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新中国建立(1949年):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②教育面向工农,面向国家建设
标志: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①毛泽东提出三育(德智体)
②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制度
田头识字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左”倾思想的泛滥
2、表现:
(1)师生被卷入批走资派的活动中
(2)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
(3)招收“工农兵学员”
清华门被砸
北大校长被批斗
南宁市民欢
送知青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文革”期间推荐的工农兵学员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三、教育的复兴
第1步:1977年开始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第2步: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第3步: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第4步:1993年,发展高等教育—“211工程”
第5步: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第6步:启动“希望工程”
第7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1977年恢复高考后,许多大龄青年家里没地方,跑到天安门广场温习功课,曾经感动了一代人。
1989年3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成立;
宣布建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希望工程”
宗旨:取诸社会,建立基金,公诸社会,造福孩子
资助方式:设立助学金;为贫困乡村新盖、修葺小学校舍;为贫困乡村小学购置教具、文具和书籍。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西部的孩子需要我们,需要教育力量的支持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985年)
面对“四人帮”的破坏,邓小平义正词严: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巩固练习
(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