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3单元(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3单元(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31 08:07:10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11 与微之书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
士”;因曾任太子少傅,后人亦称他为“白傅”。孟子说
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是他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他的思想和创作可分为
前后两期。在贬为江州司马以前为前期。这一时期,
他思想上以“兼济天下”为主,关心国家,为民请命,勇
敢地战斗,愤怒地批判,写出了大量的讽喻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在创作的后期,尤其是晚年,“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并和释道思想结合。他明哲保身,乐天知命,甚至颓唐消极,参禅学道,写出了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但诗人“独善”而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品质。白居易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深感不平,思想和政治态度上从此走向消极。他开始把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保和”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糅合起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在被贬的第三年即元和十二年的春天,他在庐山的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成一座“三间两柱,二室四牖”的草堂。那里可以“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并准备“终老于斯”(《草堂记》)。这篇《与微之书》就是在草堂写的。叙述了他在九江的生活状况,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夜深不寐,以笔墨畅谈,可见两人交谊之厚。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解多义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分古今
(1)人生几何
古义:若干,多少。 今义:指几何学。
(2)上报疾状,次叙病心
古义:首先介绍。 今义:指向上级汇报。
(3)金銮殿后欲明天
古义:天明。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也指不远的将来。
4.明句式
(1)此一泰也(判断句)
(2)封题其上(省略句)
(3)便请以代书(省略句)
(4)其余食物,多类北地(省略句)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积名句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放言五首(其三)》)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翻译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点评此句是感叹语气,老天爷如此安排,叫我怎么办?作者发出了呼喊苍天的感叹。这两句出自《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但不露一丝引用的痕迹。把名句典故化为作者的真情流露。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
翻译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我的家人,所幸他们身体都还好。
点评这段话指出诗人被贬九江已三年,身心俱安,家中老小,均在眼前,也很健康。此处如果说“形骸且健”是真心话,那么“方寸甚安”就是违心话,目的是为了安慰正在病中且同遭贬谪的微之,算得上是一番苦心、一片真情了。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翻译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
点评只有徜徉山水,筑堂庐山,才真正是白居易到江州后最值得宽慰舒心的事。山水之乐,庐山之美,自不待言;更使白居易流连忘返,“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寄情山水之间,忘却官场污浊,“不唯忘归,可以终老”,这才是大实话,是白居易贬官江州唯一值得自傲的地方,是上天赐给他的福分,足以给收信人元稹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翻译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又是在哪一年呢?
点评作者最后以一首诗相赠作结,同时回应了元稹从远方带来的赠诗。诗的前四句作今昔对比,寄寓了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因为两年前,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暗杀了。白居易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因而触怒权贵,以“越职言事”被贬江州。从金銮殿到庐山庵,作者自然不平而鸣,愤懑不已。最后两句以“笼鸟槛猿”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当时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坎坷之命运相同,但他们只要一息尚存,相见相亲的愿望就一日不止。“人间相见是何年”,以反诘语气,表达出诗人对挚友元稹的强烈思念。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文中四次连呼“微之微之”,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信的开篇接连用了两个“微之”,直呼其名,倾诉分别之日久,音断之日长,无法相见,长久以来的对朋友无法抑制的深切怀念,对人生短暂而思念深长的感喟,犹如汹涌的浪涛,滚滚而来,势不可遏。接着,又反复呼告,“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可见其与友人“天各一方”“各欲白首”的锥心之痛,溢满纸上,郁愤满怀,不能自已。文中最后一段的开头也使用反复呼告的手法,连呼“微之微之”,直接倾诉,感情更加深挚浓烈,催人泪下。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本文哪一段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提示本文最后一段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如“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这些语句说明作者虽然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但仍然怀念天各一方的朋友,字里行间含有深深的哀伤之情。用“哀鸣啾啾”“晓灯”来抒发哀愁万重、思念绵绵的情感。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提示本文虽是一封私人信件,但语言优美、简练文雅。文章语言于灵活自然的散句中多用齐整的偶句,四、五、六、七言相间,既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又富于变化。比如四字偶句,“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两两成对,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五字句,“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六字句,“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铺排的手法,描绘出富有诗意的美丽风光。七字句,“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形成工整的反对,接着下文的“量入俭出,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洋溢出自我满足的达观心情。不但如此,两位大诗人还以诗唱和,不仅表达了深挚的友情,而且更增添了书信的文采,使得语言精练文雅,更值得玩味欣赏。课件17张PPT。12 寄欧阳舍人书走进作品基础练习写作背景
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过从甚密。宋仁宗庆历四年(1046)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庆历六年,欧阳修写好《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即写此信致谢。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2.识通假
(1)则必铭而见之(“见”同“现” 显现,表彰)?
(2)至于通材达识(“材”同“才” 人才)?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畜”同“蓄” 积蓄,富于)?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解多义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活用
(1)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2)则足为后法(名词用作动词,效法)
(3)先祖父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扬)
(4)孰不欲宠荣其父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尊崇荣耀)
(5)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考证)
(6)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名词用作动词,写文章)
(7)生者得致其严(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分古今
(1)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古义:建立功业。 今义: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不依赖别人。
(2)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
古义:以及。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
(3)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伙,大家。
(4)而世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明句式
(1)义近于史(介宾短语后置)
(2)皆见于篇(介宾短语后置)
(3)非近乎史,其将安近(介宾短语后置)
(4)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判断句)
(5)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判断句)
(6)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宾语前置)
(7)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被动句)走进作品基础练习7.记常识
墓志铭: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迹;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翻译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大概是为了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
点评这句话指出史书与墓志铭书写内容不同。史书上善恶之事都可记载下来,但墓志铭是为了立碑刻铭显扬自己。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翻译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
点评这句话说明撰写墓志铭能做到完全公正和正确的,必须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为后文赞扬欧阳修埋下伏笔。
3.“先祖之言行卓卓”至“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点评曾巩对欧阳修为其祖父撰写公正与正确的铭文,深表感激之情。从“幸遇”“推一赐”中可以看出他对欧阳修的敬仰、感激之情。结尾的疑问句把感恩图报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翻译那些隐居出世、抑郁不得志的人,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亲、祖父荣耀显扬?这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
点评退居的隐士希望名声流播于世,人们一心向善,长辈想教育好子孙,子孙想光宗耀祖,此处运用五个反问句组成排比,突出表现了曾巩对欧阳修的赞美尊敬之情。“一”字把上述种种美德全集中于欧阳修身上,令人顿生敬重之情。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本文实为写给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但却用了相当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对此,我们应怎样理解?
提示文章从第二句起,没有就如何“感与惭并”下笔,而是就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然后,作者对撰写墓志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撰写墓志铭要做到态度公正,叙事合乎实际;二是撰写墓志铭要慎重选择作者,须俟“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而为之。后者强调写作者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关论述的补充和发挥。碑志和史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志往往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但千百年来,在一些作者手中,碑志成了一种应酬文字,句段点评自主探究有的甚至颠倒是非,美化恶人,牟取重金。欧阳修写碑志力求“不虚美,不隐恶”,这与作者提倡“公与是”的写作态度和他对“立言者”徇私滥作“不实”之铭的批评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对曾巩影响之深。总之,全文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铭文的幸运。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文章是怎样将对欧阳修的赞誉与庆幸自己祖先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提示本文一方面赞誉欧阳修,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另一方面慨叹自家的荣幸,并推崇欧阳修的美德。“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先祖父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张扬了其有困顿身世的祖父。
3.如何理解作者关于墓志铭的产生和演变的分析?
提示作者关于墓志铭的产生和演变的分析,对我们认识这一重要文体颇有帮助。他认为要写出既公正又真实,能流传后世的墓志铭,必须富于道德修养,同时要“文章兼胜”,二者缺一不可。这实际上表明了曾巩的文学观点,也为下文对欧阳修的赞美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