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004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 ? 孔子??024 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
荀况022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
?孟子???????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伟人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奖章为纯银质奖章,正面为孔子像背面为曲阜孔庙大成殿,直径为9.28厘米,寓意9月28日孔子诞辰日。2006年起设立的“孔子教育奖”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被称为“世界教育领域的诺贝尔”。2007年10月7日的香港大球场,数万人参与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祭孔大典”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 你知道国际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奥运会合作网站央视国际等机构,2007年在孔子故里曲阜,宣布的“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结果是哪五句吗?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1 课 第 2 课 第 3、4 课 单元解读第 1课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1. 含义何为“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的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教九流”:
泛指宗教和学术中的各种流派,
后指社会人物复杂多样 三教:儒教、释教、道教
九流: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名家、墨家、纵横家 、杂家、
农家2. 原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2. 原因社会大变革(奴→封)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变动: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中国社会重大变革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3. 主要流派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商鞅、韩非子儒家:道家:法家:“法治、专制中央集权”“无为而治”“兼爱、非攻”“仁政”我仁;
我义;
我以柔克刚;
我顺其自然;
把他们全抓了。
战场上见高低!趣味百家孔子说:荀子说:老子说:庄子说:韩非子说:孙子说: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4. 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1. 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论语》选读“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谓之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三人行必有我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仁”“德”“礼 ”“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弟子三千
儒家六经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993年,世界各地进行了“全球伦理”的大讨论。全球主要的宗教代表把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视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并写进《全球伦理宣言》。2、孔子创立儒学3. 战国儒学的发展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战国邹国人,名轲,尊称“亚圣”。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提出“性本善”论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要思想认为人性本恶荀子②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著名论断主张礼法并用主要思想荀子名况,战国时期的赵国人。著作《荀子》系统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的思想政治思想人性论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孔 子孟 子荀 子儒家的形成背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过程1、孔子创立
儒学思想核心:“仁”、
“为政以德”(民本)、
“性相近”(伦理)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2、孟子、荀子总结改造“仁政”
“民贵君轻”(民本)
“性本善”(伦理)“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民本)
“性恶论”(伦理)主要内容:“仁”;孟子荀子民本思想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 道家:①老子:世界本原是“道”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老子》选读老子论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的辩证法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熟知其极?”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②庄子:主张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战国时期赵国人兼爱、非攻、尚贤、节俭2. 法家代表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 墨家创始人墨子——代表小生产者追求公平的愿望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主张以法治国墨、道、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尚贤”“节俭”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二个时期:一种局面:四大学派:三大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孔子、孟子、荀子古为今用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课堂小结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取百家之长课堂演练:C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3、有人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等相互依存、不断变化。此人是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墨子
4、主张掌握自然规律,然后为我所用的思想家是
A、荀子 B、庄子 C、孟子 D、韩非子
5、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世界那些还有继承和发扬价值的
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有教无类”④“贵贱有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AAA6.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 A7.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C8、四位学生讨论到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与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老师说:「你们四个人的说法,刚好可以代表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请问下列那一项与四种思想吻合﹖
(A)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C)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D)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