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7-17 00: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
思想解放潮流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20世纪初 (五四新文化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器物(科技)制度(经政) 思想文化学西方—资本主义学苏俄—社会主义—— 向世界学习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中国古代华夷观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中国中心论”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鸦片战争时的道光帝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统治阶级的什么观念?“贵华夏,贱夷狄”,
“夜郎自大,天朝上国”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高翔《近代的初曙》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传统的华夷观开始改变,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考新形势下的中国和世界。 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 ◆ 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
◆ 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一、开眼看世界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探究2: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 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② 设译馆,翻译外国书报刊,如《各国律例》;
③ 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系统介绍各国地理历史概况。 开近代中国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A.编写著作:
B.主张:
C.意义:《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
详实专著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海国图志·序>> 材料1:“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林则徐 材料2:“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① 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什么?②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的目的何在? ④ 从“师夷”的内容和“救亡”途径上看,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有何局限性? ③ 结合两则材料思考: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开眼看世界”)有何积极影响? A.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改变中国的传统观念,启迪人们的思想。
B.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①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②停留在技术(器物)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御侮强国,维护封建统治。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海国图志》墙里开花墙外香
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史的悲剧啊。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倡的新思想,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寻求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最好办法
B.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反 映 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C.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反侵略思想
D.是在民族危机下仓促形成的,并未真 正付诸实践B.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反映 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回顾必修2相关内容:
1、洋务运动的背景
2、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时间:
3、洋务运动思想主张、目的:
4、洋务运动内容(实践活动):
5、洋务运动的结果:
6、对洋务运动评价: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几十年中,清政府一些洋务派官僚以“自强”和“求富” 为口号,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派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洋务派代表人物军事工业:以“自强”为口号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1867年 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民用工业:以“求富”为口号1888年 湖北织布局
1890年 汉阳铁厂
张之洞1877年 开平煤矿 李鸿章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北洋海军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立近代海军办海军——组建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办教育——创办近代新式学堂 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近代科学人才   在当时历史条件是进步的,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 观念,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 好舆论环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评价: “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实质: 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腐朽的封建统治。阅读材料: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请回答:(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4)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腐朽的清王朝洋务派西方的技术等遇到顽固派的阻挠 同治初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变法通议》记述: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思想 ① 结合教材思考: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原因?

② 结合教材归纳:代表人物及主张洋务运动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兴起; 。
王韬、郑观应主张: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③ 局限性: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1)背景:(结合图片信息概括)政治:
经济:
文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2)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3)主张 探究4: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反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兴民权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 提倡西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单元线索不断探求强国之路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 A.林则徐 B.魏源 C.张之洞 D.康有为
?
2.下列属于洋务派的观点有(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师夷长技以自强
④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A. ③④ B.①③④ C. ①②③ D . ②③
?
3.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是(  )
? A.郑观应 B.薛福成 C.梁启超 D.严复
?ADA4、鸦片战争失败后,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道路和学习西方,他们大多属于 (  )
A、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 B、开明地主阶级
C、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 D、下层群众中的先进者
?
5.早期维新思想和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
? A.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  B.抛弃闭塞的陈腐观念
? C.探索新知寻求强国之道 D.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6.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维新变法代表著作是( )
? A.《海国图志》  B.《变法通议》
? C.《孔子改制考》  D.《新学伪经考》
BBD郑观应(1842~1921)广东香山人。历任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总办。著有《盛世危言》等,其思想对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者有极大影响。王韬(1828~1897)苏州人。道光间在上海外国人所办书馆工作。后赴英译书,游历法、俄等国。同治间在香港办报,宣传变法自强。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郑观应的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三幅图揭示了什么主题?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据此图指出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维新代表的主要主张借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 复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实行变法。结合维新派主张思考有何特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孔子以前的历史无据可考…, 《春秋》)中称颂的尧舜等的功德大业,都是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假托古人的议论而创立的。孔子托古的目的,是为了改制。” —《儒家制度化重建的尝试》 康 有为 活动: 办万木草堂,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宣传变法的道理。
作用:有力地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①封建势力强大,借助经学,可以减少变法阻力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梁启超 (1873——1929)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次冲决君主之网罗, 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
誓杀尽天下君主, 使流血满地球, 以泄万民之恨。
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谭嗣同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福州)人 “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胡适《胡适自传·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