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对应的位置。
1.
下图是学校万小晨同学参加深圳市自制教具活动比赛的作品——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请问该房屋可以适应下列哪种自然环境(
)
A.
黄河流域,温暖湿润
B.
长江流域,寒冷干燥
C.
黄河流域,寒冷干燥
D.
长江流域,温暖湿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所居住的房屋结构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北方,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闷热高温,半穴式房屋是地穴建筑冬暖夏凉;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南方,地势低洼,气候炎热潮湿,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用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再架设横梁,铺上木板或竹板,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用梯子上下。这样的结构既通风又防潮。干栏式房屋可以适应的自然环境是温暖湿润的长江流域。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
小明在整理《唐诗的盛行》的表格时,发现诗人的作品与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称号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①
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②
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诗史
A.
①诗圣
李白生活在唐朝初期
B.
②诗仙
杜甫生活在唐朝的晚期。
C.
①诗仙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
D.
②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朝的初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诗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豪迈奔放,想象丰富,因此李白被称作“诗仙”。故C正确,B错误;诗圣是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故AB错误。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
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苏轼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有错误的是:①书桌上有写好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条幅②墙上挂有《宋、金对峙形势图》③书柜中有印制的书籍《三国演义》一本④书桌上有几张纸币—交子(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苏轼生活在北宋,《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作品,故①没有错误;《宋、金对峙形势图》出现在南宋,故②有错误;《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故③有错误;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前期,故④没有错误。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4.
西藏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它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 )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自此西藏成为中国一个行政区,A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元朝是我国民族关系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实践证明,西藏自古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对我国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的省制和县制就是沿用中国古代的制度而来。
5.
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
A.
①唐朝
B.
②北宋
C.
①②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这一时期特征是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答案】D
【解析】①960年建立的政权是北宋,故A错误;②1115年建立的政权是金,故B错误;①处政权是北宋,是汉族人建立的,故C错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是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
B.
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交融加强
C.
封建社会繁荣、开放,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并多次打败外来侵略,所以这段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7.
明清时期实行的文字狱和八股取士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抑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
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C.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发展
D.
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实行的文字狱和八股取士和抑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无关,故A错误;明清时期实行的文字狱和八股取士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它们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
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时,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乾隆实行的是(
)
A.
闭关锁国政策
B.
重农仰商政策
C.
对外开放政策
D.
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从题干中“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大。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交流,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点睛】此题属于难度较大的理解型选择题,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才能选择正确答案。
9.
图片材料体现了洋务派的作为涉及的主要领域有(
)
①政治
②军事
③经济
④教育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属于经济领域;江南制造总局和北洋水师属于军事领域;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属于教育领域。洋务运动和政治领域无关。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洋务运动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没有触及政治领域。
10.
“中国人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这批先进的“中国人”(
)
A.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
B.
掀起了洋务运动
C.
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D.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人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这批先进的“中国人”
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
点评:学生要知道,中国近代史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开始于维新变法运动,学习的是君主立宪制。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开始的标志是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
11.
近代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涌现各种思想和主张搭配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民主,共和
B.
戊戌变法──自强,求富
C.
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D.
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和求富,故AB搭配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故C搭配正确;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故D搭配错误。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
有人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北京完成于北京,北京在近代历史上又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北京(北平)的有(
)
①五四运动的爆发
②《双十协定》的签订
③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④新中国开国大典举行的城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的爆发地点是北京;《双十协定》的签订是重庆;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北平;新中国开国大典举行的城市是北京。故发生在北京的是①③④,故选D。
13.
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北伐战争、西安谈判、抗日战争、朱立伦访问大陆几个主题,据此判断他们正在复习的专题应是(
)
A.
台湾地方史
B.
中日关系史
C.
反侵略斗争史
D.
国共关系史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是两次国共合作的成果。西安谈判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实现。朱立伦访问大陆是国共关系的发展,正在复习的专题应是国共关系史。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
1948年,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招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他感叹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锦州地处东北,是辽沈战役中的中心城市,因此应是辽沈战役。BCD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
下表中两种所有制经济百分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完成
B.
三大改造完成
C.
一五计划的实行
D.
国有企业改革
【答案】B
【解析】分析图表信息,可以看出1956年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用绝大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
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②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③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时间是1950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是1953——1956年;杂交水稻技术是197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1978年。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17.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下有关深圳和上海浦东新区说法错误的是(
)
A.
都采取改革开放的政策
B.
都属于经济特区
C.
都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D.
都发生巨大的变化
【答案】B
【解析】深圳属于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属于经济开发区。深圳和上海浦东新区都都采取改革开放的政策,都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和上海浦东新区都发生巨大的变化。A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18.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
)
A.
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政府改善对华关系的直接的动因,是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故D符合题意;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故C不符合题意;AB是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故AB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
在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
)
A.
基督教
B.
佛教
C.
伊斯兰教
D.
道教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对中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欧洲的社会生活方面、经济生活方面乃至是文化生活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在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基督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C在欧洲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进入帝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以表述为(
)
A.
公元前2世纪初
B.
公元前1世纪后期
C.
公元前1世纪初
D.
公元2世纪末
【答案】B
【解析】依据公元纪年法,公元前27年属于公元前1世纪。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是倒着排的,故公元前27年属于公元前1世纪末。ABC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公元前的时间,世纪的计算和公元的时间相同,但公元前的时间和公元的时间在区分世纪初还是世纪末的时候是相反的。
21.
“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民主、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被誉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她”是指(
)
A.
古代中国
B.
古代希腊
C.
古代埃及
D.
古代印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明的摇篮”指的是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是亚非文明,属于东方文明。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
一副关于美国的对联,上联:废旧制扫清发展障碍,下联:反分裂奠定强国基石。你
认为最适合的横批是(
)
A.
独立战争
B.
南北战争
C.
罗斯福新政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废旧制扫清发展障碍指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反分裂奠定强国基石指的是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因此横批是南北战争。ACD和反分裂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
有人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曾经经历了一个“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的历史进程。其中由“理想到现实”的成功事例指的是(
)
A.
宪章运动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巴黎公社
D.
十月革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由理论到实践指的是巴黎公社,由理想到现实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
24.
“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下列有关“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A.
“他”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联。
B.
“他”实行了改革,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
“他”
是二战时期苏联的领导人,领导苏联军民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打败了德国法西斯。
D.
“他”缔造和捍卫的国家25年前解体了,世界格局随之改变。
【答案】D
【解析】题文的“他”指的是列宁。“他”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不是苏联,故A错误;“他”实行了改革指的是新经济政策,故B错误;二战时期苏联的领导人是斯大林,故C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是25年前,两极格局结束。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
“1941年12月8日,美国和大不列颠向日本宣战,三天以后,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至此一场全球战争形成了。”这种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
德国闪击波兰
B.
经济大危机爆发
C.
德军突袭苏联
D.
日本偷袭珍珠港
【答案】D
【解析】题文的“1941年12月8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德国闪击波兰是193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是1929年;德军突袭苏联是1941年6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故造成题文局面的直接原因是日本偷袭珍珠港。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6.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而不是子弹。”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的重要政策是(
)
A.
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建立北约
D.
实行军事援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由题文的“二战”后美国在西欧的重要政策,可知是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的马歇尔计划。A是美国在政治方面的措施;CD是美国在军事方面的措施。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7.
1929—1933年,许多国家都生了一场大病。下图是该病的“诊断书”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病人
病症
主治医生
药方
A.
1929年首先发病的是美国,随后病毒迅速蔓延到整个世界。
B.
面对“病人”美国,“主治医生”罗斯福开出的药方是“新政”。
C.
“新政”彻底治愈了美国的病症,类似病症在美国从未复发。
D.
面对“病人”德国,“
医生”希特勒的“药方”是建立法西斯专政。
【答案】C
【解析】1929年首先发病的是美国,随后病毒迅速蔓延到整个世界指的是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最先开始于美国,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故B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只是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还存在,属于美国还会发生经济危机,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28.
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
赫鲁晓夫的改革
C.
匈牙利改革的影响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对经济政治进行了改革,但是不仅没有取得成果,反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国家的政治体制也发生急剧的变化,最终直接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也就是僵化了的斯大林模式,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9.
一战后,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私下却说:“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这里的“和约”指(
)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联合国家宣言》
D.
《雅尔塔协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凡尔赛和约》有关知识的理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召开,会议缔结了《凡尔赛和约》。和约内容主要是对德国的处理问题,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因此说是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九国公约》主要是中国问题,CD在二战中出现。故BCD不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A。
点睛:《凡尔赛和约》又称《凡尔赛对德和约》,主要是对战后的德国作出处理,这也使德国人感到不满,因此为德国发动二战埋下了隐患。
30.
2002年以来,欧盟老百姓感受到了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应该指(
)
A.
欧盟公民使用统一的护照
B.
欧盟加强外交和国家安全合作
C.
欧盟使用单一货币——欧元
D.
欧盟拥有统一的盟旗和盟歌
【答案】C
【解析】题文“口袋里的欧洲”是指货币的统一,即欧元问世。欧元是欧盟的单一货币。ABD和题文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口袋里的欧洲”,理解“口袋里的欧洲”是指货币的统一,即欧元问世。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4题,共40分)
31.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影响着历史进程,国家之间关系的亲疏与冷热,反映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发展和实力的消长与变化。
材料一
图一
1853年“黑船事件” 图二
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
材料二
列宁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材料三
图三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如下图
图四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说明图一、图二之间的关系。
问题二:材料三中的
“两个大国”指哪两个国家?华盛顿会议为什么激化了两国的矛盾?
问题三:材料三导致两国“下一场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三图三对这场战争起什么作用?
问题四:材料四图四反映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影响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问题五:纵观历史上两国关系变化,谈谈你对未来两国关系的建议。
【答案】问题一:
关系:1853年,美国军舰入侵日本,打开日本大门。面对民族生存危机,日本的资产阶级进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问题二:
“两个大国”美国和日本。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问题三:
太平战争爆发的标志是日军偷袭美军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材料四图三对这场战争加速结束的作用,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问题四:
材料五图四反映了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特点;影响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是美国对日本的经济扶持,美军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问题五: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两国要致力于和平发展、友好合作;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地区争端;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等。(阐述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问题一:分析材料一的1853年“黑船事件”,指的是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佩里准将率领4艘战舰驶入日本江户湾前,用武力威胁日本幕府停止“闭关锁国”的政策。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日本实行明治维新。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是日本向欧美学习的情景。故图一、图二之间的关系是:1853年,美国军舰入侵日本,打开日本大门。面对民族生存危机,日本的资产阶级进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到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境地,因此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故“两个大国”美国和日本。理由是: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问题五:纵观历史上美日两国关系变化,两国由战争中的敌人到美国扶持日本,导致美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因为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为了美日两国的发展,两国要致力于和平发展、友好合作;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地区争端;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等。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秦朝疆域图
图二:隋朝大运河
图三:苏联第聂伯大坝
图四: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
问题一
图一中秦朝为了巩固北方,修筑了“万里长城”,其起止点分别是哪里?
问题二
图二中隋朝为了巩固统治,开凿了大运河,运河的中心在何地?客观上起到怎样的作用?问题三:图三的工程是反映了苏联人民在什么时期取得的重要成就?该工程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四:图四的重要水利工程属于哪一次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该工程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五:图四和图五的工程修建都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哪一角色的重要性?两项工程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问题六:根据以上材料,对古今中外这些重大工程的修建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问题一:
秦朝万里长城的起止点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问题二: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问题三: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该工程主要的作用灌溉、水利、交通等
问题四:
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措施之一;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加就业岗位(答其它作用不得分)
问题五:
政府的干预和指导;第聂伯河上的大坝属于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的工程,促进工业发展,属于美国了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增加就业岗位而兴建的工程。
问题六:
对古今中外重大工程的修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问题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图四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是罗斯福新政中举办的公共工程之一,是罗斯福的重要措施之一。该工程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数。
问题五:图三的苏联第聂伯大坝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图四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是罗斯福新政中举办的公共工程之一。由此可见,这两项工程都体现了政府的干预和指导的重要性。第聂伯河上的大坝属于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的工程,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属于美国了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增加就业岗位而兴建的工程。
问题六: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长城有利于国家的巩固统一,隋朝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第聂伯河上的大坝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对古今中外重大工程的修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点睛:中国的隋朝大运河、美国的田纳西水利工程和苏联第聂伯大坝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33.
民主建设的不断进步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前进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评论孔子说:“孔子作为一名他所爱好的注重实践的政治家,完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名附带而为的教师,他取得了永垂史册,只是姗姗来迟的成功。”
材料二
古代雅典民主历经发展与辉煌
,终于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走向衰落。在人类整个历史长河中
,它的存在虽然是短暂的
,然而它留给后世民主的政治遗产却是永存的。
——蒋云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三
“规定不经会议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四
在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整整100年后,他的欧洲大陆邻居法国颁布了另一份纲领性文件……
材料五
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问题一:材料一中的孔子作为一名政治家有什么主张?“完全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说孔子作为一名附带而为的教师取得了成功?
问题二:材料二中的古代雅典民主在谁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它与“后世民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它对“后世民主”有什么影响?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政体及特点
问题四:材料四中法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颁布的时间是哪一年?它维护了哪个阶级的利益?
问题五:材料五中的“时间开始了”为什么是“开国的绝唱”?
问题六: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民主建设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
【答案】问题一:
政治主张: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任意一点即可);说明了由于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其政治主张没有被统治者接受和付诸实践。因为孔子开创了古代私学之风;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问题二:
古代雅典民主在伯利克里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它与“后世民主”的本质区别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的源头
问题三:
英国政体:君主立宪;特点:议会限制王权
问题四:
《人权宣言》;1789年;它维护了资产阶级阶级的利益。
问题五:
中国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问题六:
民主建设的不断进步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前进的轨迹;民主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等。(阐述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问题一:本题考查孔子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孔子作为一名他所爱好的注重实践的政治家,完全失败了,说明由于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其政治主张没有被统治者接受和付诸实践。孔子作为一名附带而为的教师,他取得了永垂史册,只是姗姗来迟的成功。因为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开创了古代私学之风,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还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点。孔子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他的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的一些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在伯利克里统治时期达到奴隶制的顶峰。雅典的民主政治与“后世民主”的本质区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问题三:依据材料三
的“规定不经会议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可以概括出英国政体是君主立宪制,特点是议会限制王权。
问题四:本题考查《人权宣言》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整整100年后,指的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1789年制宪会议颁布了《人权宣言》。《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由此可见,《人权宣言》维护了资产阶级阶级的利益。
问题五:材料五的“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故材料五中的“时间开始了”是“开国的绝唱”。
问题六:本题考查对民主建设的认识。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民主建设不断进步。民主建设不断进步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前进的轨迹。民主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等。
点睛:从雅典的民主政治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再到法国的《人权宣言》,再到新中国的成立,民主建设不断进步,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