
2.5
70
11.3
5
20
1.8
70
12.4
6
60
7.5
70
14.6
7
85
7.5
70
15.9
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1、2、3三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下落高度有关。
(2)由3、6、7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质量有关。
(3)“月坑”的深度还与流星的体积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大,“月坑”的深度越浅。
(4)请你结合小军的研究过程就“影响月坑深度的因素”问题另外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月球表面的松实程度有关(合理即可)。
【解析】 (1)观察1、2、3组实验只有下落高度不同,而坑的深度不同,所以深度变化是因高度不同引起的。(2)要研究深度与质量的关系,需找到质量变化而体积和下落高度相同的实验组。(3)根据要求,要找到质量和下落高度相同的实验组,然后观察体积与坑的深度的关系。
11.关于月球的形成,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
分裂说: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
同源说:月球和地球在同一个浮动星云内同时形成。
碰撞说: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地球与一个较大天体发生了剧烈的碰撞,激射到太空中的地球物质和该碰撞天体的残骸不断相互吸引,最终形成了月球。
(1)有科学家用下图形象地描述了月球的一种形成过程:你认为这种图示描述的是月球形成的哪种假说?碰撞说。
(第11题)
(2)月球形成初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在月球表面形成了随处可见的环形山(或月坑)。
【解析】 (1)从左向右看,第一幅图中有外来星球飞向原始地球,第二幅图中外来星球与地球相撞,第三幅图中有激射出去的天体及地球上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太空中运动时相互吸引,最终形成了第四幅图中的情景,即形成了月球,故这些图符合碰撞说。(2)月球表面由于没有空气,所以小天体不会像落向地球时因摩擦而烧毁,故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而在月球表面形成一个个较大的坑,称为月坑;坑的周边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环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