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5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5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31 08:10:24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五单元17 原 毁走进作品基础练习写作背景
在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士人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他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本文与《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合称“五原”,是韩愈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纲领性论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2.识通假强者必说于言(“说”同“悦”,高兴)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解多义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活用
(1)故人乐为善(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乐于)
(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3)即其新不究其旧(新、旧:形容词用作名词,最近的表现/过去的表现)
(4)己未有善(善:形容词用作名词,优点)
(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5.分古今
(1)而望名誉之光
古义:名望声誉,两个词。 今义:名声,一个词。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明句式
(1)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判断句)
(2)彼,人也;予,人也(判断句)
(3)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判断句)
(4)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介宾短语后置)
(5)将有作于上者(介宾短语后置)
(6)尝试语于众曰(介宾短语后置)
(7)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介宾短语后置)走进作品基础练习7.积名句
(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2)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翻译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
点评这句话肯定了“古之君子”“责己”和“待人”的原则——“重以周”和“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文章开篇点出此句,为后面的论述做了有力的铺垫。
2.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翻译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点评“恐恐然”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古之君子“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表现了古之君子的优良品格。这句话表现出了作者对“古之君子”的赞赏。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翻译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点评这句话揭示了现在的君子“毁谤”的具体表现: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谴责了其嫉善妒能的恶劣行径,与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形成鲜明对比。“则不然”揭示“今之君子”的嘴脸,“责人”“待己”恰与“古之君子”相反。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翻译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全面了吗!这就叫作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点评这句话写出了今之君子“于人”“于己”的态度,而且是再次重申,表明了态度:吾未见其尊己也。这句话指出这些人的行为和做法是大错特错的。请记住这句话,让自己的大脑稍稍清醒一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省视自己的不足,多发现别人的长处,不但是尊重别人,也是在尊重自己,这才是君子之道。句段点评自主探究5.“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至“道德之行,难已”。
点评这一段由“虽然”转进,论述了今之君子“责人也详”“待己也廉”,与古之君子迥异的缘由。先从道理上概括分析“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接着作者以自己尝试过的事实作论据。在此作者集平素许多零碎感受而想象成一个场面加以绘声绘色的描写,使之情状宛陈,如在目前。“某良士,某良士”的反复,使欣悦首肯之状毕见;“某非良士,某非良士”的选用,使愤然不平之声如闻。自然而然可推出结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是从“毁”的现象到“毁”的根源的论述深化,完成了题目“原”的旨要。本段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使文章不仅毫无板滞之感,而且波澜变幻,气势奔放,跌宕生姿。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说理的?又是怎样来剖析其内在根源的?
提示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在具体的文章论述中,作者采用了纵横双向对比的手法。其中纵向是“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主要围绕“责己”和“待人”的两种不同态度,揭示出了“今之君子”的丑恶嘴脸,而横向对比则集中体现在“应者”和“不应者”之间的对比以及“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中对己和待人两种态度的对比,前者揭示了不良社会风气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后者则在比较中体现出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品质的高下。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提示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与不应者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应如何理解?
提示最后一段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杜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身上,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课件16张PPT。18 心 术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称他为“老苏”。著有《嘉祐集》十五卷。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日益频繁。为求苟安,北宋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解多义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辨活用
(1)谨烽燧,严斥堠(谨、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严谨、使……严格)
(2)丰犒而优游之(丰、优游: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盛、使……悠闲自在)
(3)兵有长短(长、短:形容词用作名词,长处、短处)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明句式
(1)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判断句)
(2)兵有长短,敌我一也(判断句)
(3)此用长短之术也(判断句)
(4)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介宾短语后置)
(5)邓艾缒兵于穴中(介宾短语后置)
(6)可与百战(省略句)
(7)而后可以动于险(介宾短语后置)
(8)而又以敌自尝(宾语前置)
(9)无敌于天下(介宾短语后置)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积名句
(1)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2)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3)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翻译即使泰山在眼前崩倒了也能保持脸不变色,即使麋鹿在你身边突然出现,眼珠也不转动。
点评这句话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将领要沉着冷静。色,脸色。意指镇静沉着,在突发事变前毫不惊慌失措。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翻译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点评此段论述了战争中“义”与“利”的关系。“凡兵上义”,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义的战争,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是不利的,会弄到不可收拾。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士气旺盛,才能百战不殆。此段言简意赅,意蕴深刻,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至“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点评该段道出了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即战争与充分的物质准备、旺盛的战斗意志力之间的关系。“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前两条讲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后两条讲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本段巧妙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积聚战争的物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培养士卒的勇气、保持旺盛的斗志与战争的密切关系。并举出黄帝“七十战而兵不殆”的事例,证明了战争与充分的物质准备、旺盛的战斗意志力之间的关系。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翻译所以凭一个“忍”字可以经受敌人百次的冲锋,凭一个“静”字可以控制敌人百次的妄动。
点评此句运用排偶的手法,阐述了“忍”与“勇”、“静”与“动”的辩证的关系。这样的排偶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而且极富哲理。不难看出,对战争的问题,作者总是从矛盾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句段点评自主探究5.“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至“此用长短之术也”。
点评这一段论述了战争中的阴长、暴短的关系。“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具体来说,“暴短”是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是有意隐匿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该段用问答的方式将如何利用长处与短处的方法巧妙地表现了出来。这样易于理解,使文章所表达的战略战术思想,具有深邃而又实用的特点。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文章第七段在形式上有何特点?这样处理材料有什么好处?
提示在第七段中作者采用了情境问答式来提出“扬短避长”的作战策略。采取这种方式来行文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身临其境,制造出了一种真实的情境,使文章具有最大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文章的语言有何特色?
提示起语多“凡”字,使行文理足气壮;连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全篇多短句,语调峻急,锋不可犯;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些排偶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而且极富哲理。课件11张PPT。19 鞭 贾走进作品基础练习写作背景
中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尚,许多官员好高骛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那些高爵位以炫耀自己。如此之势,引起了社会上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柳宗元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重,而借卖鞭者之言讽刺世俗之风。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2.识通假
(1)则蹇仄而不植(“植”同“直”,与曲相对)
(2)则遬然枯(“遬”同“速”,极短时间,极快速)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解多义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活用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栀、蜡:名词用作动词,用栀、蜡装饰)
5.明句式
(1)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判断句)
(2)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介宾短语后置)
(3)以求贾技于朝(介宾短语后置)
(4)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省略句)
(5)持以夸余(省略句)
(6)则遬然枯,苍然白(省略句)
(7)争道长乐坂下(省略句兼介宾短语后置)
(8)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省略句)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五万而后可。
翻译还价五十,就(假装)笑弯了腰;还五百,就(假装)一点恼火;还五千,就(假装)大怒;必须要以五万的价钱才行。
点评此句把鞭贾人在讨价还价中的虚假和奸诈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卖得一个好价钱,鞭贾人“以五十伏而笑”“以五百小怒”“五千大怒”,柳宗元把人物那种装腔作势、诈骗牟利的形象刻画得极其逼真,其中动词“伏”字用得好,意为“弯腰”,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翻译看看鞭梢卷曲不顺;看那鞭子的柄歪曲不正;鞭行前后衔接不和谐流畅;它的节朽败没有纹理;用指头掐鞭子,指甲陷没进去了,却不知道有多深;举起它,飘飘然如同无物。
点评此句连用几个分句,对马鞭的外形进行了描写,非常生动传神,抓住了鞭子的顶部、柄、缨、节等局部的特征,让我们感觉到此鞭子质地粗劣,徒有其表。说明了鞭贾人售伪欺世,更突出富人买下它其实是物所不值。句段点评自主探究3.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翻译看那鞭子里面是空空如也,它的质地如泥土,中间空疏,无所依赖。
点评富家子甘心受骗,落得鞭折人伤的下场后,才发现鞭子的质地如泥土,中间空疏。运用形象的比喻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鞭子的物所不值,这也是我们能预料到的结果。句段点评自主探究4.“今之栀其貌”至“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点评由鞭贾者的事例,作者进行了政治联想,把对鞭子质地的描绘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力紧密联系起来,“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这种欺骗手段非不“良多”啊!鞭子“其内空空然”,正如朝廷中腹中空空的官员,只空有其职,却无才能,仍居庙堂之上,正所谓“理若粪壤”,真是又可悲又可气。朝廷中是力与能及的官多呢,还是力所不逮的官多呢?从处理事务的能力要求来说,老百姓有句话:“官当得越大越容易。”没有能力,一味地追求高官,最后势必有“鞭折人伤”的后果,此段内容和前段内容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隐喻关系,采用议论,作为全文内容的深化,深含了作者对良莠不分以坏当好的用人制度的嘲讽。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文章为何对鞭的色泽进行详细的描绘,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写到当富者子向作者夸鞭之时说到“吾爱其黄而泽”,并且还引用了贾者的话时,当作者“汤以濯之”后,即成“遫然枯”“苍然白”了,到最后则成“空空然,其理若粪壤”。作者如此详细具体地描绘鞭的色泽变化,其目的是为文章主旨服务,使读者首先形成一种主观的感觉印象,再在后文进行类比写朝中部分官员的现象,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2.试分析本文的主旨。
提示本文通过买鞭人和卖鞭人的话语,进行了巧妙的政治联想,引入作者对时下官员的抨击,紧紧抓住鞭的质地进行描绘,并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隐喻关系。可以说是对当时官场中个别官员的一种激烈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