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4单元(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4单元(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31 08:09:26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四单元13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王勃
王勃(649—675),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初唐文风的转变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享乐。
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王勃前往交趾省亲,经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识通假
(1)青雀黄龙之轴(“轴”通“舳”,船尾把舵处,代指船)
(2)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细微的征兆)
3.解多义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活用
(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
(2)俊采星驰(星:名词作状语,像星一样)
(3)雄州雾列(雾: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
(4)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杰)
(5)响穷彭蠡之滨(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响遍)
(6)目吴会于云间(目:名词用作动词,遥望)
(7)徐孺下陈蕃之榻(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8)敢竭鄙怀(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分古今
(1)千里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朝廷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 今义:学位的最低一级;读书人。
(3)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预见征兆,识时务。 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6.明句式
(1)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介宾短语后置)
(2)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宾语前置)
(3)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宾短语后置)
(4)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判断句)
(5)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介宾短语后置)走进作品基础练习7.积名句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记常识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一起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翻译地上的宝物焕发为天上的宝气,宝剑的光辉照射在牛、斗两星宿所在之处;当地涌现许多人物,有灵秀之气,令陈蕃折服的徐孺子就是典型。雄伟的洪州非常繁华,有才之士多如群星般飞驰。南昌地处汉族与少数民族交界地区,(宴会上)宾客和主人囊括了东南一带所有的人才。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点评“雾”“星”都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这是介绍洪州的人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个成语由此而来,“龙光”句与“星分”句遥相呼应,“徐孺”与起句“豫章故郡”遥遥相接;追溯汉代历史人物,为下文的时人出场做好了铺垫。写时人又先写“雄州雾列”,以写地势与上一层含义相连,并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有反复渲染之意;“俊采星驰”直写时人,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具体发挥。两组句子,极写洪州人物之盛。句段点评自主探究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披绣闼,俯雕甍”至“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点评这一段,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了美的极致。文章写门美,写屋宇美,写山原美,写川泽美,写遍地富庶,写大船迷江,写渔舟唱晚,写雁阵惊寒,这是一幅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江南富庶图,这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自然风景画。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绝句,更是达到了神韵隽永、出神入化的地步,既有诗的韵味,又有画的情调。读它时展示给人们的是一幅无限优美、灵秀、旷远、使人遐思、令人陶醉、让人心旷神怡的充满诗意的大自然的风景画,想这幅画时萦绕在脑际的是一首优美绝伦、妙趣天成的好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完美结合,神与形的完美组合,给人以永恒的欣赏,无穷的回味。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年纪老了应当更加豪壮,哪能在白头时改变初衷;境遇不好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凌云的壮志。
点评此句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王勃在此化用东汉马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典故,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至“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点评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明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连用贾谊、冯唐、李广、梁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申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贪泉”“涸辙”及阮籍之典,说明处境困顿而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第一段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提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名称的沿革,兼顾历史与现实,道出历史的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写出了地势之雄伟。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第二段描写了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的秋景。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提示本部分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观览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以渔歌、雁声点缀,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限之感。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第三、四段的写作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提示第三、四段写由欢乐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甫畅……光照临川之笔”,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难并”之后于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句,表露出作者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伤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望长安于日下”至第三段结尾,联系个人身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其中既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第四段,“嗟乎”发端,转为更强烈的抒情。“时运不齐”以下十句,引用四个典故,借以自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老当益壮”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大情怀。课件17张PPT。14 后赤壁赋走进作品基础练习写作背景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三年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前赤壁赋》。三个月之后“十月之望”,苏轼再游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的姊妹篇《后赤壁赋》。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识通假
(1)反而登舟(“反”通“返”,返回)
(2)俛而不答(“俛”通“俯”,屈身,低头)
3.解多义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活用
(1)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东:名词作状语,从东面)
(2)履巉岩(履:名词用作动词,登上)
(3)掠予舟而西也(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飞)
(4)顾而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草木震动(震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动)
5.分古今
(1)是岁十月之望
古义:农历十五。 今义:向远处看。
(2)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古义:形容声音响亮悠长。 今义:声音突然中止。
(3)予乃摄衣而上
古义:提起。 今义:拿,吸取。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明句式
(1)步自雪堂(介宾短语后置)
(2)复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3)盖二客不能从焉(省略句)
(4)问其姓名,俛而不答(省略句)
7.积名句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稼说送张琥》)
(4)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
(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走进作品基础练习8.记常识
文赋:赋体的一类。“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指相对排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文赋是以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北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继承韩、柳革新的传统,反对宋初盛行的西昆派骈偶文风,进一步巩固了古文取代骈文的文学语言地位,扩大了古文的文学功能。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赋这一赋体发展得更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至“以待子不时之须”。
点评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代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问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写了景,叙了事,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了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彩。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翻译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崖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点评短短四句,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展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翻译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如虬龙的古树。攀上鹰隼筑巢的高处,俯视水神幽深的宫殿。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一声长啸,像刀突然破物的声音,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点评这一段写“我”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登”“攀”“俯”这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儿,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着。“二客不能从”反衬我特立独行的姿态,油然而生一种自负、自豪感。接着写登高望远、仰天长啸的潇洒出尘的举止,以及触景而生的悲情、恐惧。“悄然”“肃然”“凛乎”将情感的波动层层递进地表现了出来。由乐及悲而怖,这是一处起伏。继而写登舟随波逐流,听其止休的散漫、从容,又复归于平和恬淡,这又是一处起伏。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翻译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点评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全文。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最后八个字表露出作者内心的迷茫,内涵极为丰富。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提示(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如: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等。景物的阴森恐怖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的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二客不能从焉)——主观的精神寂寞。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苏轼为何偏偏梦见道士化鹤,醒来又去追鹤?
提示作者写自己梦见所遇道士化身为鹤,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本文作为一篇赋体文,描写内容主要是什么?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
提示这篇赋,着笔的重点是山,描写的是以山、水、木、石为主体内容的冬景,月和水为山的陪衬,全篇以写景叙事为主。本篇写景几乎全用白描,语言清新自然,无华但传神,简洁而意足,给人以清朗透辟之感。全文散文气息浓郁,在写景的同时自然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水乳交融。但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具有骈俪的特色,当属典型的“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课件15张PPT。15 荔枝赋并序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开元年间任丞相。为“开元之治”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被誉为“岭南第一人”。有《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张九龄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察使。因为他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因而时常遭李林甫等人的排挤,其内心自然也有诸多凄苦、不快和无奈,联系众多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愤慨,他有感而发,写下《荔枝赋并序》,托物言志,排遣胸中的块垒。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解多义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辨活用
(1)陋下泽之沮洳(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陋,鄙视)
(2)不丰其华,但甘其实(丰、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硕/使……甘甜)
4.分古今
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明句式
(1)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判断句)
(2)信雕盘之仙液,实玳筵之绮缋(判断句)
(3)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之为最(判断句)
(4)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宾语前置)
(5)与彼亦何以异也(宾语前置)
(6)弱年迁累,经于南海(介宾短语后置)
(7) 虽受气于震方(介宾短语后置)
(8)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介宾短语后置)
(9)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被动句)
(10)终然永屈(被动句)
(11)柿可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被动句)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积名句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
(2)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赋得自君之出矣》)1.“南海郡出荔枝焉”至“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
点评此段交代为荔枝作赋的缘由。荔枝“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却生活在偏远之地,无人了解,无人赏识。就如同仁人志士虽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作者盛赞荔枝,就是盛赞有才德的仁人志士;写荔枝的不幸遭遇,就是暗喻仁人志士的不幸遭遇。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使文章内容、主旨表现得含蓄而蕴藉,比直接抒情更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作者先介绍荔枝的产地、果实,重点突出果实的味道,并与葡萄、龙眼作对比,说明它的与众不同。然后点出“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为后文“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的议论设下伏笔。写彭城刘侯也颇有深意,刘侯因“弱年迁累”而得见荔枝,其暗示之意极为明显:荔枝的命运与被贬谪者的命运是相通的。最后顺理成章地点明荔枝的象征意义,照应前文,抒发了作者连遭贬谪、正义不伸的苦闷和无奈。句段点评自主探究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
翻译听说的人心里欢喜企望,见到的人惊讶得抬起头来。(吃了荔枝)心头愤怒也可以平息,嘴里清爽得可以忘记疾病。
点评用人们的感受来间接描写荔枝的甘美及价值。听说者企望,见者惊讶,生气者可消怒,生病者可忘疾,作者把荔枝描写得无与伦比,足以引起读者的向往、喜爱之情,当然是有深意的。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翻译荔枝那么尊贵,可以推荐用来祭祀宗庙;又那么珍贵,可以进贡给王公进食。但路途遥远,荔枝无法被运往内地,宫禁幽深,荔枝也无法被送进宫廷。
点评此句以物喻人之意更加明显。先极言荔枝之尊贵、珍贵,后用无法运往内地、无法进入宫廷暗示仁人志士不被赏识、正义不能伸张,无奈之情溢于言表。3.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提示“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2.最后一段是什么内容?和前文有什么关系?
提示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现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受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所知。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体物写志。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本文在选材方面有何特色?
提示荔枝是作者家乡的特产,历来为文人所吟咏。它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果品。品种繁多,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被誉为“果中皇后”“百果之王”。但是在文中却仅充士大夫文人的口腹,不能尽其所用。显然,作者找到了荔枝与仁人志士的契合点,为荔枝鸣不平即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叫屈,也是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胆质疑。所以,表面写荔枝,实际写人才;表面不温不火,实则怒火中烧。就张九龄本人而言,因受李林甫等人的排挤而遭贬,对文中荔枝的命运体会是最深的,因而选择用荔枝来表情达意。课件13张PPT。16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唐代大诗人。其诗风格豪放,想象驰骋,被人称为“诗仙”。现存诗歌九百余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静夜思》等。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此序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作于安陆。置酒群芳,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春风习习,百芳争艳,此情焉能不伸;及至秉烛夜游,可谓率性而为,雅怀至极。及至此时,“谪仙人”自然诗兴大作,胸襟大开。本文即写于一个春天的月夜,李白与弟兄们聚会于桃李芬芳的名园,饮酒赋诗,高谈阔论,畅叙天伦之乐。当时,诗人虽被贬,心有块垒,但仍慷慨激昂,诗兴大发。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2.解多义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辨活用
(1)古人秉烛夜游(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2)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咏:动词用作名词,诗篇)
4.分古今
大块假我以文章
古义:锦绣风光。 今义:①泛指著作。②篇幅不是很大的单篇作品。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明句式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判断句)
(2)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判断句)
(3)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判断句)
(4)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介宾短语后置)
(5)罚依金谷酒数(介宾短语后置)
(6)会桃花之芳园(省略句)
(7)开琼筵以坐花(省略句)
(8)飞羽觞而醉月(省略句)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积名句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4)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翻译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
点评作者把天地比喻为旅馆,把时间比喻为过客;时光匆匆,时不我待,劝人珍惜一去而不复返的时光。文章开篇从天地百代写起,可见李白特有的气质。
2.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翻译各位从弟,文采隽秀,就像谢惠连一样;而我作诗吟咏,很惭愧不如谢康乐。
点评“惠连”是人名,很有才华,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作者用此赞扬诸位堂弟人才俊秀,谦称自己不如谢灵运。表现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翻译正以幽雅的情趣欣赏着美景,高远的谈吐已更为清妙。铺开盛席,坐在花间;行酒如飞,醉于月下。
点评记叙宴会上与诸位堂弟高谈阔论、坐花醉月的情景。兄弟们欣赏着美景,谈论着有趣的话题,铺开盛席,坐在花间,推杯换盏,醉于花下,何等轻松快乐!作者的情感随着对景物、事件的描述一气呵成,词情慷慨,豪情纵横。
4.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翻译不写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赋诗不成,须依金谷雅集三斗之数行罚。
点评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应有佳作才可,否则怎能抒发这高雅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胸怀的豁达,也反映了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的情怀。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诗人为何与诸从弟夜宴并作诗呢?
提示原因有四: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不过一场梦而已,欢乐时光又有多少呢?今夜正乐,当然应宴饮作诗,以恣欢乐。②古人也秉烛夜宴。这里宕开一笔,借古人之行为说自己之行为。古人夜宴是有原因的,那么自己夜宴也是有原因的。不直接说自己,而说古人,着实巧妙。③美景在前,不容辜负。“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景美如画,春光暖人心,一切都是那么融和,岂能虚度?④共享天伦,机会难得。能和堂弟们一起共度良宵,实在不易,亦为人生一大乐事。再加上“群季俊秀”,那就更要一展才华,不传千古,也能聊以自慰了。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尽管这篇序中也出现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字句,但读完全文,我们并没有消极之感。这是为什么?
提示一方面,这是因为本句在文章中是起句,是为引出下文写与兄弟们夜宴,共叙天伦之乐而设,“欢乐”才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再加之下文写到的如诗如画的春景,众人宴饮的痛快,作诗罚酒的雅兴,无不显示出欢乐的景象,又何来消极呢?因此,我们读这篇小序,感觉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李白写游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它别开生面。请探究其原因。
提示《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的感情基调总体上是积极昂扬的,这与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李白所处的时代是盛唐,而李白又是一个骨子里充满盛唐士人绝对的自信和自豪之情的人。他乐观、豁达,他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光阴,“秉烛夜游”。他认为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召唤和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歌咏、高谈、观月饮酒,是人生最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