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走一步,再走一步》优质课件(ppt+朗诵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走一步,再走一步》优质课件(ppt+朗诵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26 15:18:31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走一步,再走一步(美)莫顿·亨特学习目标(一)一、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二、学习搜寻关键词概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走进作者:莫顿·亨特(Morton Hunt)(1927~1983),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困难,勇敢些!“走一步”,把困难踩在脚下;“再走一步”,继续战胜困难,终将成功。题目是作者对自己小时候学到的经验的形象化总结,具有象征意义,既是文中情节发展的高潮,又是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形象概括。“走一步”是起点,“再走一步”是发展和深入,具有强调作用。题目告诉我们,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化大为小,一点一点解决,就会变难为易,闯过难关,取得最后的胜利。文题 解读 烧灼 扒车 趴着 酷热 厌倦 附和 突兀 怦怦跳 嘲笑 晕眩 哭泣 呻吟 恍惚 暮色 安慰 凌乱 惊讶 畏惧 参差不齐 哄堂大笑 惊慌失措 小心翼翼 夜幕降临zhuó bā pā kù hè wù pēng yūn xuàn huǎng cēn cī cuò 自主学习一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训诫: 耸立: 纳罕: 啜泣: 高不可攀: 头晕目眩: 灰心丧气: 瘦骨嶙峋:告诫,教导。高高地直立。惊奇,诧异。抽噎(yē) ,抽抽搭搭地哭。高得无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接近。头发昏,眼睛发花。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美国哪个城市?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费城
2.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6个;内德、杰利3. 他们为什么去爬悬崖?玩游戏玩厌了,想找新花样玩。4.“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体弱多病、妈妈的训诫。整体感知自主学习二5. “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6.“我”是怎样脱险的? 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去冒险,遇险,最后父亲帮助“我”在悬崖脱险的故事。
“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7.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内容
自主学习三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情节复述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五十七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费城、悬崖。我/(好朋友)杰利、内德等五个小伙伴/父亲。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决定去爬悬崖。小伙伴们一一爬上悬崖,我害怕得蹲在小山道上止步不前,直到所有小伙伴都爬上崖顶离开了,天也黑了,我也不敢挪动寸步。杰利带着父亲来找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复述思路天气炎热 —— 去爬悬崖 爬到三分之一处,我不敢继续爬,而别人却继续爬上崖顶 —— 我一个人被扔下 产生恐惧心理—— 杰利带来父亲 —— 父亲鼓励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 我产生成就感,得到人生感悟。 文章共2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7段):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岩壁上的小山道,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第18—28段):脱险。写“我”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了小山道。
第三部分(第29段):感悟。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学习目标(二)一、理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二、分析人物心理变化,把握文章主旨。探究性品味“冒险”“脱险”两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1、文章在写“脱险”前首先进行了一段自然环境描写,你能找出来吗?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4—15小节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语句。
3、16—22小节中,“我”在父亲的指点下,摆脱了险境,此时“我”的心理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找出这部分中能够表现“我”心理变化过程的语句。自主学习二环境描写的作用1、铺垫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抒发感情;
4、推动情节发展文中对暮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15、16)①描绘了一幅悬崖暮色的图画,渲染了一种阴森、荒凉的气氛
②烘托了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
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一阶段:爬 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 心咚咚直跳第三阶段:伏 恐惧疲乏 全身麻木 不能动弹第二阶段:蹲 心惊肉跳 哀求啜泣 头晕目眩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语句。 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16-22继而: 最初: 随后: 最后: 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我顿时有了信心” 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产生巨大成就感 作用:展现我由害怕困难到战胜困难的全过程。1.从文中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孱弱多病,常受到妈妈“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的警告。2.从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和句子。晕眩、我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哭泣、呻吟、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一动也不动、无法思考。3.这些语句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4.文中“我听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一句,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5.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的变化过程。最初:毫无信心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随后:信心大增 “我做到了”。
最后:激动抽泣。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抱“我”下来呢?“爸爸”这一形象在“我”成长过程中有何作用?这是一个善于从心理上帮助孩子成长的父亲。课文中的爸爸眼看孩子在悬崖上动弹不得,完全可以直接爬上去抱孩子下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虽然孩子安全了,但孩子的能力不能得到丝毫的提高,而且今后会更加自卑和胆怯。因此爸爸有意引导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并以鼓励的口吻,从心理上给孩子以支持,引导孩子大胆尝试,教给孩子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孩子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人生向导的作用。害怕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成功后的喜悦 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小心翼翼的心理。心理变化详略联系全文,“我”的心电图(情绪变化)渴望犹豫不决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恐惧疲乏有了信心信心更强巨大的成就感学习目标(三)一、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二、从细节着手,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1、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人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由于极度恐惧而产生的某种幻觉。语言诙谐幽默2、文中几次写到啜泣?有何不同?第一处:突出我胆小、害怕、恐惧的心理。
第二处:被困悬崖的委屈、对自己爬下悬崖行为的后怕、战胜困难后的轻松、喜悦、激动。自主学习一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距离会让人产生畏难的思想。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要给人以战胜艰难险阻的信心。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屡次”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①一次又一次、多次
②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①内容:不再局限于我下悬崖时候的经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一步走,直到解决所有困难。
②结构:总结全文,升华中心:遇到困难不要怕,只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再各个击破,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点题,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议论,画龙点睛。 这是一位真正爱孩子,能引导自己孩子战胜恐惧,很懂得教育和训练孩子的人。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他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角度来说,路要靠自己走,不能总想要依靠大人,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多角度阅读父亲角度多角度阅读母亲角度天下的母亲有时疼爱儿女到了溺爱的地步。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多角度阅读杰利角度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多角度阅读四个孩子的角度参考观点:四个孩子的做法不是很得当。
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
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
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
这种做法很不应该,是在拿别人的生命开
玩笑。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受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山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的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熟读成诵父亲教子的方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给予指导、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人生启示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我们难免会因前路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把可能但不必然发生的风险扩大化,从而畏缩不前,甚至逃避。
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不要害怕,而要冷静分析困难,化解困难,把一个大困难化为一个一个小困难,敢于跨出第一步,先从最近的事情做起,再各个击破,从而取得成功。课堂小结 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只管迈出第一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1.以小见大,富含哲理。文章记叙了作者八岁时爬悬崖遇险后经父亲帮助而脱险的全部经历。这件事在如今看来微不足道,但它对“我”人生的启示意义却十分深远,即面对困难时不要产生畏惧心理,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把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文章同时也启发人们在生活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感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生活中总结经验和智慧,这些经过思考所悟出的道理将会成为一笔让自己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2.巧用伏笔,叙事周密。本文脉络清晰,分为冒险、脱险、人生感悟三个部分。文中处处巧用伏笔,前后照应,叙事周密。如前面交代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巧设伏笔,后面才有别的孩子都爬上去了,唯独“我”卡在中间,上不去又下不来的情节。又如对悬崖的描写,既说明其险,又为“我”因胆怯而不能攀爬作了必要的交代,记叙周密,笔笔都见匠心。这样的前面埋下伏笔、后面进行照应的写法,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天衣无缝。3.心理描写,细腻传神。当“我”爬上小山道时,“感到阵阵晕眩”;当爸爸指导“我”下悬崖时,“我”觉得“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成功走了第一步后,“我”有了点儿信心;又走了一步后自信心更强了等,这些心理描写极为细腻,为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又如“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以诙谐之笔写出了“我”的胆小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