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5-15 00: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决定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列内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下图反映了六十五年前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这一历史时刻是(

A、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D、庆祝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4、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其中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事件是(

A、新疆和平解放
B、青海和平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
D、云南和平解放
5、1950年,
中国受到美国怎样的侵略威胁(

①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②美军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③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④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时下人们爱用“最美”这一词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8、下图中这个面带喜悦的农民,肩膀上扛着一个地界牌,上面写着:贫农王贵元分到十一亩田地。这个情景说明当时中国实行的是(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国家土地所有制
9、下列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新中国成立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朝鲜战争爆发
④完成了土地改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10、歌曲可以反映时代的特点,以下歌曲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是(

①《翻身农奴把歌唱》
②《义勇军进行曲》
③《石油工人之歌》
④《学习雷锋好榜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11、“稻堆脚儿摆得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吃袋烟”,与这首民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十年“文革”的结束
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2、某同学利用下面三幅历史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农民申请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庆祝合作化
上海信大祥公私合营挂牌
A、抗美援朝
B、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3、1956年,一位中国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表达了(

A、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欣喜
C、大跃进运动开始初期的信心
D、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的狂热
14、“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C、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5、一个资本家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这样想法的资本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

A、公私合营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直接被没收
D、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6、新中国成之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其中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有(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①马文革
②刘援朝
③张跃进
④季开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18、“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9、见下面的图示,哪个字母所代表的时期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A、A
B、B
C、C
D、D
20、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的含义是(

A、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
C、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1、导致下图中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2、“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时至今日,深圳、浦东仍然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典型代表,这得益于(

A、改革开放
B、自力更生
C、科教兴国
D、区域自治
23、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A、“大跃进”时期
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24、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

A、平反冤假错案
B、“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2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以及配套的“一带一路”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C、兴建经济特区
D、开发上海浦东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请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27、如下图所示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白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28、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出发点是(

A、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维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C、港澳台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只能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
D、反映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9、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仍然是(

A、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D、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进行互访
二、综合题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图片一
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图片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材料三:下图是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1)材料一中的政协会议召开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间和标志?请说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国内和国际意义?
(2)今年是材料二中图片一中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材料二中图片二是哪支军队?该军队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最终结果如何?
(3)材料三的土地改革完成的时间是?这次改革的意义是?
(4)以上几则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材料三: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1)你知道材料一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通过什么方式完成的?
(2)材料二中图一所示的是哪一时期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材料二中图二所处的时代最后是如何评价的?这一时期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4)材料三的大改革、大开放源自于哪次会议?第一个伟大转折中经济体制是如何改革的?第二个伟大转折中开放初期的试验田在哪里?第三个伟大转折中温饱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仅不是一个明确肯定,就是说,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
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而不提中央和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邓小平很现实地认识到,全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没有任何两个地区之间能同步发展。他认为要允许一些地区和人民先富裕起来,为其他地区和人民树立榜样。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习近平最后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
(1)材料一中,香港主权问题始于中英签订的哪个条约的?香港的主权问题最终在什么时间得以解决?这一问题解决的根本原因是?
(2)材料二中的适当方式后来成为了对台基本方针是?前两次国共合作都取得了成功,如果要统一要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那前提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二,请分析解决台湾问题具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4)材料三中“他认为压迫允许一些地区享受特殊经济优惠政策是个解决的好办法,为此他做出了什么决定?”一些地区“指的是哪些地区(试举一个)?
(5)材料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为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请你为国家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D
【考点】新中国成立
【解析】【分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因为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国歌未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定为五星红旗。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1954年。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关的知识点。
2、【答案】C
【考点】新中国成立
【解析】【分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依据所学知识,采用排除法,选项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属于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因为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相关的知识点。
3、【答案】B
【考点】新中国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结合课本所学,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扬眉吐气。故此题选择答案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考点】新中国成立
【解析】【分析】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西藏民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西藏人民从此更加深切地体验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西藏地方的历史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考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课本知识,美国在1950年侵略朝鲜,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具体表现在:美军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①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不是中国受到美国侵略威胁的表现。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择答案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考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在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口的黄继光和严守潜伏纪律的是邱少云;董存瑞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杨靖宇是抗日英雄。①③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知识。
7、【答案】D
【考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土地改革意义。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土地改革相关的知识点。
8、【答案】B
【考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土地状况,中央人民政府在1950年──1952年在大陆进行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B项符合题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随着土地的完成被废除;1955年的农业合作化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土地所有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评】此题考查建国后四次农业生产资料的改革。
9、【答案】B
【考点】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①新中国成立在1949年10月1日,②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10月;③朝鲜战争爆发是在1950年6月;④1952年底全国大陆完成了土地改革,按先后顺序排列①③②④,仔细审查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
10、【答案】C
【考点】新中国成立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①《翻身农奴把歌唱》表达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藏民的喜悦心情,②《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与抗战时期,③《石油工人之歌》是20世纪60年代祖国石油工业建设时期歌唱石油工人的歌曲,④《学习雷锋好榜样》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影响较深的歌曲,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歌曲有①③④,仔细审查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
11、【答案】B
【考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后,因为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1958年后,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起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使国民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题干里说的就是浮夸风盛行,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准确识记。
12、【答案】B
【考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1953年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图片中涉及的是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所以正确的是B项,CDA不是图片内容的反应。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1953年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
13、【答案】B
【考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意义是,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题干描述的就是三大改造完成后人民的高兴之情。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考点】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文革的起止时间是1966年──1976年,1976年粉碎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革结束,D项符合题意;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在1971年;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是在1974年;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在1975年。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15、【答案】A
【考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情境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实行公私合营,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故本题应选A项。
【点评】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
16、【答案】A
【考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①项,1950年冬,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对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贫苦农民。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以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故①项正确。②项,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故②项正确。③项,1958年开始,中共中央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是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建立的农村基层组织。其特点为“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和“共产风”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③项错误。④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故④项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理解。
17、【答案】B
【考点】抗美援朝,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文革十年,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历史进程。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入侵,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3年迫使美国签订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1958年,党中央错误的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党中央发动“文化大革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历史进程。
18、【答案】A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
19、【答案】D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78年,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以答案选择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D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1、【答案】A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题干中图片显示的时间是从1980-198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增产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B、C、D项指的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底,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答案】A
【考点】改革开放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后来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
23、【答案】C
【考点】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1966──1976年,我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它是我国的一场内乱,那个时期,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学生不上课,全国陷入一篇混乱时期;他们积极参加批斗大会,成群结队粘贴大字报,罢课排练象征忠于毛主席
的“忠字舞”,背诵毛主席语录等。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24、【答案】C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C项符合题意;我国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平反冤假错案;“两个凡是”方针是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提出和推行的错误方针;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5、【答案】C
【考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内容。
26、【答案】D
【考点】民族团结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所以答案选择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
27、【答案】D
【考点】香港和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两幅图片反映的是香港和澳门回归,香港和澳门能够回归祖国,是因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这一决策的正确性,所以答案是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知识。
28、【答案】A
【考点】香港和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邓小平“一国两制”
构想的主要出发点是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29、【答案】B
【考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海峡两岸关系。
二、>综合题
30、【答案】(1)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国内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成为国家主人。国际意义: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2)65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1952年底、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成为了土地主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考点】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一届政协通过了《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成为国家主人;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6周年;第二问依据图片所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在彭德怀总司令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目的是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第四问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在中朝人民的英勇作战下,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占用状况,中央人民政府在1950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改在祖国大陆基本完成;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土改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成为了土地主人。(4)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创造有利的建设环境开展了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所以材料反映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成立。(2)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3)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4)本题主要考查以上几则材料反映的主题。
31、【答案】(1)1949年10月1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3)十年内乱。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
(4)十一届三中全会;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沿海地区(或深圳、珠海、汕头、厦门都答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曲折中前进。
【考点】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文革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55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第一问依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深圳可知,1958年我国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党和国家盲目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未曾遇到的严重困难;(3)第一问依据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66年──1976年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内乱;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十年内乱,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了;(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制度决策;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是加大了企业的自主权,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局面;第四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提高农民积极性,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中前进,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4)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答案】(1)《南京条约》、1997年7月1日、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前提是一个中国的原则。
(3)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问题,香港问题是外交问题。有利因素: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同是中国人。两岸经贸往来频繁等。
(4)建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5)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等。
【考点】鸦片战争,香港和澳门回归,海峡两岸交往,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的主权问题得以解决;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确立的对台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大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取得成功,国共和则两利,分则两伤,所以要实现国家统一,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问题,香港问题是列强侵略造成的外交问题;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同是中国人。两岸经贸往来频繁等,这些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4)依据材料所给信息:邓小平、允许一些地区和人民先富裕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在1980年在南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5)第一问依据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就是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问开放性题目,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2)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3)本题主要考查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本质区别。(4)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5)本题主要考查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