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激发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及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植物间复杂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
教学预设: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揭示课题
质疑问难
1、教师板书课题:植物的“感情”,学生读课题。
师:“同学们,人说“草木无情”,可题目却说有感情,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反馈,教师归纳)
(1)植物间有怎样的感情?
(2)植物为什么会有感情?
(3)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
2、教师导入新课:是呀,太多的疑问等着我们去解答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兴趣。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自读。
(1)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读、会写。
(2)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并正音。教师强调“供”“丁”“竟”是后鼻音,“促”“速”是平舌音。
(2)教师再出示这些词语,学生一起读一读,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读和书写。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充分的走进文本,并在同学的帮助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及课文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合作的能力。
深入探究
解决问题
1、教师: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植物间的感情呢?它们间的感情如何?(学生反馈,教师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来)
含羞草怕羞;
向日葵爱太阳;
西红柿爱音乐……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2、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1)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
(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植物奇妙的感情)
(2)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农民就会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
教师问:“你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
4、教师问:“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①植物为什么有感情呀?②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呀?)
学生讨论后交流。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原因。
6、教师小结:植物有“感情”是它们求生的一种本能。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运用文本提供的素材进行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这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时机。
尊重学生学习的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与同学、与老师的互动,进一步加深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答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这些植物说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感情很神奇、可爱、有趣、奇特等)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价,这也是考察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好形式。
拓展延伸
积累实践
查一查、问一问、说一说,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感情?哪些植物是好邻居?哪些植物不能生长在一起?
拓展设计,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鼓励他们随时随地有搜集的欲望和习惯,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板书设计
和睦相处
植物的“感情” 生长的本能
势不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