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高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文科)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0分)
1.(3分)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发生吸热过程的是()
A.生石灰
B.
固体NaOH
C.
浓硫酸
D.
固体NH4NO3
2.(3分)已知
2SO2+O2 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
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
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3.(3分)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
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
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
C.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D.
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4.(3分)下列关于燃料充分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空气量越多越好
B.
应通入适量的空气
C.
固体燃料燃烧前要粉碎
D.
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以雾状喷出
5.(3分)下列各个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A.
B.
C.
D.
6.(3分)下列有关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失去电子的极是正极
B.
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
电子从正极流向负极
D.
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
7.(3分)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
氢氧燃料电池
B.
锌锰电池
C.
镍镉电池
D.
铅蓄电池
8.(3分)对于锌一铜一稀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锌是负极
B.
正极析出氢气
C.
锌片质量减小
D.
溶液变蓝色
9.(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吸热反应一定要加热
B.
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
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
D.
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10.(3分)下列四种盐酸溶液,均能跟锌片反应,其中最初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10℃20mL
3mol/L的盐酸溶液
B.
20℃30mL
2mol/L的盐酸溶液
C.
20℃20mL
2mol/L的盐酸溶液
D.
20℃10mL
4mol/L的盐酸溶液
11.(3分)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
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B.
催化剂
C.
温度、压强以及反应物的接触面
D.
反应物的浓度
1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物质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
C.
放热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D.
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会发生
13.(3分)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硫酸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锌片是正极
B.
电流从锌片流向铜片
C.
氢气在锌片上析出
D.
若锌片、铜片同时有气泡冒出,则说明锌片不纯
14.(3分)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0.6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A.
0.02
mol/(L min)
B.
1.8mol/(L min)
C.
1.2
mol/(L min)
D.
0.18
mol/(L min)
15.(3分)下列气体中,主要成分不是甲烷的是()
A.
天然气
B.
水煤气
C.
坑气
D.
沼气
16.(3分)下列化学名词书写正确的是()
A.
正丁稀
B.
硝基笨
C.
乙酸乙脂
D.
氨基酸
17.(3分)科学家对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的探测数据分析发现,土卫六的大气层中含有95%的氮气,剩余的气体为甲烷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关于甲烷和碳氢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烷是含碳量最低的碳氢化合物
B.
所有的碳氢化合物分子组成均符合CnH2n+2的通式
C.
碳氢化合物均不溶于水
D.
碳氢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一定有极性键,也可能有非极性键
18.(3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A.
H2和D2互为同位素
B.
和互为同分异构体
C.
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系物
D.
和是同一种物质
19.(3分)下列混合物能用分液法分离的是()
A.
乙醇与乙酸
B.
苯和乙醇
C.
苯和水
D.
乙醇和水
20.(3分)只用水不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
乙醇和乙酸
B.
苯和乙醇
C.
苯和四氯化碳
D.
苯和溴苯
21.(3分)有4种碳架如下的烃,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c和d是同分异构体
B.
b和c是同系物
C.
a和d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D.
只有b和c能发生取代反应
22.(3分)下列物质分子的电子式正确的是()
A.
CH3Cl
B.
羟基
C.
CO2
D.
C2H4
23.(3分)下列有机物不能通过加成反应制取的是()
A.
CH3CH2Cl
B.
CH2Cl﹣CH2Cl
C.
CH3﹣CH2OH
D.
CH3﹣COOH
24.(3分)下列物质可用来鉴别乙酸溶液和乙醇的是()
A.
稀盐酸
B.
水
C.
氯化钠溶液
D.
碳酸钠溶液
25.(3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CO燃烧是放热反应
B.
H2SO4与NaOH反应是放热反应
C.
CaO与H2O反应是吸热反应
D.
CaCO3受热分解是吸热反应
26.(3分)如图为铜锌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锌片逐渐溶解
B.
烧杯中溶液逐渐呈蓝色
C.
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
D.
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27.(3分)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A.
增大压强
B.
降低温度
C.
提高反应物浓度
D.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28.(3分)对于反应2H2O2=2H2O+O2↑,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
减小H2O2溶液的浓度
B.
升高H2O2溶液的温度
C.
向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
D.
向H2O2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FeCl3溶液
29.(3分)“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分类回收利用.生活中废弃的塑料制品、旧轮胎、废纸等属于()
A.
单质
B.
有机物
C.
氧化物
D.
无机物
30.(3分)如图为番茄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段时间后,锌片质量会变小
B.
铜电极附近会出现蓝色
C.
电子由铜通过导线流向锌
D.
锌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31.(3分)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B.
含碳质量分数最大的有机物
C.
最简单的有机物
D.
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
32.(3分)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B.
C.
D.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33.(3分)下列4组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组别
c(HCl)(mol/L)
温度(℃)
状态
A
2.0
30
块状
B
2.5
30
块状
C
2.0
50
粉末状
D
2.5
50
粉末状
A.
A
B.
B
C.
C
D.
D
34.(3分)下列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符合如图的是()
A.
石灰石高温分解反应
B.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C.
镁和盐酸的反应
D.
氧化钙和水反应
35.(3分)对下列有机反应类型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
;取代反应
B.
CH2=CH2+Br2→CH2Br﹣CH2Br;加成反应
C.
;酯化反应
D.
CH4+Cl2
CH3Cl+HCl;置换反应
36.(3分)向装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钠块沉在乙醇液面的下面
B.
反应较为和缓
C.
钠块在乙醇的液面上游动
D.
钠块表面有气体放出
37.(3分)酒精不能发生的反应是()
A.
加成反应
B.
氧化反应
C.
取代反应
D.
酯化反应
38.(3分)炒菜时,又加料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美可口,原因是()
A.
有盐类物质生成
B.
有酸类物质生成
C.
有油脂类物质生成
D.
有酯类物质生成
39.(3分)关于乙酸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B.
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它是纯净物
C.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D.
乙酸分子里有四个氢原子,所以不是一元酸
40.(3分)巴豆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COOH.现有①氯化氢、②溴水、③纯碱溶液、④乙醇、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判断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巴豆酸反应的物质是()
A.
只有②④⑤
B.
只有①③④
C.
只有①②③④
D.
全部
广东省深圳高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文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0分)
1.(3分)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发生吸热过程的是()
A.
生石灰
B.
固体NaOH
C.
浓硫酸
D.
固体NH4NO3
考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生石灰和水反应都放出热量,铵盐溶于水要吸热.
解答:
解:A、生石灰与水反应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故A错误;
B、固体NaOH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故B错误;
C、浓硫酸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故C错误;
D、固体NH4NO3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吸收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溶于水时热量的变化,掌握常见的吸热反应和吸热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3分)已知
2SO2+O2 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
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
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考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对于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有的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解答:
解:因反应
2SO2+O2═2SO3为放热反应,所以SO2和O2的能量和一定高于SO3的能量.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而断键过程需要吸收能量,故放热反应有些也需要一定条件.该反应是放热的,但需要在高温下才能发生.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能量和反应热的关系.解此类题要明确反应物能量是指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能量是指所有生成物能量和,而不是某一个反应物和某一个生成物能量进行对比.
3.(3分)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
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
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
C.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D.
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的角度判断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常见吸热反应有C和CO2的反应、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以及大多数分解反应.
解答:
解: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但反应放热,故A不选;
B.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吸热反应,故B选;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但反应放热,故C不选;
D.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不大,注意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把握常见放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类型.
4.(3分)下列关于燃料充分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空气量越多越好
B.
应通入适量的空气
C.
固体燃料燃烧前要粉碎
D.
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以雾状喷出
考点:
燃料的充分燃烧.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根据物质充分燃烧时需要足够的氧气,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达到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温度等因素来分析燃烧是否充分.
解答:
解:A.通入空气的量过大、空气的量过多会带走热量,所以一般是通入适当过量的空气,故A错误;
B.通入适量的空气使燃烧充分,故B正确;
C.因固体燃料粉碎,燃烧会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用充分燃烧,故C正确;
D.液体燃料雾化,燃烧会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用充分燃烧,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明确常见的做法是否有利于充分燃烧,并注意在生活中做到燃烧充分及合理利用能源.
5.(3分)下列各个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A.
B.
C.
D.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
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判断;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
解:A、两电极的活泼性相同,故A错误;
B、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故B正确;
C、不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这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构成原电池.
6.(3分)下列有关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失去电子的极是正极
B.
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
电子从正极流向负极
D.
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即电子流出的是负极,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以此解答.
解答:
解:A、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A错误;
B、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B错误;
C、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故C错误;
D、负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难度不大,会判断电子在外电路的流向及正负极发生的反应类型即可.
7.(3分)下列化学电池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
氢氧燃料电池
B.
锌锰电池
C.
镍镉电池
D.
铅蓄电池
考点:
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
铅蓄电池、锌锰电池、镍镉电池都含有重金属离子,氢氧燃料电池生成物为水,无污染.
解答:
解:A、氢氧燃料电池生成物为水,无污染,故A正确
B、锌锰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锰,对环境有污染,故B错误;
C、镍镉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镍镉,对环境有污染,故C错误;
D、铅蓄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铅,对环境有污染,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二次电池的污染,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8.(3分)对于锌一铜一稀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锌是负极
B.
正极析出氢气
C.
锌片质量减小
D.
溶液变蓝色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
锌比铜活泼,形成原电池反应时,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铜为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以此解答.
解答:
解:A、锌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故B正确;
C、锌为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锌离子,质量减少,故C正确;
D、锌为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锌离子,溶液为无色,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原电池池知识,侧重于电极反应的综合考查,注意把握电极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
9.(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吸热反应一定要加热
B.
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
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
D.
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考点:
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吸热反应在不加热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B.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与反应的热效应无关;
C.有的放热反应也需要反应条件;
D.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解答:
解:A.吸热反应在不加热的条件下也能发生,如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在搅拌时就能反应,不需要加热,故A错误;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木炭的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但需要点燃,点燃的目的是使其达到着火点,故B错误;
C.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很容易发生.如:铝热反应2
Al+Fe2O3Al2O3+2Fe是放热反应,但需在高热条件下以保证足够的热量引发氧化铁和铝粉反应,故C错误;
D.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时会放出热量,所有的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
故选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条件与化学反应的热效应间的关系,难度不大,需正确理解放热吸热的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10.(3分)下列四种盐酸溶液,均能跟锌片反应,其中最初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10℃20mL
3mol/L的盐酸溶液
B.
20℃30mL
2mol/L的盐酸溶液
C.
20℃20mL
2mol/L的盐酸溶液
D.
20℃10mL
4mol/L的盐酸溶液
考点:
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专题:
化学反应速率专题.
分析:
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比较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然后比较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据此完成本题.
解答:
解:B、C、D的温度都是20℃,而A的温度为10℃,所以反应速率A的最慢;
B、C、D中D的盐酸浓度最大,则最初反应速率最快,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熟练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3分)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
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B.
催化剂
C.
温度、压强以及反应物的接触面
D.
反应物的浓度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反应速率专题.
分析:
根据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内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其他都是外界条件的影响;
解答:
解:因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而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是外界影响因素.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较简单.
1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物质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
C.
放热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D.
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会发生
考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物质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
C、有的放热的化学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D、有的吸热反应不加热也会发生.
解答:
解:A、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还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A正确;
B、物质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有的放热的化学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铝热反应,故C错误;
D、有的吸热反应不加热也会发生,如氯化铵和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以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可以根据教材知识来回答,较简单.
13.(3分)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置于同一稀硫酸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锌片是正极
B.
电流从锌片流向铜片
C.
氢气在锌片上析出
D.
若锌片、铜片同时有气泡冒出,则说明锌片不纯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
A、根据得失电子判断正负极;
B、根据电子流向判断电流流向;
C、根据得失电子判断析出氢气的电极;
D、根据电子的流动方向判断.
解答:
解:A、该原电池中,锌片失电子变成离子进入溶液,所以锌片是负极,故A错误;
B、锌片失电子变成离子进入溶液,所以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电流流向与电子流向相反,所以电流从铜片流向锌片,故B错误;
C、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所以铜片上有大量电子,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氢气在铜片上析出,故C错误;
D、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所以铜片上有大量电子,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氢气在铜片上析出;如果锌片上有氢气生成,则说明锌片不纯,锌与杂质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不能仅凭金属的活泼性判断,要根据电极反应的反应类型、电子的流向等方面判断.
14.(3分)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0.6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A.
0.02
mol/(L min)
B.
1.8mol/(L min)
C.
1.2
mol/(L min)
D.
0.18
mol/(L min)
考点:
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专题:
化学反应速率专题.
分析:
根据v=计算v(H2SO4),铝与硫酸发生反应2Al+3H2SO4═Al2(SO4)3+3H2↑,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Al2(SO4)3]=v(H2SO4),据此计算.
解答:
解:10s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0.6mol/L,所以v(H2SO4)==0.06mol/(L s)=3.6mol/(L min).
铝与硫酸发生反应2Al+3H2SO4═Al2(SO4)3+3H2↑,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所以v[Al2(SO4)3]=v(H2SO4)=×3.6mol/(L min)=1.2mol/(L min).
故选C.
点评:
考查反应速率的计算,难度不大,常用速率计算方法有定义法与化学计量数法,根据情况选择.
15.(3分)下列气体中,主要成分不是甲烷的是()
A.
天然气
B.
水煤气
C.
坑气
D.
沼气
考点:
化石燃料与基本化工原料.
专题:
化学应用.
分析:
天然气、沼气、坑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而水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和氢气,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A错误;
B、水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故B正确;
C、坑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C错误;
D、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甲烷在自然界的存在,以及水煤气的主要成分,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
16.(3分)下列化学名词书写正确的是()
A.
正丁稀
B.
硝基笨
C.
乙酸乙脂
D.
氨基酸
考点:
有机化合物命名.
专题:
有机物分子组成通式的应用规律.
分析:
有机物的命名中注意专有名称汉字的书写,根据是否出现错别字来解答.
解答:
解:A、正丁稀应为正丁烯,是有机物,属于燃料,所以是“火”字旁,故A错误;
B、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硝基苯不是硝基笨,故B错误;
C、乙酸乙酯属于酯类,乙酸乙脂应写为乙酸乙酯,故C错误;
D、氨基酸,书写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命名时经常用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字,其中“乙”与“己”和“已”易混淆,“戊”与“戌”和“戍”易混淆,“烯”易错写成“稀”,“苯”易错写成“笨”.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这些字有的是读音相似,有的是形状相近,稍不注意就会出错.命名时用不了几个汉字,把相关的这几个字多写几次,注意区别,还要注意通过理解去记忆:烷烃、烯烃、炔烃都是燃料,所以都是“火”字旁;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7.(3分)科学家对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的探测数据分析发现,土卫六的大气层中含有95%的氮气,剩余的气体为甲烷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关于甲烷和碳氢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烷是含碳量最低的碳氢化合物
B.
所有的碳氢化合物分子组成均符合CnH2n+2的通式
C.
碳氢化合物均不溶于水
D.
碳氢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一定有极性键,也可能有非极性键
考点:
饱和烃与不饱和烃;甲烷的化学性质.
专题:
有机物分子组成通式的应用规律.
分析:
A、根据碳的四价结构,可知1个碳原子最多与4个H原子结合.
B、只有烷烃的分子组成通式符合CnH2n+2.
C、烃都不溶于水.
D、烃分子中一定存在C﹣H,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分子中碳原子数目大于1时,会存在碳碳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会存在非极性键.
解答:
解:A、根据碳的四价结构,可知1个碳原子最多与4个H原子结合,所以甲烷是含碳量最低的碳氢化合物,故A正确;
B、只有烷烃的分子组成通式符合CnH2n+2,烯烃分子组成通式为CnH2n+2,炔烃分子组成通式为CnH2n﹣2,故B错误;
C、所有的烃都不溶于水,故C正确;
D、烃分子中一定存在C﹣H,为极性键,烃分子存在碳碳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会存在非极性键,如乙烯中碳碳双键,乙炔中碳碳三键,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考查烃的结构与性质,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21世纪教育网
18.(3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A.
H2和D2互为同位素
B.
和互为同分异构体
C.
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系物
D.
和是同一种物质
考点:
同位素及其应用;同素异形体;芳香烃、烃基和同系物.
专题:
物质的分类专题.
分析:
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B、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称同分异构体;
C、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1个或者若干个基团的化合物互称为同系物;
D、根据物质的结构判断,分子式相同,结构也相同为同一物质.
解答:
解: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位素必须是元素不是单质,H2和D2是单质,所以不是同位素,故A错误;
B、是四面体结构,其没有同分异构体,所以是同一种物质,不是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
C、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所以是同分异构体不是同系物,故C错误;
D、分子式相同结构相同,所以是同一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知识点,难度不大,明确这几个概念是解本题的关键
19.(3分)下列混合物能用分液法分离的是()
A.
乙醇与乙酸
B.
苯和乙醇
C.
苯和水
D.
乙醇和水
考点: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
专题: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根据分液漏斗可以将互不相溶的两层液体分开,则分析选项中物质的溶解性即可.
解答:
解:A.乙醇与乙酸能互溶,所以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A错误;
B.苯和乙醇都是有机物能互溶,所以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B错误;
C.苯和水不互溶,出现分层,所以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C正确;
D.乙醇和水能互溶,所以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常见混合物的分离原理、方法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等.
20.(3分)只用水不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
乙醇和乙酸
B.
苯和乙醇
C.
苯和四氯化碳
D.
苯和溴苯
考点:
有机物的鉴别.
专题:
有机反应.
分析:
只用水不能鉴别,则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且现象相同,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乙醇和乙酸均溶于水,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A选;
B.苯不溶于水,混合分层,而乙醇与水混溶,现象不同,可鉴别,故B不选;
C.苯不溶于水,混合分层后有机层在上层,而四氯化碳与水分层后有机层在下层,现象不同,可鉴别,故C不选;
D.苯不溶于水,混合分层后有机层在上层,而溴苯与水分层后有机层在下层,现象不同,可鉴别,故D不选;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鉴别,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溶解性及密度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有机物物理性质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21.(3分)有4种碳架如下的烃,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c和d是同分异构体
B.
b和c是同系物
C.
a和d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D.
只有b和c能发生取代反应
考点:
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芳香烃、烃基和同系物;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
专题: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
分析:
图为碳的骨架结构,原子间短线为共用电子对,利用H原子饱和碳的四价结构,据此判断结构式、分子式.
A、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B、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CH2原子团.
C、根据a、d结构判断.
D、根据b、c结构判断.
解答:
解:A、c的分子式为C4H10,d分子式为C4H8,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
B、b的分子式为C5H12,c的分子式为C4H10,都是烷烃,为同系物,故B正确;
C、a的结构简式为(CH3)2C=CH2,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d为环烷烃,不含碳碳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故C错误;
D、d为环烷烃,能发生取代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考查学生对碳骨架理解,难度不大,清楚碳的骨架结构,原子间短线为共用电子对,利用H原子饱和碳的四价结构.
22.(3分)下列物质分子的电子式正确的是()
A.
CH3Cl
B.
羟基
C.
CO2
D.
C2H4
考点:
电子式.
专题:
化学用语专题.
分析:
A.氯原子还有3个孤电子对;
B.羟基中氧原子含有2个孤电子对、1个孤电子,H原子核外有一对共用电子对;
C.二氧化碳分子中每个O原子和C原子构成两对共用电子对;
D.乙烯分子中C原子之间共用两对电子、碳原子和其相邻的每个H原子之间共用一对电子.
解答:
解:A.氯原子还有3个孤电子对,电子式为,故A错误;
B.羟基中氧原子含有2个孤电子对、1个孤电子,H原子核外有一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分子中每个O原子和C原子构成两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故C错误;
D.乙烯分子中C原子之间共用两对电子、碳原子和其相邻的每个H原子之间共用一对电子,电子式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子式的书写,明确电子式书写规则是解本题关键,注意AC中易漏掉孤电子对,B中O原子含有一个孤电子,为易错点.
23.(3分)下列有机物不能通过加成反应制取的是()
A.
CH3CH2Cl
B.
CH2Cl﹣CH2Cl
C.
CH3﹣CH2OH
D.
CH3﹣COOH
考点:
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化学反应的综合应用.
专题:
有机反应.
分析:
卤代烃、醇均可由烯烃加成反应生成,而﹣COOH需要氧化生成,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可由乙烯和HCl加成制取,故A不选;
B.可由乙烯和氯气加成制取,故B不选;
C.可由乙烯与水加成制取,故C不选;
D.乙酸可由乙醇或乙醛氧化制取,不能利用加成反应制取,故D选;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有机物的制备及合成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烯烃性质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24.(3分)下列物质可用来鉴别乙酸溶液和乙醇的是()
A.
稀盐酸
B.
水
C.
氯化钠溶液
D.
碳酸钠溶液
考点:
有机物的鉴别;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
乙酸具有酸性,乙酸和乙醇都能溶于水,都含有﹣OH,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A.稀盐酸和二者都不反应,不能鉴别,故A错误;
B.乙酸和乙醇都能溶于水,不能鉴别,故B错误;
C.氯化钠溶液和二者都不反应,不能鉴别,故C错误;
D.乙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乙醇不反应,可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鉴别,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常见有机物的性质的异同.
25.(3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CO燃烧是放热反应
B.
H2SO4与NaOH反应是放热反应
C.
CaO与H2O反应是吸热反应
D.
CaCO3受热分解是吸热反应
考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根据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及相关例子分析.
解答:
解:A.所有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即CO燃烧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2SO4与NaOH反应是放热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即它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
C.大部分化合反应属于放热反应,CaO与H2O反应是属于化合反应,是典型的放热反应,故C正确.
D.大部分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CaCO3受热分解属于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需要对其常见具体反应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需要平时多总结,多记忆.
26.(3分)如图为铜锌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锌片逐渐溶解
B.
烧杯中溶液逐渐呈蓝色
C.
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
D.
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
由图中的铜锌原电池可知,Zn活泼,则Zn作负极,Cu作正极,发生电池反应为Zn+H2SO4═ZnSO4+H2↑,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因Zn作负极,则Zn失去电子而逐渐溶解,故A正确;
B、由发生电池反应为Zn+H2SO4═ZnSO4+H2↑,Cu不反应,则烧杯中溶液为无色,故B错误;
C、Zn作负极,Cu作正极,则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故C错误;
D、该装置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明确电极的判断、电极反应、电池反应、能量转化等即可解答,难度不大.
27.(3分)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A.
增大压强
B.
降低温度
C.
提高反应物浓度
D.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反应速率专题.
分析:
增大反应速率可增大压强、升高温度、提高浓度以及使用催化剂等,根据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解答.
解答:
解:A.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增大反应速率,故A不选;
B.温度降低,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B选;
C.提高反应物的浓度,活化分子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C不选;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常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除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之后还有表面积、溶剂、光照等因素,注意常见基础知识的积累.
28.(3分)对于反应2H2O2=2H2O+O2↑,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
减小H2O2溶液的浓度
B.
升高H2O2溶液的温度
C.
向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
D.
向H2O2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FeCl3溶液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反应速率专题.
分析:
增大反应速率可增大压强、升高温度、提高浓度以及使用催化剂等,根据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解答,
A.减小浓度,降低反应速率;
B.升高温度可增大反应速率;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增大反应速率;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增大反应速率;
解答:
解:A.温度降低,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A错误;
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故B正确;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向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MnO2为2H2O2=2H2O+O2↑反应的催化剂,故C正确;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向H2O2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FeCl3为2H2O2=2H2O+O2↑反应的催化剂,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注意常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表面积、溶剂、光照等因素,注意常见基础知识的积累,题目难度不大.
29.(3分)“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分类回收利用.生活中废弃的塑料制品、旧轮胎、废纸等属于()
A.
单质
B.
有机物
C.
氧化物
D.
无机物
考点:
"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
专题:
化学应用.
分析: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
解答:
解:塑料袋、旧橡胶制品属于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废纸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属于纤维素,它们都属于有机物.
故选B.
点评:
本题是一道物质组成材料题,解题的关键是对组成这些物质材料成分的掌握,难度不大.
30.(3分)如图为番茄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段时间后,锌片质量会变小
B.
铜电极附近会出现蓝色
C.
电子由铜通过导线流向锌
D.
锌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
根据金属的活泼性知,锌作负极,铜作正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沿导线流向负极.
解答:
解:A、该原电池中,锌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生成锌离子进入溶液,所以锌片的质量会变小,故A正确;
B、铜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铜电极附近不会出现蓝色,故B错误;
C、锌作负极,铜作正极,电子从锌沿导线流向铜,故C错误;
D、锌作该原电池的负极,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难度不大,明确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电极的判断来解答.
31.(3分)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B.
含碳质量分数最大的有机物
C.
最简单的有机物
D.
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
考点:
甲烷的化学性质.
专题: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
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甲烷是有机物中含碳量最小的有机物;
C、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D、光照条件下,甲烷能够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解答:
解:A、由于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故A正确;
B、甲烷是有机物中含氢量最大,含碳量最小的有机物,故B错误;
C、甲烷只含有1个碳原子的烃,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故C正确;
D、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能够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四种氯代产物,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甲烷的性质,可以根据课本知识完成,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32.(3分)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B.
C.
D.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考点:
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
专题:
有机反应.
分析:
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断裂,断键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相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是加成反应;有机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取代反应,根据定义分析解答.
解答:
解:A.钠与乙醇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A错误;
B.苯和硝酸浓硫酸,混合后加热,苯中的氢原子被硝基所代替生成硝基苯,属于取代反应,故B错误;
C.乙烯中的双键断裂,每个碳原子上结合一个溴原子生成1,2﹣二溴乙烯,所以属于加成反应,故C正确;
D.乙酸中的羟基被CH3CH2O﹣代替生成乙酸乙酯,属于取代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加成反应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区别.
33.(3分)下列4组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组别
c(HCl)(mol/L)
温度(℃)
状态
A
2.0
30
块状
B
2.5
30
块状
C
2.0
50
粉末状
D
2.5
50
粉末状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反应速率专题.
分析:
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反应,根据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实验温度越高,固体表面积越大,则反应速率越大.
解答:
解:A与B相比较,B的浓度大,则反应速率B>A;
B与C相比较,C的温度高,固体表面积大,则反应速率C>B;
C与D相比较,D的浓度大,则反应速率D>C;
则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为D>C>B>A,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习中注重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34.(3分)下列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符合如图的是()
A.
石灰石高温分解反应
B.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C.
镁和盐酸的反应
D.
氧化钙和水反应
考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①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因为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常见放热反应:燃烧与缓慢氧化,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生石灰和水反应等.
②吸热反应:有热量吸收的化学反应,因为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常见的吸热反应:C(s)+H2O(g)→CO(g)+H2O;
C+CO2→CO的反应,以及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解答:
解:A.石灰石高温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正确;
B.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
C.镁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C错误;
D.氧化钙和水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难度不大,学生应注重归纳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吸热或放热的反应,对于特殊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的要熟练记忆来解答此类习题.
35.(3分)对下列有机反应类型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
;取代反应
B.
CH2=CH2+Br2→CH2Br﹣CH2Br;加成反应
C.
;酯化反应
D.
CH4+Cl2
CH3Cl+HCl;置换反应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化学反应的综合应用.
专题:
有机反应.
分析:
A.苯环上的H被硝基取代;
B.双键断裂,每个C上连接﹣Br;
C.酯化反应中,羧酸脱﹣OH,醇脱H;
D.甲烷中H被﹣Cl取代.
解答:
解:A.反应中,苯环上的H被硝基取代,属于取代反应,故A正确;
B.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中,双键断裂,每个C上连接﹣Br,属于加成反应,故B正确;
C.中,羧酸脱﹣OH,醇脱H,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属于酯化反应,故C正确;
D.CH4+Cl2
CH3Cl+HCl中,甲烷中H被﹣Cl取代,属于取代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反应方程式书写,为高频考点,把握有机物官能团与性质、反应类型及反应条件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36.(3分)向装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钠块沉在乙醇液面的下面
B.
反应较为和缓
C.
钠块在乙醇的液面上游动
D.
钠块表面有气体放出
考点:
钠的化学性质.
专题:
金属概论与碱元素.
分析:
乙醇中含有羟基,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乙醇的密度比钠小,比在水中反应安静,并不剧烈,钠粒逐渐变小,缓缓产生气泡.
解答:
解:A.钠的密度大于乙醇,所以会沉在乙醇底部,故A正确;
B.钠和乙醇的反应比水缓慢,所以反应较为和缓,故B正确;
C.钠的密度大于乙醇,所以会沉在乙醇底部,故C错误;
D.钠和乙醇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所以钠表面有气体放出,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钠与乙醇的反应现象,考查了钠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会利用对比法分析钠与水、乙醇的反应现象,明确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难度不大.
37.(3分)酒精不能发生的反应是()
A.
加成反应
B.
氧化反应
C.
取代反应
D.
酯化反应
考点:
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其结构.
专题:
有机反应.
分析:
乙醇俗称酒精,含有羟基,可发生取代、消去和氧化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A.乙醇不含不饱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故A选;
B.乙醇含有羟基,可发生催化氧化,可也燃烧,故B不选;
C.羟基可被取代,如发生酯化反应等,故C不选;
D.可与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故D不选.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乙醇的性质,为高频考点,注意把握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为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难度不大.
38.(3分)炒菜时,又加料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美可口,原因是()
A.
有盐类物质生成
B.
有酸类物质生成
C.
有油脂类物质生成
D.
有酯类物质生成
考点:
乙酸的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
专题: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
料酒中含有乙醇,食醋中含有乙酸,乙醇和乙酸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反应生成酯,根据酯的性质分析.
解答:
解:料酒中含有乙醇,食醋中含有乙酸,乙醇和乙酸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具有香味,所以炒菜时,加入一些料酒和食醋可使菜变得味香可口,所以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乙酸乙酯的性质,难度不大,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
39.(3分)关于乙酸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B.
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它是纯净物
C.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D.
乙酸分子里有四个氢原子,所以不是一元酸
考点:
乙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有机物分子组成通式的应用规律.
分析:
A、根据乙酸的物理性质进行判断;
B、冰醋酸是无水乙酸,属于纯净物;
C、乙酸是有机酸,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D、乙酸分子中含有一个﹣COOH,属于一元酸.
解答:
解:A、由于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故A正确;
B、由于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为一种物质,它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由于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故C正确
D、由于乙酸分子中含有一个羧酸,能够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属于一元酸,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乙酸的性质,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可以根据已学知识完成,本题难度不大.
40.(3分)巴豆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COOH.现有①氯化氢、②溴水、③纯碱溶液、④乙醇、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判断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巴豆酸反应的物质是()
A.
只有②④⑤
B.
只有①③④
C.
只有①②③④
D.
全部
考点:
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专题: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
有机物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加聚和氧化反应,含有羧基,具有酸性,可发生中和、酯化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巴豆酸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羧基,所以巴豆酸具有烯烃和羧酸的性质,与①氯化氢、②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与⑤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表现碳碳双键的性质;与③纯碱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与④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注意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及其性质的关系即可解答,熟悉烯烃、羧酸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