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2单元(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2单元(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31 08:06:00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二单元5 《张中丞传》后叙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郡望是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其著作有《昌黎先生集》。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在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当时,有人指责许远怕死,又说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孤城,致使平民遭殃。韩愈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些人是在诬蔑张巡和许远。他读了李翰的《张巡传》之后,仍意犹未尽,写下了《<张中丞传>后叙》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识通假
(1)此矢所以志也(“志”通“识”,标志,标识)
(2)嵩常在围中(“常”同“尝”)
3.解多义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活用
(1)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3)屡道于两府间(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路过)
(4)尽卷不错一字(尽:形容词用作动词,背诵完)
5.分古今
(1)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古义:始末,事迹详情。 今义: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前面的部分和后面的部分。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②告知事项的文字或口信。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紧跟着就。从,跟着;而,连词,表承接。 今义:连词,然后,因而。
(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任职。 今义:做某事;参与某种事业。
(5)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古义:脸色。 今义:①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②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明句式
(1)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被动句)
(2)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被动句)
(3)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省略句)
(4)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判断句)
(5)此矢所以志也(判断句)
(6)死,命也(判断句)
(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介宾短语后置)
(8)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介宾短语后置)
(9)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介宾短语后置)
(10)屡道于两府间(介宾短语后置)
(11)月日后于巡(介宾短语后置)
(12)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走进作品基础练习7.积名句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与孟尚书书》)
8.记常识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中丞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翻译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官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授权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赴死、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只是时间先后不同罢了。
点评此句对许远进行了总的评价。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可见其为国让贤,宽厚、谦和的品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翻译许、张两家的儿子才能、智慧低下,不能深入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
点评引用流言“畏死而辞服于贼”,树立了批驳的靶子。连两家的子弟——自己的亲骨肉都不能理解自己,难怪被小人恶意中伤,两位英雄于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吧。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翻译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啊!像张巡、许远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是如此突出,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点评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显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然后以极为愤慨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小人“不乐成人之美”的斥责和批判,感情激荡,褒贬分明。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翻译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逃跑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顿的境地时,率领严重受创、饥饿衰弱的残余,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
点评此句用事理分析来证明张巡、许远的别无选择。理由一:二人初守睢阳,难料救兵不至。理由二:城若守不住,退避别处也无用。理由三:处于困境时想撤离也办不到了,所以二人只有死守睢阳。事理分析得透辟清晰,有力地批驳了张巡、许远应“弃城”而“逆遁”的论调。句段点评自主探究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翻译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的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是把自己比同反叛的人,制造邪恶的不实之词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点评随着议论的层层深入,作者的感情也越发激昂。由最初的较为平和发展到疾言厉色,对非难者的品质概括也由“材智下”“小人之好议论”发展到“自比于逆乱”。至此,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已无处藏身,张、许二人的英雄本色也已跃然纸上。这些文字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堪称“辞理俱到”。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本文描写人物时,是通过哪些方面使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的?
提示①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精彩,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词、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②从人物的言行中塑造人物。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分为两层,显得强势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③细节描写。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南霁云刚烈无比、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④以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如: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本文题为《<张中丞传>后叙》,而第四段写南霁云乞师就义,第五段则写张巡读书以及于嵩逸事。有人说,这些与中心无关,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提示南霁云乞师就义一事,一方面叙写的是整个睢阳战役无数忠勇义烈事迹中的一例,是对张巡的衬托;另一方面,又是用事实进一步加强对“设淫辞而助之攻”的小人的回击。南霁云乞师的对象,就是“擅强兵坐而观”的贺兰进明。南霁云不受诱惑,既表现了他和战士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又是对贺兰之流的斥责。第五段写张巡读书,记忆力过人,似乎与睢阳战役无关,但反映出英雄人物的品格和能力,是与其文化修养有密切关系的。特别是他的记忆力,与其围城中士卒的姓名“无不识者”联系起来,知其并非游离中心的闲笔。句段点评自主探究至于于嵩逸事,乍看似闲笔,但由于嵩之死,可见当时叛军多么猖獗。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的社会根源。把于嵩的不幸遭遇置于篇末,既让人在掩卷之时想出张、许等人的冤屈,又暗示了铲除割据势力的刻不容缓。这些事,看似不经意地信手拈来,却围绕主旨展开,章法浑成而丝毫不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探究本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相互衬托的特点。
提示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许远授权于巡,自居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了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伺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南霁云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二者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人物刻画得极其传神。课件16张PPT。6 六一居士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熙宁三年(1070),作者由知青州改知蔡州后,自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春蚕丝尽,蜡泪将干,作者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赵宋王朝,应该休息了。况且,在宦海沉浮中,几度贬官,历尽坎坷,到这时作者意志已十分消沉,“穷则独善其身”已成为其思想中的主导。所以,作者在文中便一再流露出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辨活用
(1)疾雷破柱而不惊(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击破)
(2)一日天子恻然哀之(哀:形容词用作动词,同情,哀怜)
4.分古今
(1)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古义:这里指辞官归隐。 今义:职工因年老或因公致残而离开工作岗位,按期领取生活费用。
(2)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
古义:过多的。 今义: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明句式
(1)此吾之所以志也(判断句)
(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判断句)
(3)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判断句)
(4)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
(5)吾其何择哉(宾语前置)
(6)其去宜矣,复何道哉(宾语前置)
(7)累于彼者已劳矣(被动句)
(8)吾尝用于时矣(被动句)
(9)方其得意于五物也(介宾短语后置)
(10)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介宾短语后置)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1)阅大战于涿鹿之原(介宾短语后置)
(1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介宾短语后置)
(13)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介宾短语后置)
(14)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介宾短语后置)
(1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积名句
(1)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7.记常识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可长可短,既是对自己生平事迹的实录,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必须完全真实和准确。1.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翻译有客人问道:“六一,是指什么呢?”居士说:“我家有一万卷藏书,收集夏商周三代以来的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局棋,而且常常备好一壶酒。”客人说:“这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翁,在这五种事物之间生活到老,这难道不是‘六一’吗?”
点评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客人的问语正是读者想知道的,吸引读者读下去。居士的回答体现了居士高雅的生活情趣,所谓“六一”即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一老翁——作者自己,凑足了“六一”。诙谐的语言中隐隐透着作者的自傲。句段点评自主探究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翻译客人笑着说:“你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而且屡次更改自己的名号,这就像庄子所讥讽的极力想逃避自己在太阳底下的身影的那个人一样。我将要看到你因快跑累得大口喘气干渴而死,而你的名声是逃不掉的。”
点评客人的问话使文章内容推进了一层。客人认为作者多次换称号是在逃避自己的名声,并以庄子的寓言故事相类比,告诉欧阳修:即使累死,你的名声也逃不掉。从而引出下文居士的回答。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此吾之所以志也。”
点评此段详细地描述了欧阳修的乐趣所在,体现了他优雅的生活情趣,真切地传达出他当时的复杂心情。承接着客人的问题,先极力描写“得意于五物”时的美妙感觉,泰山不见,疾雷不惊,九韶不听,大战不观,即将一切置之度外,什么都感觉不到了,内心只沉迷于五物,享受五物带来的乐趣,体现了作者对高雅闲适的隐居生活的热烈向往。接着内容一转,写自己受官场事务所累,“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哪里有闲暇时间沉醉于五物呢?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可奈何的苦闷。最后,表明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并希望这“六一”之乐能在辞官之后变为现实。文段层次清晰,三层内容之间衔接自然、紧密;语言晓畅简洁,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心情。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翻译客人又笑着说:“你知道官场事务会使你身体劳累,却不知道这五种事物会使你的心劳累吗?”居士说:“不是这样。在官场事务方面劳累得已经身心疲惫了,又有很多忧虑;被这些物品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我还能选择什么呢?”
点评客人的问话使文章内容又深入一步,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更加深入了。俗事缠身,使身心劳累,充满忧患;而沉于五物的乐趣之中却是安逸闲适的。对二者的感受截然不同,二者对人的影响也迥然不同,所以别无选择。一问一答中,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感慨和苦闷。句段点评自主探究5.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翻译于是和客人一起站起来,握着客人的手大笑道:“把它们放到一边,区区小事不值得计较。”
点评以“握手大笑”结束主客之间的谈话,收束全段,也体现了欧阳修豁达、释然的心情。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
提示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2.文中居士有没有“六一”之乐呢?为什么?
提示没有。“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课件16张PPT。7 陆文学自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自号桑苎翁。复州竟陵(今湖北竟陵)人。唐代文学家、博物学家,被后人尊为“茶圣”。他在掌握大量的资料之后,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锲而不舍,研创茶学,写就了被称为“茶叶百科全书”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三卷。其著作有《杼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吴兴图经》《南北人物志》《湖州刺史记》等。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本文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陆羽应诗僧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当时陆羽虚年29岁。此时,唐朝作为一个繁荣的封建帝国,已经开始转向衰败,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战争频繁,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因为战乱,陆羽也被迫离开了家乡湖北,来到浙江一带,隐居在苕溪之畔。于是,陆羽怀着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追思了自己上半生的经历。文章表达了因遭遇坎坷而悲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关心。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辨活用
(1)洁僧厕(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净,打扫)
(2)灰心木立,过日不作(木:名词作状语,像木头一样)
(3)主者以为慵惰,鞭之(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4)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不寻常)
(5)见人不善,若已羞之(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6)常扁舟往来山寺(扁舟:名词用作动词,乘扁舟)
(7)杖击林木,手弄流水(杖:名词作状语,用杖,手:名词作状语,用手)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分古今
(1)褊躁多自用意
古义:指按自己的意思做事,比喻固执。
今义:指居心、企图。
(2)豁然不惑
古义:指不再疑惑。 今义:指人四十岁。
(3)闭关读书
古义:闭门。 今义:指不与外界往来。
(4)他日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
古义:指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宜野人乘蓄
古义:山野之人,指隐士。 今义:指未开化的人。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明句式
(1)陆子盖今之接舆也(判断句)
(2)此物皆已之所惜也(判断句)
(3)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被动句)
(4)皆见感激当时(被动句)
(5)结庐于苕溪之湄(介宾短语后置)
(6)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介宾短语后置)
(7)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介宾短语后置)
(8)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介宾短语后置)
(9)常扁舟往来山寺(省略句)
(10)往往独行野中(省略句)
(11)历试贱务(省略句)
(12)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省略句)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
翻译陆子名叫羽,字鸿渐,不知是哪里人。也有人说他字羽,名鸿渐,不知道哪一个正确。
点评介绍姓名、籍贯。“不知何许人也”即把陆子自己排除在了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其出身和籍贯,连名字也“未知孰是”,可见陆子是一位不重姓名的隐士。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有仲宣、孟阳之貌陋,而有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
翻译有着像王粲、张载那样丑陋的容貌,也像司马相如、扬雄一样口吃,然而为人喜欢辩论,器量狭小、暴躁,固执己见。
点评介绍了陆子的外貌、性格,把陆子与王粲、张载、司马相如、扬雄这些人相提并论,可见作者也是一位有才能的文人。作者故意夸大自己的缺陷,但从“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雄辩的口才以及直率、有主见、不满足于现状的性格品质。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翻译常常独自走在荒野之中,诵读佛经,吟咏古诗,用木棍打击树木(游戏),用手抚弄流水,流连忘返,从早晨一直到傍晚,到天黑下来才尽了兴,大哭着回家。
点评此句描绘了自己自由、清雅的隐居生活。在这里,有佛经、古诗为伴,林木、流水为戏,使作者流连忘返,“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一位特立独行、率真高雅的隐士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描写极为生动传神。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云:“恐岁月往矣,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
翻译有时心里记诵着文章,糊糊涂涂地好像丢了魂似的,像失了心的木头一样站着,一天里都不动一下。主人认为他懒惰,用鞭子打他。于是(他)叹息道:“怕时光流走了,却不懂得书本上的知识。”忍不住低声哭泣。主人认为他心中存着怒气,又鞭打他的后背,打折了带刺的荆条才放了他。
点评这两句描写作者读书痴迷之态,“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作者完全沉浸在读过的书本之中。他多么想读书,多么怕读过的知识忘掉!然而这却招来不断的鞭打,甚至“折其楚乃释”,可见作者的求学之路多么艰难!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是难以坚持下去的。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是传记的一般写法,不足为奇。然而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提示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第二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你如何理解这种构思?
提示本文是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29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是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
3.第三段写作者的苦难经历,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
提示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课件15张PPT。8 方山子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汪洋宏肆,明白晓畅;其诗善用比喻夸张,富有哲理;其词豪迈旷达,独具风格。有诗文集《苏东坡全集》。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诽谤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遇祸,不便直言,于是才隐约其词,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折射。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2.识通假
前十有九年(“有”通“又”)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解多义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活用
(1)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引申为学习,效法)
(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庵:名词作状语,在庵中)
(3)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4)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5)见方山子从两骑(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5.分古今
(1)然终不遇
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 今义:没有遇到。
(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古义:以前留下的样子。 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环堵萧然
古义:指墙。 今义:堵塞。
(4)方屋而高
古义:帽顶。 今义:指房屋。
(5)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6)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明句式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3)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省略句)
(4)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
(5)鹊起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6)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介宾短语后置)
(7)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介宾短语后置)走进作品基础练习7.积名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至“因谓之方山子”。
点评苏轼匠心独运,抛开了常见先叙其姓名、籍贯、世系,而后逐一铺叙其生平行止的布局方法,另辟蹊径,从陈季常得到“方山子”这样一个特殊称号的缘由写起。这样的起笔交代了他所要表现的这个人的特殊经历:少时好侠,壮时苦读,但终不遇于时,晚年隐居,并交代了他的特殊称号的来历。这一段有点近似现代新闻消息中的导语,它将最关键、最本质、最能吸引人的事实告诉了读者。这种起笔,突兀而起,不同凡响。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翻译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点评方山子听到苏轼因诗文贬官黄州,“俯而不答,仰而笑”,逼真的“隐人”情态如在眼前。但我们却能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陈季常的无限感慨,这感慨作者没有明写,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更强。
3.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翻译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癫,浑身肮脏,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点评作者借赞美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人品,寄托自己同为“不遇”之人的无限感慨。以问句作结,寄慨于叹,使文章余波荡漾、含蓄不露,耐人寻味。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作者为方山子立传,抓住他最突出的特点——“异”,而方山子之“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文章一开始,作者便写出了传主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后折节读书,有志用世;到了晚年,由于无所遇合,乃隐于光、黄之间。而他的隐逸,又并非是无法走上宦途,可见他的理想不是追求个人地位。方山子家境殷富,而自愿过“庵居蔬食”的生活。他能“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戴着方屋而高的帽子,表现出种种奇异行为。
在表现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有意识地选择了传主少年和晚岁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少年时何等意气风发,纵横驰骋;晚岁时又是何等安贫乐道,心境恬然。总的说来,侠和隐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对矛盾能够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件奇异之事。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提示表现了方山子对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怪;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
提示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那么,这种思想感情的延续之下隐藏的是什么呢?文章的最后似也有此一问:“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阳狂”二字透露了个中信息。原来,这些所谓异人的不寻常行为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内心的矛盾。方山子也正是如此。他折节读书,原是为了有所作为,干出一番事业,但由于无所遇合,只得被迫归隐。他的心中怎能不萦绕着难以解脱的痛苦呢?他过去的少年壮志又怎能不以某种方式流露出来呢?因此,方山子的隐,并不是彻底的出世,而是借隐来掩饰内心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