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16届高考地理一模试卷(1)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2016届高考地理一模试卷(1)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12-28 00: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0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地区
2.“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大气温度
B.降低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
D.增强地面辐射
3.通过调节太阳能电池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提高“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我国适合大范围建设“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地区,在下列四个日期中,正午时该夹角最大的是(  )
A.1月1日
B.5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安伊(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铁是我国在国外修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读图,完成4~6小题
4.与我国京沪高铁相比,安伊高铁设计和运营时速较低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河网密布
B.地势起伏较大
C.冻土广布
D.飓风活动频繁
5.从伊斯坦布尔到安卡拉铁路沿线地区,自然要素的变化趋势是(  )
A.年降水量由少到多
B.气温年较差由大到小
C.植被类型由森林到草原
D.年太阳辐射量由多到少
6.图示半岛各地发展农业,合理的是(  )
A.东部高原草场广布适宜发展畜牧业
B.中部地势平坦适宜发展种植业
C.西部平原夏季多雨有利于种植葡萄
D.北部滨海地区全年温和湿润适合发展乳畜业
北极燕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如图示意北极燕鸥往返迁徙路线.读图,完成7~9题
7.北极燕鸥从越冬地开始迁往繁殖地的时间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8.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实线)返回,而是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合理的解释是(  )
A.大致沿大圆飞行距离较短
B.大致顺地球自转方向飞行速度较快
C.大致顺地转偏向力飞行速度较快
D.大致顺风飞行节省体能
9.关于北极燕鸥及其迁徙的叙述,可信的是(  )
A.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不超过3万千米
B.北极燕鸥靠近陆地迁徙是为了利用沿岸洋流
C.运用RS技术可以全程追踪北极燕鸥的迁徙位置
D.北极燕鸥是地球上一年中经历白昼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
如图示意某区域河流水系和年降水量分布.读图,完成10~11小题
10.图中四条等降水量线之间的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年降水量超过400mm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距海远近
D.纬度位置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6分)
12.阅读图文材卑翔,完成下列要求.
卓乃湖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腹地,南岸是藏羚羊的重要产羔地.在第四纪时期,湖水经东端库赛河注入库赛湖,后因气候变干,湖泊退缩,湖水不能外流;近3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面积不断扩大.2
011年8一9月间,由于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卓乃湖东岸发生溃决,十几亿三万米的湖水溢出,在高原面上冲出一道深宽的洪沟,流进了库赛湖.卓乃湖的面积因此而由280平方千米缩减到168平方千米.随后库赛湖湖水外溢,与其东边的海丁诺尔湖及盐湖相连并迅速扩大,湖水最终有可能通过清水河汇入长江北源楚玛尔河而成为长江最北源.
(1)分析卓乃湖溃决外溢的主要原因.
(2)推测卓乃湖水外泄、面积骤减对藏羚羊迁徙及生存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为防止湖水通过狭窄的清水河外泄时毁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请提出防治措施.
(4)有观点认为“库赛湖、海丁诺尔、盐湖扩大并相连成为一个大湖会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气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表明态度并阐述理由.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束埔寨地处热带地区,旱季(11月到次年4月)、雨季(5月到1.月)分明,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传统农业国.该国多次获得“世界最好大米”称誉的茉莉花香米,王要产于洞里萨湖和涓公河的泛滥平原,当地农民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一年一熟种植(生长期5一6个月),产品销往中国、新加坡、欧盟等地.如图示意洞里萨湖的位置及周边地形和水系.
(1)柬埔寨洞里萨湖沿岸农民主要从事渔业捕捞和稻米生产.分析当地农民一年中安排这两项农事活动的时间及其原因.
(2)分析洞里萨湖沿岸出产“世界最好大米”的主要原因.
(3)分析柬埔寨茉莉花香米能够远销欧盟的主要原因.
 
三、旅游地理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果树瀑布位于我国贵州省安顺市,落差74米,宽81米,是世界著名的大瀑布之一.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因季节而变化,水量大时,气势磅礴,河水从断崖顶端飞流而下,激起数百米远的水雾.每年5月到10月是黄果树景区的旅游旺季.如图是黄果树瀑布景观图.
分析黄果树瀑布景区每年5月到10月形成旅游旺季的原因,并说明近距离观赏瀑布需要携带的用品及理由.
 
四、自然灾害与防治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雪崩是指高山地区大量积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高处崩塌并迅速向下移动的自然现象.尼泊尔北部是雪崩灾害多发的地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引发严重雪崩,导致多人伤亡(如图).
分析尼泊尔北部地区雪崩灾害多发的原因.
 
五、环境保护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生物浮岛”技术发展迅速.浮岛上可种植水稻、美人蕉、空心菜、芦苇等多种植物.图1是“生物浮岛”景观图,图2示意“生物浮岛”原理.
说明“生物浮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2016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0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地区
【考点】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由题,要发展“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丰富的光照资源,另一个就是水资源丰富,综合上述两个条件,长江中下游地区最符合.
【解答】解:“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要大面积发展需要水面多、光照丰富,长江中下游地区最符合.
故选:D.
【点评】该题考察了“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所给的资料,结合所给几个地区综合分析,可用排除法作答.
 
2.“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大气温度
B.降低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
D.增强地面辐射
【考点】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上面光伏发电,会影响水体光照,降低水体温度.
【解答】解:“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水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会削弱到达水体的光照,最终降低水体温度.
故选:B.
【点评】该题考察了:“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所给的资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可用排除法作答.
 
3.通过调节太阳能电池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提高“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我国适合大范围建设“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地区,在下列四个日期中,正午时该夹角最大的是(  )
A.1月1日
B.5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考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分析】主要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通过调节太阳能电池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提高“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为了最大限度接受太阳光照,太阳光与太阳能集热板始终保持垂直的关系,即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能电池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90°.
【解答】解:为了最大限度接受太阳光照,太阳光与太阳能集热板始终保持垂直的关系,即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能电池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90°.当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正午时该夹角最大,对照四个时间,我国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时间为1月1日.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运用.
 
安伊(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铁是我国在国外修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读图,完成4~6小题
4.与我国京沪高铁相比,安伊高铁设计和运营时速较低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河网密布
B.地势起伏较大
C.冻土广布
D.飓风活动频繁
【考点】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安伊(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铁所经过区域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首先看地图可知安伊(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铁所经过数条等高线,地势起伏较大,列车速度不能过快,而我国京沪高铁经过区域地形平坦,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当地实际.
故选:B.
【点评】该题结合区域地形图考察当地高铁速度较慢的原因,较为简单,从图中所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5.从伊斯坦布尔到安卡拉铁路沿线地区,自然要素的变化趋势是(  )
A.年降水量由少到多
B.气温年较差由大到小
C.植被类型由森林到草原
D.年太阳辐射量由多到少
【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分析】此区域属于土耳其,考察的是此地区的气候、植被特点.
【解答】解:伊斯坦布尔属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内陆及东部地区温带大陆型气候明显,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酷寒.安卡拉地势起伏不平,气候属半大陆性气候,相应的植被是由森林到草原的变化特征.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土耳其的气候、植被特征,做题时可以根据图形进行有效的分析.
 
6.图示半岛各地发展农业,合理的是(  )
A.东部高原草场广布适宜发展畜牧业
B.中部地势平坦适宜发展种植业
C.西部平原夏季多雨有利于种植葡萄
D.北部滨海地区全年温和湿润适合发展乳畜业
【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分析】考查的是西亚地理位置的确认、西亚地形及其农业发展.
【解答】解:图示地区根据经纬度或者地中海和黑海的位置均可以判断为西亚.西亚的地形以高原和沙漠为主,农业主要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其中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的绿洲上.
故选:A
【点评】以图文材料的形式,考查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活调动运用.
 
北极燕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如图示意北极燕鸥往返迁徙路线.读图,完成7~9题
7.北极燕鸥从越冬地开始迁往繁殖地的时间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分析】命题类材料题,呈现非常规知识,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迁移转化,阐释新鲜问题.该题应注意分析图文信息,明确北极燕鸥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这一夏天.
【解答】解:北极燕鸥迁徙到北半球的时候应是北半球的夏季,故应夏季之前从南半球回迁.
故选:A
【点评】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8.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实线)返回,而是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合理的解释是(  )
A.大致沿大圆飞行距离较短
B.大致顺地球自转方向飞行速度较快
C.大致顺地转偏向力飞行速度较快
D.大致顺风飞行节省体能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涉及到的知识较多,球面上最短飞行距离,地转偏向力,自转方向,气压带和风带.
【解答】解:A选项,大致沿大圆飞行距离较短,不符合题意,如果是沿大圆飞应该沿经线圈飞,故A错;
B选项,大致顺地球自转方向飞行速度较快,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由图可知,既有自西向东,也有自东向西,故B错;
C选项,大致顺地转偏向力飞行速度较快,地转偏向力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由图可知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故C错;
D选项,结合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可以看出大致顺风飞行,节约体能.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对知识的要求很全面,需要对球面上最短飞行距离,地转偏向力,自转方向,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都有很好的掌握,可以用排除法完成.
 
9.关于北极燕鸥及其迁徙的叙述,可信的是(  )
A.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不超过3万千米
B.北极燕鸥靠近陆地迁徙是为了利用沿岸洋流
C.运用RS技术可以全程追踪北极燕鸥的迁徙位置
D.北极燕鸥是地球上一年中经历白昼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分析】读图,结合材料,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远超过3万千米;北极燕鸥靠近陆地迁徙是为了利用盛行风向;运用GPS技术可以全程追踪北极燕鸥的迁徙位置;北极燕鸥是地球上一年中经历白昼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
【解答】解:A、经线圈昼长为4万千米,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远超过3万千米,故不符合题意;
B、北极燕鸥靠近陆地迁徙是为了利用盛行风向,故不符合题意;
C、运用GPS技术可以全程追踪北极燕鸥的迁徙位置,故不符合题意;
D、北极燕鸥是地球上一年中经历白昼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和掌握距离的计算、盛行风向、3S技术等相关知识.
 
如图示意某区域河流水系和年降水量分布.读图,完成10~11小题
10.图中四条等降水量线之间的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年降水量超过400mm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考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分析】该题主要从图中读取信息,读图中等降水线可获取答案.
【解答】解:从图中等降水线可以看出,④区域降水量位于200mm﹣400mm之间,由于④区域降水少,向③区域增多,则③区域必然高于400mm,②区域则低于400mm,①区域高于400mm,可以将四个区域连成一条直线,则题可简单做出.
故选:C.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区域等值线的判读.
 
1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距海远近
D.纬度位置
【考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解答】解: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总体较少,图中河流流向显示该区域位于河谷,由图中纬度可知该地位于西风带,所以该地是西风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的差别.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经纬网地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定位和影响降水分布的原因,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推理.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46分)
12.阅读图文材卑翔,完成下列要求.
卓乃湖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腹地,南岸是藏羚羊的重要产羔地.在第四纪时期,湖水经东端库赛河注入库赛湖,后因气候变干,湖泊退缩,湖水不能外流;近3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面积不断扩大.2
011年8一9月间,由于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卓乃湖东岸发生溃决,十几亿三万米的湖水溢出,在高原面上冲出一道深宽的洪沟,流进了库赛湖.卓乃湖的面积因此而由280平方千米缩减到168平方千米.随后库赛湖湖水外溢,与其东边的海丁诺尔湖及盐湖相连并迅速扩大,湖水最终有可能通过清水河汇入长江北源楚玛尔河而成为长江最北源.
(1)分析卓乃湖溃决外溢的主要原因.
(2)推测卓乃湖水外泄、面积骤减对藏羚羊迁徙及生存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为防止湖水通过狭窄的清水河外泄时毁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请提出防治措施.
(4)有观点认为“库赛湖、海丁诺尔、盐湖扩大并相连成为一个大湖会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气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表明态度并阐述理由.
【考点】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分析】(1)卓乃湖溃决外溢的主要原因从卓乃湖湖水的补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和强降水.
(2)对藏羚羊迁徙及生存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表现在湖水会冲毁藏羚羊的迁徙通道,还会导致该区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湖岸草地退化等.
(3)毁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原因是“湖水通过狭窄的清水河”,所以防治措施主要是拓宽河道、加固路基.
(4)相连成为一个大湖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通过长期才能知道,存在不确定性.
【解答】解:(1)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增加,湖水增加)和“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
(2)不利影响表现在湖水会冲毁藏羚羊的迁徙通道,还会导致该区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湖岸草地退化等.
(3)防治措施主要是拓宽河道、加固路基.
(4)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通过长期才能知道,存在不确定性.有可能改善,如湖泊湿地面积扩大,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可能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等.也有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剧等.
故答案为:
(1)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和冻土中的水分释放增多,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导致湖泊面积扩大、水位上升;湖岸冻土融化,地表塌陷;卓乃湖湖面较高且东岸与库赛河之间有(比降较大的)古河床(或古河床岩土疏松,易被侵蚀崩塌).
(2)卓乃湖外泄可能淹没或冲毁藏羚羊的迁徙通道;卓乃湖面积骤减可能导致湖床裸露,湖岸草地退化(沙化),食物短缺;藏羚羊饮水变得困难.
(3)开挖加深加宽河道引流行洪;加固跨河桥梁(和路基).
(4)赞同:理由:湖泊湿地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可能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或生物多样性增加)
(或有利于缓解当地气候变暖、冰川退缩的趋势).
反对:理由:湖泊面积扩大,淹没沿岸草地;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剧;可能导致湖水外溢,通过清水河汇入长江并使清水河加宽加深,使当地地表水分急剧流失,(导致气候变干,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碱化加剧).
【点评】此题考查洪灾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读图能力要求高,提取图中的有效信息解题,此题难度中等.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束埔寨地处热带地区,旱季(11月到次年4月)、雨季(5月到1.月)分明,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传统农业国.该国多次获得“世界最好大米”称誉的茉莉花香米,王要产于洞里萨湖和涓公河的泛滥平原,当地农民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一年一熟种植(生长期5一6个月),产品销往中国、新加坡、欧盟等地.如图示意洞里萨湖的位置及周边地形和水系.
(1)柬埔寨洞里萨湖沿岸农民主要从事渔业捕捞和稻米生产.分析当地农民一年中安排这两项农事活动的时间及其原因.
(2)分析洞里萨湖沿岸出产“世界最好大米”的主要原因.
(3)分析柬埔寨茉莉花香米能够远销欧盟的主要原因.
【考点】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1)当地农民一年中安排这两项农事活动的时间及其原因主要围绕该地区气候特点(热带季风气候)及对该地区的影响展开.
(2)洞里萨湖沿岸出产“世界最好大米”的主要原因从品种、光照、土壤、污染小等方面进行分析.
(3)花香米能够远销欧盟的主要原因从香米品质好、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解:(1)柬埔寨茉莉柬埔寨洞里萨湖沿岸农民主要从事渔业捕捞和稻米生产.旱季时主要从事稻米生产;雨季时主要从事渔业捕捞.原因:旱季时,洞里萨湖和湄公河水位降低,泛滥平原成为肥沃的耕地,此时主要从事稻米生产;雨季时,洞里萨湖和湄公河水位上升,泛滥平原(耕地)被淹,此时主要从事渔业捕捞.
(2)洞里萨湖沿岸出产“世界最好大米”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品种优良;旱季种植,光照充足,且生长期长,营养成分积累多;每年雨季河湖水泛滥给土壤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工业污染小,农药、化肥使用少,水质、土质好,产品污染小.
(3)柬埔寨茉莉花香米能够远销欧盟的主要原因是柬埔寨茉莉花香米品质好;欧盟国家气候条件不适宜稻米生产,市场需求量较大;海运便利,运输成本低.
故答案为:
(1)旱季时主要从事稻米生产;雨季时主要从事渔业捕捞.原因:旱季时,洞里萨湖和湄公河水位降低,泛滥平原成为肥沃的耕地,此时主要从事稻米生产;雨季时,洞里萨湖和湄公河水位上升,泛滥平原(耕地)被淹,此时主要从事渔业捕捞.
(2)水稻品种优良;旱季种植,光照充足,且生长期长,营养成分积累多;每年雨季河湖水泛滥给土壤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工业污染小,农药、化肥使用少,水质、土质好,产品污染小.
(3)柬埔寨茉莉花香米品质好;欧盟国家气候条件不适宜稻米生产,市场需求量较大;海运便利,运输成本低.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米优质的优势区位及远销欧盟的主要原因.
 
三、旅游地理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果树瀑布位于我国贵州省安顺市,落差74米,宽81米,是世界著名的大瀑布之一.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因季节而变化,水量大时,气势磅礴,河水从断崖顶端飞流而下,激起数百米远的水雾.每年5月到10月是黄果树景区的旅游旺季.如图是黄果树瀑布景观图.
分析黄果树瀑布景区每年5月到10月形成旅游旺季的原因,并说明近距离观赏瀑布需要携带的用品及理由.
【考点】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分析】主要考查旅游的季节性和旅游者安全出行的必备物品.旅游旺季的形成从旅游资源自身特点和消费者两方面展开分析即可.近距离观赏瀑布从防雨防潮做好防护即可.
【解答】解:旅游旺季的形成从旅游资源自身特点和消费者两方面展开分析即可.水文景观主要考虑降水的季节变化对景观形成的影响;从旅游者的出行时间安排、身体感受等分析旅游成行的原因.
故答案为:5月~10月降水量多,河流水量大,瀑布壮观,观赏性强;当地夏季气候较凉爽,适宜避暑;该时段内节假日多(五一,暑假,国庆等).
用品:雨伞、雨衣等雨具;理由:近距离观赏瀑布时会受到水雾的影响.
【点评】该题学生对旅游的形成失分主要是不能从旅游资源特点和旅游者两方面展开分析.
 
四、自然灾害与防治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雪崩是指高山地区大量积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高处崩塌并迅速向下移动的自然现象.尼泊尔北部是雪崩灾害多发的地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引发严重雪崩,导致多人伤亡(如图).
分析尼泊尔北部地区雪崩灾害多发的原因.
【考点】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分析】当山坡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为雪崩雪崩;其发生机制类似滑坡.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西南季风的迎风坡,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多降雪,雪量大;喜马拉雅山山势雄伟高大,山高坡陡;春季山坡融雪出现不稳定的软弱面;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成为雪崩的触发作用.
故答案为: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雪源丰富;北部高山坡度陡,积雪容易滑落;春季阳坡气温上升快,使山坡积雪稳定性变差;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易诱发雪崩.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雪崩的成因,分析时可仿照滑坡.平时学习要注意多归纳总结.
 
五、环境保护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生物浮岛”技术发展迅速.浮岛上可种植水稻、美人蕉、空心菜、芦苇等多种植物.图1是“生物浮岛”景观图,图2示意“生物浮岛”原理.
说明“生物浮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考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要从“生物浮岛”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答.
【解答】根据材料,“生物浮岛”浮岛上有很多的植物,如水稻、美人蕉、空心菜、芦苇等,通过生物浮岛原理图可以看出他们能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水质.能够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有利于多种生物生存,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起到遮荫的效果,能够降低水温,减少水中光照,抑制有害藻类生长.
故答案为:
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或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水中泥沙等物质沉降),净化水质(使水质改善、水体变清);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吸收CO2、释放O2,净化空气;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水温,减少水中光照,抑制有害藻类生长.
【点评】本题主要结合图文资料来分析,关键地方在读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