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第五单元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己就是一个起点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有待开垦的新大陆。
前提是,你要信任你自己,你要在自己身上安顿下来,发现人也可以活在自己身上,依赖自己,从自身汲取力量。你不能因为痛恨这个环境而痛恨自己,你不能因为别人否定你,你就一而再、再而三否定自己;你也不能因为没有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吸纳和肯定,于是就自我排斥,自我贬低。
你不必感到重要的事情正在你身外发生,重要的东西正在离你越来越远。对于你来说,没有比你存在于这儿更加重要的事情了,没有比你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更加重要的了。你无须将自己嫁接在别人身上,寄生于别人篱下,从别人那里寻找起点和力量。你原来也是有力量的,你是你自己的起点,也是这个世界的有力起点之一。 不要恐惧自己身上的力量突然丧失,担心哪一天自己身上的河水干涸,自己的大地枯萎,种子不能发芽,灵感不知去向。你的根基正是在你自己身上,你心灵中肥沃的土壤正有待开发。
于是,大作家托马斯· 曼在流亡瑞士期间,为自己列了一个清单,其中包括:让自己深入内心地沉静工作……在动乱、政变、威胁之中,平静和坚持不懈地从事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没有其它路标时,自己做自己的路标,保持勇敢与耐心。
假如你没有力量,这个世界上便没有力量;假如你退缩,这个世界便没有前进。当一个人体验自己,体验到自己身上的好东西,他才能体验到别人身上的好东西。他将自己当作宝贝,他也能够将别人当作宝贝。
相反,他若是习惯于践踏自己,自暴自弃,那他就会倾向于践踏他人,无视他人。佳句咀华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宪问》
赏读:先去实践想要说的话,等到做到了然后才把它说出来。君子对说大话做小事或者说空话不做事的行为感到羞耻。
2.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修身》
赏读: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赏读: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赏读: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者视窗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唐朝中期,文坛上出现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像巨浪一样摧毁了骈文的沙堡,这个运动的领袖就是韩愈。
在科举路上,他曾当了三次重考生,在当官的生涯里,他廉洁、耿直、敢讲真话的优点,而使他数度被贬至鸟不生蛋的地方,有次更险些被皇上杀头。
虽然他是如此倒霉,但在文学的领域里,他却委实有着重大的贡献。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这个人,就是韩愈。写作背景
韩愈所生活的中唐时代,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了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这篇《原毁》。本文与《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合称“五原”,是韩愈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纲领性论文。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恐恐然惟 其人之有闻也 通______,________。
(2)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同______,________。“惧”恐惧“悦”高兴2.古今异义
(1)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古义:
今义: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古义:
今义: 一般人、普通人。大家,许多人。虽然这样,即便这样。表转折的连词。(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
古义:
今义:
(4)多才与艺人也。
古义:
今义: 曾经试着。试验,试。有技能的人。戏曲、曲艺、杂技等演员。3.一词多义缺点患病担心擅长 好事 交好 却 是 你的他 那些4.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故人乐为善:
②详,故人难于为善:
③恐恐然惟 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④己未有善:
⑤即其新不究其旧: 好事。好事。好事。长处。现在;过去。(2)形容词作动词
①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②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3)名词作状语
①早夜以思:
②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擅长。擅长。从早晨到夜里。对外;对内。5.文言句式
(1)外以欺于人:
(2)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3)懦者必说于色矣:
(4)而以圣人望于人:
(5)某良士,某良士: 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文本助读 《原毁》通过对比古今君子责己待人的不同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毁谤风气,并明确指出“怠与忌”就是产生“谤”的根源。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这句话肯定了“古之君子”“责己”和“待人”的原则——“重以周”和“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文章开篇点出此句,为后面的论述作了有力的铺垫。重点突破二、“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则不然”此处何意?
提示 这句话揭示了现在的君子“毁谤”的具体表现: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谴责了嫉贤妒能的恶劣行径,与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形成鲜明对比。“则不然”揭示“今之君子”的嘴脸,“责人”“待己”恰与“古之君子”相反。三、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提示 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与不应者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四、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提示 最后一段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杜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身上,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提示 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示古之“毁”不兴的缘由。第二段“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的猖獗。技法赏析
《原毁》与其他“四原”都属“正言垂教”“文从字顺”的议论文体。立论鲜明,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举例精当,平易而不浅露,朴实而不枯淡,展现了韩文格调的又一风貌。具体地说,有如下几方面的特色。
1.古今对比,褒贬鲜明。
《原毁》歌颂古之君子对人对己的正确态度,批判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是非曲直,褒贬抑扬,不取含蓄委婉的措辞,而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表达,旗帜十分鲜明,还运用鲜明对照的手法来强化这种褒贬态度。对比成为说理的主要方法。“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串全篇的对比。古之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君子,责备自己很严格很周全,要求很高,对待别人很宽容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而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责己”与“待人”、“责人”与“待己”,“重”与“轻”、“周”与“约”都构成具体的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2.形象勾画,生动有力。
为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文章还用了形象勾画的方法。如在第一段说理分析中,穿插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这是着眼于语言的描述。还有行为的粗线勾勒,如:“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也有对情景的生动描摹,写作者当着众人之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忌妒,文章对此作了生动的心理分析。由于寓理于形,把理论性同形象性结合起来,论证显得更为严密有力。 3.善用排偶,舒卷自如。
文中有的是工整的对偶句,如,“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有的是略有变化的对偶句式,如“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全篇几乎都用对偶、排比句式敷衍而成。不仅用对偶、排比,排比中还包含对偶。如“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为常见的“单行”句式,“某良士,某良士”为反复句式,“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为排比句,“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为对偶句。这样错综配合,庄重中露活泼,统一中见多样,一致中呈变化,避免了平板呆滞,富于语言的魅力,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写作迁移
角度 《原毁》的积极意义
题目:韩愈的《原毁》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请你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
示例 一千多年过去了,韩愈所反对的那种宽以待己、严于律人、求全责备的为人处事观点,在当前仍然大有市场。现在,有很多人无论什么事,时时处处用自身的好恶、个人立场、个人的观点去评价社会、评价某些事物和别人,而不是客观地、辩证地、发展地去认识事物、看待他人。 韩愈提出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全面看问题,这是认识事物最根本的要求,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这样的道理古人早就明白了,而现在居然还有人死死地抱着不放,在我看来,有些人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在作祟,按时下某些国人的话说,就是:我不舒服,你也别想舒服;我不快乐,你也别想快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社会才显得精彩,让人觉得可爱。纵观历史上一个个伟人,没有哪个是完美无缺的。“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记住韩愈这句话,让自己的大脑稍稍清醒一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省视自己的不足,多发现别人的长处,不但是尊敬别人,也是在尊敬自己,这才是君子之道。课件27张PPT。第五单元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潇 洒
一株挺拔的树在风里自然地飘摇,它没有固定的姿态,却有一种从容,一种得心应手的自信,一种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敢倾斜又伸得直,既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又万变不离其和谐的本领,不吃力,不做作,不雕琢 ,不紧张,不声嘶力竭。我们说,这是潇洒。 潇洒也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一种饱经沧桑而又自得其乐的欢愉。宁古塔的土地上,面对流放那“山非山兮水非水”的酸辛与绝望,敝裘短褐的他以潇洒的态度在这里点燃文明的火种;经十一年的贬谪重回京城的他,仍不失那份潇洒与豪放,面对春光普照下的妩媚桃花,吐出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心胸……
潇洒能体现出一个人高贵的灵魂。面对困境,是绝望地郁郁此生,还是昂起高傲的头,对它不屑一顾。当年,面对气势汹汹的桓温,谢安镇定安闲,颜色不变,他直接在席上就坐,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铁桶般的卫兵,而是先吟诵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老道的桓温也被他这种潇洒旷达的风度镇住,竟不敢有所行动。乌衣巷已然是夕阳野草,然而谢安那份贵族的潇洒却如林间清风般陶醉一代又一代人。 潇洒可以超脱苦乐。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有了这份心境,才能淡然地将功名尘土,将得失草芥,从痛苦绝难中超然解脱。庄子在妻子的坟头“鼓盆而歌”,是大悲之后的解脱,接到自己被任命为宰相的消息,仍能静坐泥泞之中,拒绝这个入世成名的机会。他的出世无为构成了中国文人心灵的后院,在这个院子里,每一个失意的文人都被他的潇洒温情地抚摸过。
潇洒是画中的一抹水痕,将浓墨调和,将色彩匀淡,潇洒的人仿佛是一弯弦月,在孤寂清幽的天上,散发着只属于他自己的光。然而这份温煦而平和的光却柔柔地照耀着世人,令每一个人都为它所吸引。佳句咀华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路》
赏读: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2.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赏读:对待民众和气,对待下属厚道,对待别人宽容,这样的人才是君子。3.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 西秦录》
赏读:单个人的力量脆弱,容易受挫折;集体的力量强大,不容易被打垮。
4.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三国志》
赏读:美食佳肴,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在于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者视窗
苏洵教子
相传,苏洵的两个儿子幼时非常顽皮,不思进取,贪图玩乐。每当孩子们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旮旯里读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起来想看个究竟时,他又把书赶紧“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东西呢,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看;渐渐地,他们也喜欢上了读书,而且从中发现了阅读的快乐和趣味。后来,就出现了被世人赞誉的“三苏”,成为中国文坛上不多见的景观。 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在给两个儿子取名时颇费了一番苦心。他的愿望在《名二子》中是这样说的:“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木莫不由辙,而是言车之功,辙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勉矣!” 人的本性是难移的。纵观苏轼兄弟的一生遭遇,再看苏洵当初给两个儿子取名时所持的愿望,我们可以说只实现了一半。苏辙的一生,的确是做到了谨小慎微,游离于改革与保守之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并且有个较安适的晚年。苏轼则未能因父亲取名“轼”而改掉其“不外饰”的性格,恰恰就是这“不外饰”的性格使他吃尽了苦头。无论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还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都对他不满意,都想排挤他、打击他。再说这“轼”,这一作为乘车人扶手的横木,诚然有使人不至于因车的突然停止而前倾,但其所处的位置也十分抢眼,想要做到不招人嫉,实在是太难了。这恐怕是苏洵在给两个儿子取名时始料不及的吧。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年间,其文得欧阳修举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传世,代表作有《权书》、《衡论》、《六国论》等。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国势日衰,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嚣张。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文章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即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所以标题叫“心术”。基础梳理
1.古今异义
(1)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古义:
今义:
(2)能以兵尝敌。
古义:
今义: 突然出现。兴起。试探。辨别滋味。2.一词多义激起义愤 愤怒作为 成为 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 确实 牢固3.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后可以动于险:
②此用长短之术也:
(2)名词作状语
尺箠当猛虎:
(3)名词作动词
冠胄衣甲: 危险处。长处和短处。用鞭子。戴着;穿着4.文言句式
(1)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2)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3)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4)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文本助读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涉及战争中诸多重要问题,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什么是“治心”?作者认为作为主将,应该具有怎样的心理品质?
提示 “治心”,就是心理修养。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而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敌人。重点突破二、什么是“上义”?你是怎样看待苏洵的“上义”说的?
提示 “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苏洵是从利的目的性出发提出尚义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得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依利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因为“惟义可以怒士”,怒士,就是激励士气,“士以义怒,可与百战”,正义之师无往而不胜。三、本文在论证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论证了哪些关系?请举例说明。
提示 文章深入实际,阐释道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文中,作者论述到下列关系,这些关系都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法思想: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处是什么?
提示 这句话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将领要沉着冷静。色,脸色。意指镇静沉着,在突发事变前毫不惊慌失措。技法赏析
1.切实讲理,以理服人。
不论是战争中“义”与“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中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还是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对方因素的关系。作者总是从矛盾的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使得文章所表述的战略思想,具有深邃而又切合实用的特点。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2.多用排偶,整散结合。
起语多“凡”字,使行文理足气壮;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全篇多短句而少语词,语调峻急,锋不可犯;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些排偶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也是极富哲理的句子。写作迁移
角度 排偶句的运用
题目:尝试运用骈文的排偶句和长短句,写一段抒情性文字,200字左右。
示例 走进语文世界。
你将惊叹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北国雪景,流连于“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南国水乡。
你将与李白一起在月夜飞渡镜湖,梦游天姥,感受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气势,欣赏仙人聚会的盛况,仰视诗人扬眉挺胸不事权贵的伟岸身姿! 你将沉醉于“间关莺语花底滑”的琵琶语中,止步于“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场景中,聆听“天涯沦落人”心中的风雨声和雷鸣声。
你可以与冰心一道仰观“繁星”,俯视“春水”;去沐浴繁星般母爱的光辉,捡拾春水中一颗颗哲理与情感的珍珠。你可以与冰心一起期盼那承载着童心和爱心的白色纸船越过大洋飘进母亲的梦乡!
语文世界,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语文世界,群英荟萃,胜友如云。
语文世界,它让你有缘与名人对话,让你品尝人生百味,让你激情澎湃,手舞足蹈!走进语文世界吧,那里精彩万分!课件30张PPT。第五单元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笑而过
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然后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
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然后保持本色,这是一种达观。
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上进。
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释然,然后努力化解,这是一种境界。 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只要你敢于微笑;误解和仇恨是暂时的,只要你达观待之;赞扬和激励是暂时的,只要你不耽于梦想;烦恼和忧愁是暂时的,只要不被它左右。大海茫茫百舸争流。不拒众流方为英雄本色。风雨欲来春花凋落,凭栏眺望,阳光总在风雨后。潮涨潮落,云卷云舒,闲庭信步,高挂前进的风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前方就是成功的彼岸。
别再留恋破碎的旧梦,别再沉迷于往日的幸福光环,别再计较人生的得失,别再担忧明天的天气。既然选择了前进就只管风雨兼程,微笑送走不愉快的乌云,不要让他们遮住你的眼睛。不要因为今天的痛苦而否定明天的幸福,不要因为微小的成功而迷失方向,不要因为眼前风雨而否定明天的阳光,因为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也不要因为错过月亮而哭泣,否则我们会错过星星。既然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我们为什么不一笑而过,从头再来。
舒展自己的笑脸,实实在在地为着理想而追求。我们的心灵会因为不懈的追求和微笑慢慢地充实。佳句咀华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赏读: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比喻有才华的人是很容易崭露头角的,很容易得到人家赏识!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水调歌头》
赏读:“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赏读:满头白发呀有三千丈,只因为我的忧愁有如此之长。诗人利用感觉的移借,用外部感觉表达其心理感受。使读者自然联想起诗人晚年的不幸际遇,便难免同生凄凉、寂寞之感了。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赏读:表达了诗人闻说官军收复失地后狂喜的心情。“白日放歌 ”纵酒 ,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欢唱。“青春作伴”,趁着这大喜之日,终于可以回到家乡了!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者视窗
柳州刺史柳宗元
永州因柳宗元而闻名天下,“永州之野产异蛇”妇孺皆知。只可惜能医大风、疗挛腕,杀三虫的永州异蛇却没有让令世人敬仰的柳先生延年益寿,以至于他离开永州四年后便与世长辞于广西柳州了。这是质朴憨厚的永州人世代不忘的一大憾事。然而,柳子庙于古老的永州城西昂然而立。不用说天下之大,日月之悠,一个古而小的永州之野亦不乏青磷金印,达官冢陵,可在百姓的心目中又有谁能与柳子庙相媲美呢? 作为一个思想家,天人相分不迷信之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委实让我们懂得了人的历史进化论作用,也让我们了解了他的文学见解是完全服从于其哲学与政治主张的。凡读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文章的后辈学子们,谁也不会忘记他的谆谆教诲:“文以明道”乃为文之目的;“为文不以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好一种有益于生民的思想。“辞令褒贬,导扬讽喻”告诉我们:文章的作用是分清是非善恶,有所讽喻劝戒。有人称“辅时及物”是他伟大思想之价值所在,这确实是恰如其分的。
读他的寓言小品吧,我们会明白无论是古是今均少不了狐假虎威、外强中干、恃宠而骄的帮凶小人。他告诫我们:立身处世免不了要多长个心眼儿以明辨是非曲直。写作背景
中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尚,许多官员好高骛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那些高爵位以炫耀自己。如此之势,引起了社会上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柳宗元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重,而借卖鞭者之言讽刺世俗之风。 文章以“鞭贾”为题,其实只是文章的一个引子,即用卖鞭人的话来影射当时的官员,体现出了作者过人智慧和高超的行文技巧。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2)则遫然枯,苍然白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直”与“曲”相对“遫”“速”极短时间,极快速2.一词多义名词,商人名词,价格动词,还价副词,又,再 形容词,夹层的,双层的 动词,恢复,还原动词,到动词,出嫁动词,适合副词,刚才名词,朝廷动词,朝见使……朝拜名词,朝代名词,早晨形容词,顺副词,于是,就连词,因此读xiāng,副词,互相读xiàng,动词,辅佐,帮助 读xiàng,名词,相貌读xiāng,副词,偏指一方,有指代作用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如此形容词,是,对,表示同意连词,然而,但是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②今之栀其貌,蜡其言:
(2)动词的活用
动词活用作名词
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则遫然枯,苍然白: 烧。用栀子染色;用蜡涂抹。把柄。变白。4.古今异义
余曷不至于公卿
古义:
今义: 升级,晋升。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5.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
(1)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 )
译文:
(2)以求贾技于朝。( )
译文:
(3)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 )
译文:
(4)后出东郊,争道(于)长乐坂下。( )
译文:
(5)出五万,持以夸(于)余。( )
译文: 判断句(原来)过去的黄色是用栀染的,光泽是用蜡打出来的。状语后置句来请求向朝廷献技的人。状语后置句还价五十(用五十还价)时,他就笑弯了腰。省略句后来从东郊出城,在长乐坂下拥挤争道。省略句花了五万,拿来(向)我炫耀。文本助读 本文通过买鞭人和卖鞭人的话语,引入作者对时下官员的抨击,进行了巧妙的政治联想,紧紧抓住鞭的质地进行描绘,并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力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隐喻关系。可以说是对当时官场中个别官员的一种激烈抨击。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结构图示一、文章共两小段,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 第一自然段,叙述故事情节为下文做好铺垫;第二自然段,由前文引入作者的写作目的,借以讽刺当世的官员。重点突破二、“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五万而后可。”这是从哪个方面描写鞭贾的?具体分析一下动词的妙处?
提示 从动作和神态两方面对鞭贾进行描写,把鞭贾在讨价还价中的虚假和奸诈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卖得一个好价钱,鞭贾“以五十伏而笑”“以五百小怒”“五千大怒”,把人物那种装腔作势、诈骗牟利的形象刻画得极其逼真,其中动词“伏”字用得好,意为“弯腰”,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三、“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这句话是怎样对马鞭的外形进行刻画的?作者意在说明什么?
提示 连用几个分句,对马鞭外形进行描写,非常生动传神,抓住了鞭子的顶部、柄、缨、节等局部的特征,让我们感觉到此鞭子质地粗劣,徒有其表。鞭贾售伪欺世,更突出富人买下它其实是物所不值。四、作者在对鞭的描述时进行了由色泽到质地的描绘,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提示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先是对鞭的外表进行了具体地描绘,折鞭之后,又用“空空”“粪壤”等词对其质地进行了表述,作者如此写作的目的是为下文揭示朝中官员的本质做披露,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写作目的,更加深刻地揭示一部分官员的精神实质。技法赏析
1.比喻恰当,效果强烈。
文中对鞭的质地进行详细的描绘,并以之比喻朝中的官员,如“空空然”“其理若粪壤”等语同时出现在鞭和官员身上,自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另外,鞭击马而折,富者子“坠于地,伤焉”又与文末“而获坠伤之患者乎”相呼应,使人一看即明白。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2.语言生动,传神精当。
文章的叙述语言不多,但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人物语言的文字却极为生动传神,让人过目不忘。如鞭贾的神态,先是“伏而笑”,继而“小怒”,再则“大怒”,最后才“可”,这一系列情态语言的描述,使一个狡诈的商人形象惟妙惟肖地呈献在了读者面前。又如对鞭的描写从“首”到“握”,再到“行水”,然后是色泽的描绘,无不恰到好处,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行文技法。写作迁移
角度 走近柳宗元
题目:请以“走近柳宗元”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600字左右。
示例 仰望柳宗元
透过历史与时间那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我仰望着你!我似乎都能听见你呼吸的声音,你吟哦的声音,你心跳的声音,连同那些在历史的阵痛中触发的丝丝哀伤,一并冲击着我的心脏,让我无法忘怀,不能自已。 溪,还是永州的那条愚溪,楼,还是那座高远而荒陌的柳州城楼;只有文字还是自由的,那是一枝畅达痛快无可顾忌的笔墨。尽管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你谦恭有加,小心翼翼,汲汲惶惶,畏惧不已,甚至有时连自己的学术人格都不敢树立起来,但这些都不重要了。真的,我知道,如果你真的移开流连在驿道上的那双渴盼的眼睛,安居于这百越之地,旷达地登高望远,你也许就不再是柳宗元了!
正因为你是你,性不谐俗,不为世用,你的思想,才让我肃然起敬。站在永州,或者柳州,你就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让我顶礼膜拜。你的性格,沉郁峻拔。你的洒脱不羁,你的不屈人格注定要在永州或柳州这片心灵冻土上和着你的魂、你的魄全然沉淀,又全然升腾,继而贯穿古今!你的文字清峻高洁,胸怀绝世,让我每次品读你都带着眼泪,远远地凝望你的背影,你的一生浓缩成晶莹的冰雪一点,千百年来,任凭多少后人品读与怨叹,也嚼不透你的冰霜与孤傲。 每当我仰望你时,落日城楼,雁叫声里,彼情彼景,彼岸彼生,人生,不过是落英纷披的无言逝水上一片时光的秋叶,于秋声萧瑟的月夜复续一阕安魂的悲歌,徒使后人复哀后人而已。无论要走多少楼廊,巷陌深深或者层层石阶,暮色沉沉我都只因遇见你,回望阳光流淌的方向。你,孤独与敏感,无奈复凄惶,失助而又渴望,这就是矛盾的你呵。而我呢?也只不过像个落魄的过客,在你曾经的土地上作短暂停留,在这个灿烂纷纭的世界里追逐繁华,追逐流俗,而那些伟大的思维,那些璀璨的文字,也已经离开了我,越来越远了。在这条不息的岁月之流上,我又遗失了什么?幻灭的又是什么? 毕竟,雕栏玉砌,肥马轻裘,功名利禄,浮生若寄,都挡不住如梭岁月,雨打风吹去了。流连于潇水之清澈,西山之静美,面对朝阳旭日,渔舟唱晚,透过春草秋水,冬雪夏阳,在红尘烟雨中,或有于劳生息死的泪眼迷蒙中,对文学对人生心怀怵惕,保有一份敬意与仰望。
这敬意与仰望,便是我对你的全部解读。你的名字将永远闪耀,让千年后的目光永远的仰视!!课件13张PPT。写作导学案选择文体选择文体 写作指导 授之以渔得,心有灵犀通 一、知识解读
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有两点:一是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
二、技巧点拨
处理好文体问题,要明确以下三个“不同”:
1.文体不同,结构样式不同
广义的记叙文指记叙性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如通讯、报告文学、日记等。写记叙文要做到:第一,交代明白;第二,线索清楚;第三,人称一致。议论文在广义上包括议论性随笔、评论等,以阐述事理为主,多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结构多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应用文包括书信、访谈录、病例报告、调查报告、求职信等实用性文体,写作时要注意其格式特点。 2.文体不同,思维方式不同
写记叙文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形象思维的起点是形象(原生态的生活),特别注意要抓住有特征的生活细节进行思维,因为它是形象的、有表现力的。
议论文以抽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具有概括性、严密性。抽象思维的起点是概念,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从思维角度上讲,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却长于抽象思维,有的人感悟力较强,有的人推理能力强,依考生思维的特点来选择文体也是很重要的。 3.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同
记叙文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如《父爱无昼夜》中的一段:
雾气弥漫的浴室内,一个搓背工正在一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劳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搓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当他结束了所有的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的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同学。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着跑远点儿,不会让你和你的同学看见,叫你没面子。哪料到这么巧?” 这段叙述中用了白描的手法。在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表现了父亲的勤劳、淳朴和对儿子的挚爱。写记叙文就应该如此,始终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不能离开对社会生活生动画面的展示。
议论文多采用议论、记叙的表达方式。议论文用概述的方式表述论据,从而为说理服务,语言要简洁,不要用细致的叙述甚至描写冲淡说理。“文体自选”给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考生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写作。考场上一旦选定了一种文体,就要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来写作,并突出这种文体的特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避免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的片段堆砌到一篇文章中,否则将写出所谓的“四不像”文章。示之以范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落叶的魅力
爷爷家附近有一排钻天杨,每至深秋,便黄叶纷飞,飘然落地,落地时轻拍起几丝干枯而柔弱的脆响。静静地,不悲凉,不伤感,不落寞,也不雄壮。
我喜欢走在落叶上的感觉,淡淡的金黄反射着夕阳的柔光,让人顿生暖意,也驱走了秋日的清冷。层层叠叠的落叶将平整的水泥路面覆盖得严严实实,于是没有了城市的烦躁,像是归还这片静谧的土地以自然的本色。走在上面,清脆,绵长,有说不出的诗意和禅意。根据 从落叶的色、形、声、神几方面描写,细腻传神。 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我知道这每一片落叶都是由于树分泌脱落酸而促使其与树分离。但,我却依然固执地相信,叶与树之间有着某种情感上的约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悄然告别……
升入高三时,母亲知道我压力大,总是提议到外面走走。依然是深秋,我和母亲沿着通往外环的公路走到南面的山根处,那里是许多老人晨练的地方,如今已是满山金黄,满地金黄。每当略带寒意的秋风吹过,总带走几片飘摇在枝头的黄叶。我感到亲切不已,静静地欣赏着在这秋阳中飞舞的精灵们,体味着一种难得的愉悦。 “飞舞的精灵们”一语贴切生动。 我走了很久才发现,母亲在我身后不远处慢慢地跟着我,脸上涂上了一层温暖的阳光和阳光一般温暖的微笑。我走过去:“妈,怎么不走?”“你先走,妈看着你就行。”我知道,母亲又把我当成了那个长不大的孩子。我拨开一片落在母亲发际的黄叶,竟惊讶地发现了几根纯白的发丝。我的内心一阵战栗。深秋了,岁月不饶人呀!
我和母亲并排走着,看到母亲不时弯腰拣起几片无损完好的黄叶。我不禁心生疑惑,却也未曾在意。我在想:母亲是在保存下这诗意浓浓的秋景和暖意融融的落日吧! 科学使人远离了诗意,而作者却固执地回归到诗意。
感情真挚,浓浓的母子情溢于言表。
为下文埋下伏笔。 直到后来的一天,我放学回家,才发现母亲将那几片已被精心制成标本的黄叶放在我的相册中。我顿生感慨,久久伫立,静静回味……
每一片落叶都饱含着树的思念,每一次静静的飘落都面对着无声的微笑与含泪的离别。于是,根把每一片落叶都永久地珍藏在泥土中,珍藏起每一片叶子的轻舞飞扬的梦和树的浓浓的思念。 照应母亲拣落叶,揭示母亲的深情。
落叶承载着深深的情感,浓浓的 厚意。 于是,我对落叶更生出了一份敬畏和感动。落叶的魅力不在于它寄托了多少离别的悲情,而在于,它用自己的飘落告诉人们,告诉这个世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有一种别离是为了飞得更高!
母亲说:“明年上大学的时候,别忘了家。”
我说:“我会的!”
这是落叶告诉我的! 落叶给人的启示。
深情结尾,引人 思考。 总评: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在平凡的、易被人忽略的事物中发掘出深刻的内涵。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对亲情细微的体察,对人生深刻的思考都融入到行云流水、自然朴实的语言中,读之令人感喟。虽是90后的学生,但我们从文中感觉不到桀骜与叛逆、不满与牢骚,充溢于文中的是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感恩,朴实而真切,自然而真挚。生动形象的语言,清新贴切的比喻,自然亲切的拟人,都使文章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