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教案
【复习目标】
了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弄清景物形象命题指向,归纳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取得答题的最佳效益。
【复习重点、难点】
1.了解景物形象的设题类型
2.归纳答题的模式
【复习方法】
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什么是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2
、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3
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复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高考对景物形象类试题的考查频率很高:2013年考查的有天津卷、江苏卷、辽林卷、广东卷。广东卷直接考查的有2004(意境)、2006年(意象)2007(意象)、2010(分析虚实结合手法)、2011(描述景物),2012年(分析意象叠加的手法))、2013年(分析借景抒情)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活动一:试题回顾,真题链接
题型一:诗中赏画,画中寻景
(2006年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山青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海幢市。
思考: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晚:归艭、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思考:诗人运用了哪些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思考: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题型二: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思考: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初秋景象: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清幽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步骤一)——象
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意境。(步骤二)——境
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情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象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境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情
三、活动二: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总结:
题型一:分析意象题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某一联、几联)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摹画面?
2、从诗中(某一联、几联)找出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变式)
3、指出意象的寓意。
答题要领:
找景物(必须是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
意象寓意挖掘社会属性
题型二:分析意境题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幽僻冷寂、高远深邃等等,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
(景——境——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
)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四、活动三:实战演练,能力提升
(2011年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思考: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案: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绿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季节最美好。
(09年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思考:“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 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2009年海宁卷)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6分)
答案:步骤一: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
步骤二: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步骤三: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