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第一单元1 小石城山记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至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有寄托。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作品由刘禹锡编入《河东先生集》。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805年,柳宗元参与了旨在打击豪族地主集团及宦官、藩镇等势力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从805年起,在永州谪居十年。这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闷的十年。《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他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唯有悬溪之畔的柳子庙,尚可以寄托后人的情思。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2.识通假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艺)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活用
(1)自西山道口径北(北:名词用作动词,向北走)
(2)逾黄茅岭而下(下:名词用作动词,下来)
(3)其一西出(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其一少北而东(北、东:名词用作动词,北行,东行)
(5)环之可上(环:名词用作动词,盘旋攀登)
(6)又怪其不为之中州(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辱:形容词用作动词,屈辱,贬谪)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明句式
(1)投以小石(介宾短语后置)
(2)其响之激越(定语后置)
(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被动句,也是介宾短语后置)
(4)有积石横当其垠(省略句)
(5)又怪其不为之中州(省略句)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积名句
(1)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3)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柳宗元《贺赦表》)
(4)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5)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6)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走进作品基础练习7.记常识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把古文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攩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延伸,(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稍折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的地方),地层断裂而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边。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土堡,有一个洞像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把小石子投进去,“咚”的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过了很久才消失。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点评这一段细节描写,表面上写的是作者往石洞里投石,传来激越的声音,很久声音才停止下来这一景象。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就能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孤独,谁会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石洞边呢?又为何无聊地拿起石子投进石洞,声音又为何偏偏是激越之音?这些极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真实而又巧妙地表现出了作者被贬后心中极端的忧郁与孤独。看似客观冷静地描绘景物,其实蕴含着一种深深的情感在里面。这也正体现了评论者所说的柳宗元文章“峻洁”的艺术风格。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翻译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天地万物的神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以为真的存在。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不会出现在中原,反倒是在偏远的永州,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真是劳而无功。造物者或者不应该这样做,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有人说:“是造物者用这山石安慰那些屈贬来永州的贤者。”有人说:“永州天地灵气不造作伟人,却独造作这山石,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点评第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写景转入议论。作者认为造物者不将小石城山放在中原,却放在偏僻荒远的永州,千百年来,不被人欣赏,造物者付出了辛劳却没有价值,如果造物者是明智的,就不应该这样做。而现实情况如此,恐怕造物者是没有的了。概括地说,作者怀疑造物者的“无”有两条原因:一是小石城山所处的位置偏僻;二是小石城山的美不被人发现、欣赏。
接下来的第二、三句是作者由美景得不到赏识引发的身世之慨,抒发了自己被贬到荒远之地而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沉痛而深切。
作者对宇宙生成万物的这两种说法都持否定态度,他不相信冥冥中有一个主宰。这也暗示我们:柳宗元对世上统治者的失望和不满。作者用含蓄的笔法,曲折地表现了内心的情感。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提示小石城山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实为作者眼中适游的奇妙之地,作者因而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慨叹。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有什么言外之意呢?
提示绝佳美景,千年无售,作者认为造物者是劳而无功。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真是“一腔心事付幽胜,多少凄楚烟水中”啊!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课文的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提示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课件20张PPT。2 黄州快哉亭记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因隐居于颍水之滨,故自号颍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著有《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年间,张梦得、苏轼都被贬至黄州。张梦得在寓所西南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苏辙作《黄州快哉亭记》。当时苏辙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至筠州(今江西高安县)监巡盐酒税,政治上也很不得意。但他不以贬谪为怀,唯适自安。这篇文章就表现了这种心情。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辨活用
(1)以览观江流之胜(胜:形容词用作名词,胜景)
(2)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变化倏忽,动心骇目(动、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4)亦足以称快世俗(称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称快)
(5)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6)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7)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南、北:名词作状语,在南方/名词作状语,在北方)走进作品基础练习(8)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昼:名词作状语,在白天)
(9)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10)西望武昌诸山(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1)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蓬、瓮:名词用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分古今
(1)至于赤壁之下
古义:至,到了;于,介词,不译。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
(2)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古义:成行排列。 今义:人或物排成的直行和横行的总称。
(3)使其中不自得
古义:其,代词,指人;中,心中。 今义:方位词,那里面。
(4)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征收钱粮等公事。 今义:①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②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5)将何往而非病
古义:忧愁、不快乐。 今义:疾病。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明句式
(1)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判断句)
(2)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判断句)
(3)此则人之变也(判断句)
(4)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判断句)
(5)将何往而非病(宾语前置)
(6)将何适而非快(宾语前置)
(7)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介宾短语后置)
(8)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介宾短语后置)
(9)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省略句)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0)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省略句)
(11)谪居齐安(省略句)
(12)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介宾短语后置)
(13)有风飒然至者(定语后置)
(14)快哉,此风(主谓倒装句)
6.记常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翻译长江从西陵峡流出,开始进入平旷的原野。于是江流奔放浩大,在南面汇合了湘水与沅水,在北面汇合了汉水与沔水,水势更加阔大。
点评寥寥数语,情景生动。“出”“得”“合”动词使用精当。
2.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翻译临亭四望,可看到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
点评写立足快哉亭,视野辽阔,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翻译江面波涛起伏,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风散云消。白天则有船只在眼前出没,夜间则有鱼龙在身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动人心魄,惊人眼目,令人不能长久地观赏。
点评写出了快哉亭所见气象万千,日夜景物瞬息万变的特点。
4.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翻译假如他心中达观坦荡,不因功名利禄而伤了自己的本性,那么到哪里会感到不快乐?
点评此句承上启下,写出一个人只要坦然自适就会随遇而安,并赞美了张梦得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句段点评自主探究5.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翻译用蓬草编的门、用破瓮做的窗(他生活其中)也没有什么不快乐,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览观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情感受美好的景色以求得舒心快意呢!
点评只要坦然自得,不以物伤性,则无所不快。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文章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作者以此为正面议论的起笔,是颇有深意的。楚襄王登上兰台,享受到清风的快意,发出了“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这个幼稚而又荒唐的疑问。宋玉因势利导,回答得很妙。作者说:“玉之言,盖有讽焉。”寓意在借风之雌雄来说明人间之不平等。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襄王认为是快乐,而庶人则认为是忧患,这是人之地位境遇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觉。故事之后,文章深追一步,作反常的推论:士人活在世上,假若他的心中不得意,到什么地方也是忧愁的;假使他心中坦荡,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他的情绪,到什么地方也是快活的。因而文章推出新的结论:“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句段点评自主探究这个论断是对常人感觉的否定,又是对张梦得不同于常人的肯定。一反一正,论证不容置疑。文章本来可以到此歇笔,但作者又反推一层,“不然”二字之后,他说山深林密,清风振动,明月高悬,这是一般骚人思士临境悲伤之地,哪还能看到什么“快哉”呢!这就更加充实有力地反衬出前面已经证明了的张君的过人之处。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文中第四段“不然”以后的部分对文章主旨起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至此主旨已显,似乎可以打住了。然而文情又生波澜,用“不然”两字反面说开去,再深一层说明文章主旨。作者仍由写景入手,绘出了一幅与前迥异的画面:连绵不断的山冈,深不见底的山谷,宽广的森林,参天的古树,清风吹动,明月高照。这一切显得幽凄寂寥,在以谪为患的诗人士大夫看来,当然会触景生情,黯然神伤。故作者不由得说道:“乌睹其为快也哉!”这句话既照应了前文的“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又进一步衬托了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其反诘的语气发人深思,言尽而意不尽。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品读赏析,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快哉”的感觉呢?
提示(1)景之“快”。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2)人之“快”。“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痛快淋漓。君(张梦得)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3)情理之“快”。“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课件18张PPT。3 道山亭记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元年(1068),任《英宗实录》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山东济南)、襄州(今湖北襄阳)、洪州(今江西南昌)知州,皆有善政。有《元丰类稿》传世。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师孟请他为道山亭作记,他就从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写了一篇记,以展现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并表达了对程师孟“抗其思于埃壒之外”的敬佩之情。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识通假
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粤”同“越”,越国)
3.解多义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活用
(1)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着)
(2)虽下贫必丰其居(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宽敞)
(3)三山者鼎趾立(鼎趾:名词作状语,像鼎足一样)
(4)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全部看到)
(5)既新其城,又新其学(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新,这里是“新建”“革新”的意思)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分古今
(1)开其地,列于中国
古义:凡华夏族统辖区域都称“中国”,也代指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旁有沟,沟通潮汐
古义:连通。 今义:使两方能通连。
(3)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古义:人工之力。 今义:①人的劳力,人的力量;②劳动力。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明句式
(1)闽,故隶周者也(判断句)
(2)然其四顾亦山也(判断句)
(3)为亭于其处(介宾短语后置)
(4)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介宾短语后置)
(5)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被动句)
(6)石错出其间(省略句)
(7)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省略句)
(8)其路在闽者(定语后置)走进作品基础练习7.积名句
(1)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曾巩《南齐书序》)
(2)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曾巩《圣贤》)
(3)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翻译到秦朝时,开拓这片区域,(闽)列于华夏统辖区域内,开始并为秦朝的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到吴国的豫章郡,为它开通了道路。
点评此处介绍了“闽”的历史及其交通状况。“闽”原隶属于周朝,到秦朝时因开拓区域统归华夏,开始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到吴国的豫章郡,为它开通了道路。由此引出下文对陆路的描述。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
翻译山路有的逆坡如顺着绳子(往上爬),有的在垂直的崖壁上如系于一发之间,有的小径蜿蜒延伸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四周石壁极锋利,选准了下脚的地方后才可迈步。
点评此处形象地说明在山路上行走的艰险。这里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点明山路之险。“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这三个比喻句写出行走山间艰险万分,令人提心吊胆,且四周是锋利的峭壁,只能谨慎择步前行,可谓举步维艰。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翻译水流在石头间隙中,有的水势曲折奔流,有的逆行向旁边射出,形状好像蚯蚓一般盘结,又好像虫形的雕刻,水流好像车轮一般旋转,好像快速发射出的箭。
点评这里写水流曲折多变的特点。因为山间多石头,水穿行其间,必受阻隔。有时水势曲折奔流,有时向旁边逆流喷射而出,“状若蚓结,若虫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水流曲折多变的特点。又连用两个比喻“其旋若轮,其激若矢”,突出水流旋转如车轮、激射如箭的特点。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翻译福州在闽地来说土地最为平坦宽广,四面距离山都很远,而且闽江在它的南面,大海在它的东面,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沟,沟通向大海的潮汐,驾船的人昼夜都可以聚集到家门庭院。
点评这里介绍福州的治所侯官县的地形特点和地理位置。这里地势平坦开阔,距离山都很远,城内外路路相通,南临闽江,东临大海,城旁有沟通向大海,昼夜有船家聚集岸边。此处点明这里水陆交通便利的特点。句段点评自主探究5.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翻译闽地因其艰险和僻远,所以为官者常常害怕前往任职,程师孟能利用闽地的优势,来寄托自己的耳目的乐趣,不但忘记了闽地的僻远和艰险,又将思绪飘浮于尘世之外,他的志向多远大呀!
点评这是对程师孟治郡的赞赏。他不怕福州山川艰险僻远,充分利用其地域优势,来寄托他的乐趣。作者极力赞叹他的超凡脱俗、志向远大。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作者是如何写闽地山水的?
提示首先,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1)先写山之险。作者把山和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奇险。(2)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再一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提示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赋予了水以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之“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3.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
提示因山水险要,所以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员治理有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卓著。课件15张PPT。4 百丈山记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其著作丰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另有《朱文公文集》。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朱熹的祖籍是婺源,但其父朱松,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定居福建,朱熹就出生于福建。14岁,父亲去世,他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他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因此,朱熹对建阳的风景,尤其是建阳东北的百丈山非常熟悉。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他与朋友一道重游百丈山,写下了这篇山水名作。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解多义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辨活用
(1)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南:名词作状语,在南面)
(2)独夜卧其上(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于林薄间东南望(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循磴而东,即得小涧(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
(5)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北:名词用作动词,向北走)
(6)日光烛之,璀璨夺目(烛:名词用作动词,照耀)
(7)自高淙下(下:名词用作动词,流下)
(8)出山门而东(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
(9)旦起下视(下:名词作状语,向下)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明句式
(1)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判断句)
(2)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定语后置)
(3)而作神祠于其东(介宾短语后置)
5.积名句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其一)》)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
翻译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局促,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
点评此句巧设悬念。几间老屋,低矮局促狭窄,不值得观赏,而西阁楼又美在何处呢?让读者急于阅读下文,寻找答案。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翻译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夜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是令人喜爱的。
点评此句写出了作者自己夜宿听泉的感受。夜宿西阁,听着枕席下潺潺的流水声,久了也会让人感到悲凉。而作者笔锋一转,认为此情此景可爱之至,可见作者心胸之开阔,境界之高远。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翻译在密林之中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的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
点评作者远眺瀑布,用词精当,设喻巧妙。“瀵涌”一词,表现出了水势之大。将瀑布的飞沫比作飞散的珍珠也颇具神韵。我们不禁联想到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翻译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
点评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晨白云缭绕下的群山,以动态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感觉静止的群山也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句段点评自主探究5.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翻译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点评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是百丈山本身优美的风景没有了,而是对于那些畏惧涉险的人来说它的优美风景也就不存在了。无限风光在险峰,风景再美,如果不敢前往观赏,那跟没有还有什么区别呢?此语寓意深刻,蕴含着精妙的人生哲理,也含蓄地说明了付出与回报、奋斗与收获的道理。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本篇游记主要表现了百丈山哪些美的特点?
提示第一段重在表现其险奇之美,第二段重在表现其幽秀之美,第三段则重在表现其壮美。
2.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提示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晚景突出的是色彩绚烂之美,晨景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作者是如何把百丈山的美同文章详略安排结合到一起的?
提示作者的审美判断决定了景物的可观与不可观,安排了呼应的艺术结构,从而相应地规定了文字详略的差异。简言之,可观处则详写,不可观处则从略。本文具有将景点叙述的安排和结构的呼应相结合的特点,由于详略安排,那条对称呼应的结构线索就显得更为明晰。略写处一笔带过,略无滞碍;详写处必细为描绘,从多个层次、角度来显示百丈山的优美姿态。如次段山门前后诸景点的描述历历如绘,细数途中经见的诸多景象。在详略安排中作者又能突出重点,这段描写以“涧”为中心,以水的描写为重点。“苍藤古木”的掩映,“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的恬静,“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的神韵,幽静怡人,清冽爽心,让人神游嗟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