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2张PPT。第十章 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知识一、概念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散文,是指诗词以
外的散体文章;狭义上的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
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上的散文,
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包括杂文、随
笔、游记等。
二、分类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三类:叙事散文、抒情散
文、议论散文。
(1)叙事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通过对人物经历、
言行、事情发展变化的描述,以及对环境、场面的
描写来传情达意。文学作品知识(2)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
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文中
的景或物是作者感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
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
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3)议论散文。(初中阶段不作要求)
文学作品知识三、特点
内容: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体会至深的生活经验,
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
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品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②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
象力;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透过
“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欣赏
优美的语言。文学作品知识四、构成散文的元素
1.人、事、物、景本身的描写——揭示散文的“神”(品德、道理、志向、情感等)。
2.他人、他物的描写——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
4.表达技巧:①叙述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④议论、说明的技巧。
5.表现手法:铺垫、对比、象征、烘托、人称、想象、联想、引用、情景交融等。
6.谋篇布局的重要方法:线索、顺序、过渡、悬念、照应、详略、呼应等。考点突破(一)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考点一:把握内容,理解文意
◆常见题型:
1.概括全文(或某几段)的内容。
2.概括故事情节。
3.概括文章(或某几段)写了哪几件事。
◆考点指津:
解题思路:①读文章,明确文章的写作对象(人、事、
物)。②概括每段写的内容,理清文章层次。③利用记叙
文的六要素归纳总结。 考点突破注意事项
叙事散文的内容概括方法:“人+事”(一句话交代主要人物和事件,根据需要增加或删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
抒情散文的内容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
文章内容概括的形式,常采用“主干式”(主语+谓语+宾语)概括法;若局部内容概括,往往是短语式概括,用几个词语连缀中心内容,精简洗练。《我的语文老师》(2016·深圳市)(文章见P181~182“真题链接”)
通读全文,请概括文中刘老师的“与众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①对待“优生”“我”的态度与其他老师不同,“冷藏”“我”;②外貌不同,随意散漫、放荡不羁;③讲课方式不同,不备课,但是讲得非常投入。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要尽量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防止遗漏要点。考点突破考点二:把握主旨,理解情感
◆常见题型:
1.概括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
2.结合全文(或某段内容),概括××的特点(性格特征)。
◆考点指津 :
解题思路:(1)抓标题。有的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
了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文眼入手。所谓“文眼”,就是文中画龙
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句子。“文眼”出现在篇首,则后必
顾之;出现在篇末,则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则必前有
伏笔,后有照应。
考点突破(3)从分析文章议论句和抒情句入手。有的文章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有
画龙点睛之妙。
(4)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文章
各部分或人物事件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 抓住中心。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的还需要了解有关时
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
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和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6)从分析在结构上起统摄、领起、承接作用的句子入手。这类语句往
往出现在段与段之间或不同表现手法的衔接处。从结构上看,它能
使文章的段落衔接紧凑;从内容上看,它往往标志着由一方面内容
向另一方面内容的转换。
考点突破(7)从分析有一定内涵、寓意乃至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入手。
这类语句的意思含而不露,话中有话,一定要根据上下
文仔细揣摩其深层内涵。
(8)还要注意表达情感变化的句子和段落。很多散文在行文
中都有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或段落。作者的情感变
化带出了主要内容,同时也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往往变
化以后的思想正是作者感悟最深的思想,也就是文章的
主旨所在。
注意事项
作答时,能利用原文词语的,要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
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做到言
简意赅又不漏答要点。
考点突破【实例解析】
《乡野高人》(2015·深圳市)
体会领“我”看画的过程中,“老汉”的心理活动,按顺序填在
空格处。
料定—( )—( )—惊愕
参考答案:兴奋(亢奋) 黯然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体悟作品内涵和情感,这是对文中人物情感变化
的理解和把握。“料定”一词出现在第⑤段,是“我”难以置信的反
应在老汉的预料之中。而接下来在第⑥段中,当“我”相信了,只是
惊愕未消时,老汉异常“兴奋”,第段当老汉叙说完画的来历后,神
情的变化也是心情的变化,“由亢奋而黯然”。注意体会题干中“‘
我’看画过程中”的语境限制,避免从插叙中寻找答案。考点突破(二)理清文章线索和顺序
考点一:把握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线索
◆常见题型: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是什么。
◆考点指津:
理解文章思路就是要通过分析文章的选材和取材、结
构层次、线索脉络、详写略写、过渡照应等探索作者定型
的思维过程。考点突破 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首先必须整体理解文章,抓住
关键句,概括各段大意,进而找到行文线索,把握文章思
路。不注意整体理解就匆忙做题,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事
实证明,片面、错误的答案往往就是这样来的。
根据文章记叙内容的不同,其线索是多种多样的:
①以物(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中的“背影”;
②以事为线索,如《社戏》中的看戏;
③以人为线索;
④以时间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中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
⑤以感情”为线索,如《春》中的赞美之情;
考点突破⑥以行踪为线索,如《散步》;
⑦明线与暗线交织发展,如《藤野先生》中,就有一明
(回忆藤野先生)一暗(爱国感情)两条线索贯穿全文。
寻找线索的方法
①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
线索的因素);
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③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考点突破【实例解析】
《恒久的滋味》(2014·枣庄市)
本文行文有两条线索,请指出。
参考答案:一是体验各种生命的滋味,一是“我”的成长
历程。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线索。文章一般只有一条线索;若
有两条,一般是主、副线并行。根据标题中与文中反复出
现的词语“滋味”,确定了本文的主线(明线);根据文
中的抒情议论句,明白品尝生命滋味的过程,就是“我”
的成长历程,由此确定了本文的副线(暗线)。
考点突破考点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写作顺序
◆常见题型:
1.某段(几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2.某几段(或几个词语)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考点指津:
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式:①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②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③以时间、空间交叉为顺序;④以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为顺序;⑤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顺序;⑥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顺序。考点突破1.叙述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模式
顺叙:按照先……后……的(时间、事情的发展等)顺序
写了……的事情(感受),把事件叙述得有头有尾,
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倒叙:把……放到前面写,造成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插叙:插叙了……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
(或事物)的……性格(特点),为下文作衬托或铺
垫,突出了文章中心。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交代。考点突破2.几个段落能否颠倒
答题模式:①不能颠倒。②因为这些段落是采用……(顺叙、倒叙、插叙)的记叙顺序。③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3.几个词语能否颠倒
答题模式:①不能颠倒。②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或这些词语与上下文的总起句或概括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语是顺承或递进关系,环环相扣。或这些词语是按照……顺序记叙的,打乱顺序会显得语言没有逻辑性。)考点突破4.从原文中抽出的句子(词语),应放回文中哪个地方
解题思路:先根据抽出词句的具体内容找到可放回去的段落;后看放在这个段落的哪个地方,全段句子前后才通顺连贯。
注意事项
注意从原文抽出的段落、语句、词语与上下文的联系,确定其与原文哪些内容相关或照应,由此选择正确的位置。《纪念》(节选)(2016·泉州市)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我知道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就能见到它。有一次,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我终于回家了,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眼睛。⑥我不相信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的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文章第④⑤段为什么要采用倒叙的记叙顺序?
参考答案:先衔接上文,集中叙写了“我”的两个梦(将两个不同类型的梦集中对比),更能突出对点点的关切和思念。再写点点之死,引出下文的“回忆”并为结尾的议论蓄势。
解析:这道题题干表述错误,第⑤段并非倒叙,倒叙的作用主要是为悬念和行文的波澜;而此处是插入对事情的追溯,因此作用应与插叙一致,从内容、主题和结构三方面来考虑。
考点突破(三)理解语句含义与作用
考点一:理解语句的含义
?
◆常见题型:
1.谈谈某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2.说说对某词(句)的理解。?
◆考点指津:
解题思路:①抓住关键词解释;②联系上下文语境;③联系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④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⑤语言表述必须直白,要点清楚。
考点突破 具体来说:①化含蓄委婉为直接明白。如果运用了修
辞手法,必须破解修辞背后的真实意思。②化丰富内涵为
浅、深二层。解释含义,其实质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
解释词句意思,所以,有时需先说出浅层意思,再说出深
层意思。有的句子还有言外之意。③化简练概括为分点罗
列。如果遇到简洁概括性的语句,根据关键词和从上下文
中提炼的信息,分条罗列答案要点。《那个春天,很暖》(节选)(2016·安徽省)
①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做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②那个冬天,很冷……
③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怯怯地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
⑥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 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⑦那个春天,很暖……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那个冬天,很冷……
(2)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参考答案:(1)这句话表面上写天气,其实是写家庭的困境让“我”无助、压抑,内心像冬天一样寒冷。(2)女儿陪奶奶玩钓蝴蝶游戏的目的不在于钓到蝴蝶,而在于和奶奶一起享受游戏的快乐。
解析:含义理解题,首先要关注句子有没有双重含义,有双重含义,就需要答出双重含义;另外要注意句子表达了什么情感。考点突破考点二:理解语句的作用
?
◆常见题型:
1.品评加点词语或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
◆考点指津 :
1.理解语句的作用
解题思路:(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考点突破(2)指明其表达作用。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要结
合语境、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营造的
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
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的独特作用来
回答,要答该词语(句子)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
主题思想的作用。
(3)对词语(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重点在于准确性
或生动性。
(4)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六类:①统领全文,引起下文;
②照应全文,首尾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
④巧设悬念,引人入胜;⑤承上启下,过渡衔接;
⑥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另外,不同的叙述方式
在文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详见上一节“理清文章
线索和顺序”相应内容)。
考点突破(5)内容上的作用主要有五类:①揭示主旨,点明中心;
②画龙点睛,深化主题;③点题;④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思想感情;⑤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遐思等。
如果是环境描写,还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
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旨等作用。
还应考虑句子所带的标点符号和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作
用。如:句末带省略号,还有引人联想、思考的作用;
而感叹句则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
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考点突破常见的关键句及其作用
①文眼句:揭示中心,总结全文,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②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③总结句:总结全文(或段落),深化主题;照应上文,
发人深思。
④点睛句(主旨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⑤过渡句:承接上文,开启下文。 考点突破注意事项
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把语句的含义和语句的作用区分开来。语句的含义,主要是理解其深层意义、言外之意、特定语境意义。理解含义和理解作用,都离不开文本(含语境、情感等),但是,假如语句本身是A,文本是B,那么,理解语句的含义其实是B→A:文本为理解语句服务。而理解语句的作用恰好与之相反,是A→B:侧重于语句对文本的作用。 《三角梅》(节选)(2016·天津市)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然飞去。
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
文章第⑨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一段文字总结全文,表现了作者被三角梅默默积蓄、奋力生长,最终绽放出灿烂之花的经历所震撼,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所蕴藏的坚韧精神的由衷赞叹,升华了文章主旨。
解析: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作为结尾段,其结构上的作用不言自明;内容上的作用需要结合语境、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回答。
《喊魂》(节选 )(2016·舟山市)……娟子说:二丫你别难过,我悄悄听到我娘跟人唠话时说,你爹把你捡来时,你娘哭了很久!捡了你,她就不能再生儿子了。我很难过。整个下午,我躲在潘河里,玩水、摸鱼……到娘找到我时,天都黑透了。晚上娘还没来得及揍我,我就发烧,说胡话。连着几天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娘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哭,最后在奶奶的劝说下,娘提了一大堆礼物背着我去村头找神婆“三相公”。娘从前不信“三相公”,一向都绕着她家走。“三相公”把我放在椅子上,手指头在指节上点点掐掐,最后说我被潘河中的淹水鬼缠了身,丢了魂。娘信以为真,就和“三相公”一起去潘河,迷迷糊糊中我听到娘的声音从潘河传来: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迷糊中我也听到“三相公”的声音:回来了呀!听见娘又叫:二丫!你在潘河吓了回呀——唤声越来越近,娘走近我的床头,轻轻地把怀中的什么东西放在我的心口,掖紧被窝,轻拍着:我的二丫在这,我的二丫回来了喽!我在迷迷糊糊中,眼泪却淌湿一大片枕头。早听别人说:细伢子在野外失了魂,只有亲娘唤才能把魂魄招回来,别人喊,会把魂魄吓跑,而细伢子也就没命活了。而我,是爹从潘河上捡来的野伢子!潘河边又传来娘的声音,二丫!你在潘河里吓了回呀——那一夜,娘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那天,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嘻嘻……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喊:大丫,大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爹那天在潘河下游叉鱼,就在这时,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两个女婴,一个叫大丫,一个叫二丫,嘻嘻……娘在院里听到,边作势找扫帚,边比比划划地打着手语——娘自那晚为我喊魂后,声带就拉坏了!因为娘听“三相公”说,就算不是亲娘,只要娘心在,魂魄都是能喊回来的。
文章为何以“喊魂”为题?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因为“喊魂”是小说的关键情节,不可或缺;“喊魂”是一种民间习俗,使小说具有神秘色彩, 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同时,借母亲喊魂表现对待非亲生子女,“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母子情深;另外,作者借文中娘为捡来的野伢子“喊魂”,歌颂中华文化伟大的包容心及人世间博大的爱。
解析:回答“为什么以……为标题”这类题,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行文结构和中心主旨这三个方面作答。
考点突破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①标题的含义: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
修辞手法等来分析。
②标题的作用:具有象征意义;语意双关;表明作者感情
的出发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线索;揭示
文眼;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考点突破【实例解析】
《乡野高人》(2015·深圳市)
分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
参考答案:在内容上,表现出“我”对画是老汉所画的并不完全相信的心理;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关键词“内容和结构”提示了答题方向。作为过渡句,其结构上的作用不言自明;在内容上的作用需要结合语境、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回答。考点突破(四)品味语言
考点:赏析语言
◆常见题型:
品析加点词语(画线句子)的妙处。
◆考点指津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要联系
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
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考点突破1.赏析语言的角度主要有:
①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②修辞之美——找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
对偶句、反问句等;
③句式之美——找骈句、长短句、对偶句、
排比句等;
④哲理之美——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它给人
的启迪。考点突破2.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点出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
③抒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⑤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情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
⑥段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在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考点突破3.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色彩鲜明。
③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节奏鲜明。
④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⑤对偶:引用诗词,增强文章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结构整齐,铿锵有力。
⑥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⑦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加深理解。
⑧反问:语气强烈,加强语言气势;表达观点鲜明,强化感情。考点突破4.句式的选用
句式选用包括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以及一些特
殊句式等。长短句结合的作用:长短交错,快慢结合,
音韵铿锵,朗朗上口。适当运用一些特殊的句式,能增
添语言亮色,表达特殊效果。设问句式、反问句式、排
比句式,均能增强语言气势。还有双重否定句式可加重
句子语意,倒装句式能起到强调作用。
5.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是指通俗易懂的口语和典雅的书面语,幽
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烙印在时光里的生命片刻》(节选)(2016·绍兴市)⑦我躺在妈妈的怀里,盖着外套,刚脱下来的,有点湿。“妈——我鞋都湿了!”我懊恼地抱怨。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这一动作让冷空气瞬间侵入我背后,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她刚松开的手又搂紧了我。“快脱了!脚不能沾凉水的。都多大了,鞋湿了还不知道自己脱吗?”……细读文中画线句,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这一动作让冷空气瞬间侵入我背后,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
参考答案:“本能地”意思是不知觉的、无意识的,写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呵护自然而然, 已成习惯,表现了母爱之深。
解析:品味语言的答题格式为:抓角度(词语、修辞、手法……)+作用+概括内容+分析情感或主旨。考点突破【实例解析】
《乡野高人》(2015·深圳市)
联系上下文赏析第段。
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
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绿的浓厚,表现了“我”内心的
恬淡与舒适。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赏析语言要多角度进行。
有运用修辞或写作手法的一定要指出。本句可以从修辞
手法的角度来进行赏析,展现人物内心的感受。考点突破(五)赏析技巧
考点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常见题型:
1.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赏 析。
2.景物描写的赏析。
3.抒情议论句的作用(往往不单独出题,常结合修辞
手法,或所在段的作用、文章的主题思想来进行考
查)。
考点突破◆考点指津:
1.表达方式的种类
五大类: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2.常见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
清晰的了解。它包括顺叙(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
清楚、印象深刻)、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
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
伏)、补叙(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
(2)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
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另外,散文中的议论,往
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
者的思想情感。
考点突破◆考点指津:
(3)说明:对相关事物作必要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它包括列数字
(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
形象)、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
密)、分类别(使说明条理清楚)等。
(4)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绘声绘色,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直接)描写:语言、动作、
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
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
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揭示 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
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其中,肖像描写以形传 神;动作描写表
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 性格特点;心
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考点突破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突出。
答题模式
本段(句)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侧面描写则用“衬托
了”)……的形象,表现了……的性格,体现了……的精神品质等。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
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
心情、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考点突破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正面描写的作用:给人以直接的、真实的、具体的感受。
侧面描写的作用: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是对直接描写的有益补
充,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使形象鲜明突出。
(5)抒情:可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它包括直接
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烘托作品的主
题,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但有时为了
表达主题需要,往往会综合运用几种表达方式,有时会考查其他次要
的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考查。
答题模式:本段(句)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起到使读者……的作用。《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节选)(2016·重庆市)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动作描写。通过“护”“挤”“推”三个连贯的动词,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突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解析:人物描写往往起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作用,此处应联系语境作答。
考点突破考点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题型:
文章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说其作用。
?
◆考点指津:
1.常见的表现手法
①从描写角度来分: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概括和具体结合等。要注意区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 考点突破②从抒情角度来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等。
③从文章写法角度来分:对比、衬托(烘托)、铺垫、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伏笔与前后照应、象征、联想、渲染等。
2.基本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的作用
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热切期待。
照应:后文对前文的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
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
更突出。考点突破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
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
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主体事物或所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
相反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铺垫:从目的和作用来看,铺垫是衬托。可以显示情节发
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可以
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考点突破扬抑: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
欢和赞美或批评和讽刺的感情。
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作多方面
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以突出气氛、
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象征: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
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
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
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已
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
象,叫创造想象。考点突破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
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
①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
②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或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
③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
④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以小见大:小中见大,突出表现人、事的本质。考点突破3.人称的运用
①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更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②第二人称在表达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拉近“我”与“你”的距离,也拉近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
③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那个春天,很暖》(2016·安徽省)(文章见P193“实例解析”)
“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参考答案:①“女儿”小时候不能理解和尊重生病的老人,而是仅仅看到了虚荣的一面,经过妈妈的教育,长大后终于懂得了尊重老人,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像从讨厌到尊重这样的成长过程。②我们要珍惜像“母亲”这样一直宽容教导我们的人,多听听他们的意见,接受别人指出的不足,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③“女儿”的成长经历让我明白,人总是不断长大,不断成熟的,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天,我们应该尊重老人。④母亲爱的教育是我们成长路上最重要的财富。⑤有时候,爱和包容是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良药。
解析: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成长经历”这几个关键词,不能脱离文章空谈。可先结合文章内容,再结合自身实际答题,这样答案才更完整。作答时态度要鲜明,语意要明确。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2014·南充市)
⑦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喜欢;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⑧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
⑨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⑩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写孩子们的时候,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拉近距离,亲切而自然,便于直接抒情。
解析:此题考查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
考点突破(六)开放拓展题
锁定考点:阐发自己的观点
◆常见题型:
1.谈谈你对文中某个问题(或人物)的看法。
2.根据内容,仿写(续写、补写)某处。
3.结合实际,谈谈文章对你的启示。
?
◆考点指津:
1.谈感受可分为:①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考点突破2.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题目是否要求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3.续写(补写)
启发答题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中,必须仔细研读具
体语境。
4.仿写
①要读懂题目要求,明确出题人让我们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作答;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
考点突破5.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要结合该文章的写作手法作答。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或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
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西塘的水上清洁工》(节选)(2016·金华市)
④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我又坐到另一边的石墩上,目送他和小船渐渐远去。水面漂过梧桐叶,他漫不经心伸出捞网,连屁股都不挪一下。河边泊着一座“水上餐厅”,船楼的霓虹灯在水中投射出大片光影,奇异,诡艳。他把小船摇到滟滟的灯影里,那一刻真是如梦似幻。⑤我痴痴地望着他和小船消失在夜色里,不愿离去。过了许久,他和小船从暗影中再度出现,往这边漂过来。这边桥下有个小小埠头,到了这儿,他终于站起来了,小船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着向埠头靠近。他一个跨步上了岸,动作飘逸,恍若仙人。我担心小船因为他的蹬力离岸,小船却继续往前,轻轻触到石阶,好像能按主人心意行事。他拴好小船,上岸去了,我兀自望着小船出神,那把长橹在水中半浮半浸。 ⑥“你又在想什么……”六妹似问非问。我没有回答。第⑥段写道:“‘你又在想什么’六妹似问非问。我没有回答。”请你结合语境,用第一人称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40字以内。
参考答案:要是我能成为这条小船的主人,飘然来去,逍遥自在,那该多好啊!(符合语境即可)
解析:补写心理活动需注意四点:符合身份、表现性格、结合语境、扣住主题。方法可以是内心独白,或者利用幻觉和情绪反应,另外,巧用修辞也能起到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我的语文老师》(2016·深圳市)(文章见P181~182“真题链接”)
请从我们所学习的初中语文六册课本里,选取一篇现代文,结合语境,续写第⑥段空白处的句子。
当他讲《社戏》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成年的迅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回忆少年时快乐的时光。当他讲《》的时候,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故乡他就是鲁迅在月光下与闰土一起体验勇敢扎猹的生活
解析:仿写时一般要求句式一致、修辞相同、字数相等、语意连贯(但本题句式相仿即可),同时要注意所写句子必须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考点突破【实例解析】
《乡野高人》(2015·深圳市)
老汉的朴素愿望是什么?你有什么愿望,为了实现愿
望你打算怎么做?
参考答案:老汉的愿望——老汉只想过恬静平淡的生活。
我的愿望示例——我只希望每天都生活得开心快乐,没有
烦恼,没有忧伤。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会将心态放平和,
不跟人计较,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坦然面对,相信风雨之
后便是彩虹。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结合实际谈自己的
看法。谈观点、启示类的开放题,一定要结合原文的含义
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作答时态度要鲜明,语意要明确。
考点突破【实例解析】
《中庸的雪》(2014·宜宾市)
张岱笔下,西湖的雪肃杀冷寂;鲁迅文中,朔方的雪蓬勃似火。
你心中的雪又是怎样的呢?请仿照第⑦段画横线部分的句式进行描述。
例句:这种雪是平易近人的,最适合刘禹锡的诗句:“绿蚁新醅
酒,红泥小火炉”。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种雪是悄无声息的,最适合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子。仿写时不仅要注意与例句句式一致、修辞
手法相同、字数相等、语意连贯,还要注意所写句子必须符合整段文
字的内容,感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