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章 病句辨析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章 病句辨析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21 00: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第三章 病句辨析常见病句类型1.语序不当
  所谓语序不当,是指词语或句子的先后顺序错乱,从而造成文理不通的语病。
(1)多重定语语序不当
【例】这是三本我买的精美的很有教育意义的中文小说。
常见病句类型【解析】本句定语的顺序不当。多重定语的正确顺序一般为: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词或短语+表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我买的”,表领属性词语;“三本”是数量短语;“很有教育意义的”是动词性短语;“精美的”是形容词性短语;“中文”是表性质的名词。所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这是我买的三本很有教育意义的精美的中文小说。
常见病句类型(2)多重状语语序不当
【例1】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解析】本句状语的顺序不当。如果一个句子有多个状语,它们的正确次序一般是: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表时间或处所的词语或短语+表范围程度的词或短语+表情态的词或短语。另外,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本句的“缩减”有两个状语,表时间的“每年”应在表情状的介宾短语“10%的速度”之前。所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每年10%的速度缩减着,令人痛心。
常见病句类型【例2】他把电视剧《琅琊榜》没有看完。
【解析】本句状语的顺序不当。“把”字结构作状语时,要放在否定词后面。所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他没有把电视剧《琅琊榜》看完。常见病句类型(3)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语序不当
【例1】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发展、运动、变化,语言也是这样。
【解析】并列词语语序不当。“发展”“运动”
“变化”三个词语,首先应该是“运动”,由运动引起“变化”,有变化才能“发展”。因此,正确语序应该是把“发展”放到“变化”的后面。
常见病句类型【例2】《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解析】本句并列短语语序不当。在这个句中,
“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三个动宾短语构成并列关系,但三者之间应是先“填补”进而“完善”最后“推动”的逻辑关系,因此正确的语序应是将“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与“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互换顺序。
常见病句类型(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解析】在复句中,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后面;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放在分句主语前面。所以这句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把“由于”和“你”调换位置。
常见病句类型(5)分句间次序不当
【例】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解析】本复句分句间的顺序颠倒。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 常见病句类型(6)主客体颠倒
【例】他从小在这长大,这里的山山水水,对他太熟悉了。
【解析】本句中“他”是主体,“山山水水”是客体。陈述主体时,应陈述为“主体对客体太熟悉了”。所以应该把“对”放到“这里”前面。
常见病句类型2.搭配不当  
所谓搭配不当,是指几个词在用作句中相关成分时,意义上不能互相搭配。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葬于谷内西北坡上。
【解析】主语“陵墓”和谓语“葬”搭配不当,“葬”应改为“建”。常见病句类型(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安排”会议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可以,但“安排问题”就不妥当了。
常见病句类型(3)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1】他打量着闯王带着谦逊微笑的英明面孔。
【解析】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英明”不能修饰“面孔”。
【例2】在他旁边,横眉立目地站着两个持枪卫兵。
【解析】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横眉立目”不能修饰“站”。 常见病句类型(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解析】主语宾语搭配不当,“劳动”不能是“一天”。
(5)一面两面搭配不当
【例】在这次考试中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刻苦用功。
【解析】前面“能否”着眼于两方面,后面却只从“刻苦用功”一方面说,显然就不合适了。
常见病句类型3.成分残缺或赘余  
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词语等遗漏或者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或者啰唆。
(1)成分残缺:缺主语、谓语、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例1】经过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解析】主语残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
常见病句类型【例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解析】宾语残缺,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而不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顺了。
常见病句类型【例3】政府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解析】谓语残缺。“建立与加强”的宾语是“制度”,而不可能是“工作”。这样,只有在“建立”前加上“完成”一词,句子才通顺。 常见病句类型(2)成分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例1】今天,市里不少领导来我校莅临指导。
【解析】谓语重复。“莅临”就是“来”。
【例2】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实施了。
【解析】介词多余。“诸”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常见病句类型4.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通顺。
(1)句式杂糅
【例】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蓝根、草河车配制成的。
【解析】这句话由两句话拼接成,可改为“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蓝根、草河车”,也可改为“感冒退热冲剂是大青叶、板蓝根、草河车配制成的”。
常见病句类型(2)前后脱节
【例】阅览室图书馆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解析】“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与前面脱节,可删除“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使前后主语一致。
常见病句类型5.表意不明   
所谓表意不明,指的是因为词义不准、词性误用、指代不清、语有歧义等影响了表意的明确。
(1)代词指代不明
【例】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解析】指代不明。句中“她”究竟指谁?“死者”还是“母亲”?如果指代“死者”,“她的”就应该去掉。常见病句类型(2)对象不明
【例】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解析】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常见病句类型(3)数目不确切
【例】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我校师生将近四百多人。
【解析】数目不确切。“将近”与“四百多人”矛盾。宜根据实际情况,删去“将近”或“多”。
(4)多义词(短语)造成的歧义
【例】开刀的是他父亲。
【解析】“开刀的”可能是病人,也可能是医生。
(5)词性不同带来多种理解
【例】这辆车没有锁。
【解析】句子中的“锁”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
常见病句类型6.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
(1)不符合客观事实
【例】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解析】不合事实。“八百多人”怎么有几千条胳膊呢? 常见病句类型(2)前后矛盾
【例】电影快开演了,观众们争先恐后地鱼贯入场。
【解析】前后矛盾。“鱼贯”是一个接一个地,应该是很有次序的,与前面的“争先恐后”矛盾。“争先恐后”就应该“蜂拥而上”。
常见病句类型(3)分类列举不当
【例】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解析】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4)否定失当
【例】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解析】否定失当。整句话用了三重否定,使得语意与原意相反。应将后一个“不”删去。
方法指导1.整体把握抓硬伤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所给的句子往往内容较多,句式较长,成分复杂,有相当大的迷惑性。遇到这类句子,我们常常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因此造成判断错误。方法指导【例1】我回头一瞄,柜台前伫立着一位肤色黧黑的中年农村妇女。   
分开看,这句话的前半句与后半句都没有什么毛病,但把它们放在一起,从整体考虑,问题就出来了。“伫立”是长时间地站,而“我”只是“回头一瞄”,只是一瞬间的事,怎么会知道那位妇女站立时间的长短呢?显然,把“伫立”改为“站”就不会有这个毛病了。   方法指导【例2】尊敬老师的学生,会得到人们的好评。   
这句话的前半句“尊敬老师的学生”是有歧义的,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尊敬……学生”,也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的学生”,不少同学看到这一点,就认为这个句子表意不明,是病句;但是,如果再看后半句,就会发现,有了后半句,前面的歧义消除了。因此,在解题时,不要抓住一点毛病不松手,要整体把握。
方法指导2.深入思考摸规律   
汉语表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平时复习切不可陷入题海之中不能自拔,而应该善于从练习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方法指导【例1】“伯乐相马”已为人熟知,其实马可以投伯乐,伯乐也可以识马,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可以发挥出来。   
“也”这个副词,虽然常用在并列复句中表并列关系,但是往往有强调的作用。“伯乐识马”是大家熟知的,而“马投伯乐”才是这句话要重点表达的内容。因此本句应改为“伯乐可以识马,马也可以投伯乐”。如果了解了这一规律,见到类似的句子就容易辨认了。
方法指导3.归纳总结明方法
(1)长句紧缩抓主干   
有些句子比较长,修饰成分多,语病不容易看出来。因此在辨析这类句子的时候宜用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这样有些语病往往就一目了然了。
方法指导【例】《铁道游击队》描写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的铁道游击队坚持敌后斗争,破坏敌人交通线,沉重打击了敌人,终于取得胜利。  
如果把这个句子紧缩一下,就变成“《铁道游击队》描写……”“描写”什么?显然不应该是“胜利”,由此可以发现这个句子缺少宾语。
方法指导(2)修饰语多理枝叶   
如果紧缩后,句子主干并不缺成分,就应该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词是否搭配。如果是一个谓语带几个宾语,或几个谓语带一个或几个宾语的,也应注意是否能够一一搭配。 方法指导【例】她操着一口流利的上海口音和生动的表情,把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绘声绘色。   
句中“操着……口音”没问题,但“操着……表情”就不合适了。“描述得绘声绘色”语义重复,因为“描述”就是“绘”,应改为“讲得绘声绘色”或“描述得有声有色”。另外,“流利的口音”搭配也不恰当。  
对于修饰成分复杂的句子,一定要注意枝叶的搭配问题。
方法指导(3)复句注意关联词   
在复句中,关联词语往往对表情达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复句病句的考查,常常从关联词语入手。关联词语的使用,一要看位置,二要看搭配,三要看运用恰当与否。  方法指导【例1】五金厂一方面能急车辆厂之急,主动送货上门,保证了材料的供应;另一方面,车辆厂也及时把对产品品质的意见提供给五金厂,使五金厂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   
这段话前后有两个主语,一个是“五金厂”,一个是“车辆厂”。在前后两个主语不同时,关联词“一方面”应放在主语“五金厂”前。如果前后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就该放在主语后面。上面例句后半部分如果是“另一方面,还及时主动向车辆厂征求意见,提高产品质量”,前后主语都变成“五金厂”,关联词在主语后就没什么毛病了。 方法指导【例2】如果作者的想象超出了实有人物的行动,使事迹过于夸大,反而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事迹过于夸大”自然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里用了“反而”,与前面的“如果”不搭配,“反而”应该改为“就”。 方法指导【例3】尽管现在还是冬季,早晚较凉,然而在中午和暖的阳光下,穿毛衣也不嫌热。   
这句话说冬季天气冷,穿毛衣也不热,前后并没有转折的意思,因此“尽管”“然而”两个关联词用得不妥。如果一定要用关联词的话,可以把“然而”改成“即使”。
方法指导(4)代词指代要清楚   
句中如果有代词,应该注意指代是否清楚。   
【例】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位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看守照着去办。   
一个句子中第三人称所指的对象最好能一致,句中第二个“她”如改为“这个女人”,句意就明确了。 方法指导(5)一面两面要搭配   
句中如果出现“是否”“能不能”等表示正反两面的词语时,就应该注意前后有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   
【例】文字通顺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前面“文字通顺”只从“好”的一方面表述,后面却“好坏”并提,因此,应该在“文字” 后面加上“是否”二字,这样前后才能搭配。 方法指导(6)语句通顺看逻辑   
如果经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检查,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那么就应看看是否有逻辑错误。   
【例】连诗歌、古诗词、对联都有专门刊物,唯独杂文作品没有自己的专刊,这是很不正常的。  
从语法上说这句话本没什么语病,但“诗歌”“古诗词”并列,在概念使用上就出现问题了,这就是逻辑上分类不当造成的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