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孔子、孟子、荀子在儒学的产生、发展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61
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家 董仲舒新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从“无为”到“有为”1、儒家地位的确立: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①、春秋时期,应运而生→②、战国后期,蔚然大宗→③、秦朝时候,遭受打击→④、西汉初年,逐渐复苏→⑤、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005 千古一帝秦始皇——赢政 此时的经济、政治形势说明了什么?无为而治⑴、原因:秦末战火破坏,汉初经济凋敝表现-----休养生息政策等影响 -------积极影响
------- 消极影响“有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军事、思想文化),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2、从“无为”到“有为”①、汉初的“无为而治”⑵、高祖(惠帝、文帝、景帝)的“无为而治”ⅰ、休养生息政策ⅱ、“汉随秦制”、“萧规曹随”②、汉武帝的“有为而治”⑴、原因:汉初“无为而治”的利弊ⅰ、西汉国力日渐强盛ⅱ、社会危机严重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⑵、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必修1必修2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3、从汉初“无为”到武帝时的“有为”原因有哪些?边境问题
王国问题
土地问题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可能性:必要性006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汉武帝刘彻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道 法 阴阳五行儒学2、汉武帝的用人政策3、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形成举贤良对策(察举制)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3、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五: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主张?材料二:“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四: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提倡孝道。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4、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面临问题 董仲舒的学说解决之道:儒、法并治,以儒为主。1、边境不宁2、诸侯王势力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3、土地兼并严重4、阶级矛盾尖锐▲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限制土地 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统一◇“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限田、薄敛、省役◇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5、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①、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②、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 一 ③、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④、不利于学术思想的争鸣,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三、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曰:“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汉书·董仲舒传》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董仲舒
2、教育状况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汉代教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是什么?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②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2、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这一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说明。探究学习提示:从目的、手段进行比较 汉武帝时,匈奴为患,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这些不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要求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根本原因是儒学的自我调节: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求,对于扭转内外轻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赏识,促使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将其付诸于实施。1、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为何能被汉武帝所接受?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哲学道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两重性)。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4、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3、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评 价 积 极 消 极课堂小结一、从“无为”到“有为”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每课一练1、秦朝“焚书坑儒”可能产生的后果,不包括
?
A.中国文化遭受一场浩劫 B.儒家学说重新创立
?
C.文化史家批判这一现象 D.儒学发展因此而进入低潮2、以下历史现象是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主张最直接的原因
?
A.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 B.西汉经历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
?
C.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D.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不断3、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4、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拙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5、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6、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7、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8、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今天的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追求的高学位,但最初的博士是指
?
A.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
C.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 D.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的官员10、历史上开始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的目的是
?
A.推行儒家教育 B.促进学术繁荣
?
C.与科学制度配套 D.推行义务教育 11、为什么汉武帝能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有何影响?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这一观点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
木 火 土 金 水
方位 东 南 中 西 北
颜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夏的最后一月)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
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