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同步练习2份打包)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同步练习2份打包)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27 18:41:40

文档简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A.韩、赵、魏 B.郑、宋、楚 C.韩、赵、燕 D.秦、齐、楚
2.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4.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6.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文物是商鞅变法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 )

鼓励生产 B.加强刑罚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
7.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8.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大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9.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并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填空题:
1.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_________
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争: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如________之战、________之战、________之战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政治方面:建立县制,由________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________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方面:废除________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________。
军事方面:奖励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影响:商鞅变法使________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________,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________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________,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________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三、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战国时期,某国有两个村子的百姓为争夺水源,私斗打死了几十人。按照法律,相关人员700多人要被处死,孝公于心不忍,找商君求情。于是有了下面对话:“不能变?”“法立如山。”“不能缓?”“法贵时效。”“不能减刑?”“减刑溃法。”“不能特赦?”“法外无恩。”
请回答:
(1)文中的“商君”是谁?“孝公”是哪国的国君?
(2)“商君”变法使国家强大了,为什么会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3)孝公死后,“商君”最终被车裂,但他制定的新法却继续推行。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君”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1.A 2.D 3.A 4.B 5.D 6.C 7.B 8.B 9.D 10.A
二、1.韩、赵、魏 桂陵 马陵 长平
2.秦孝公 国君 世袭 井田 度量衡 军功 秦国
3.李冰 都江堰 成都平原
三、(1)商鞅;秦国。
(2)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特权。
(3)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措施得当,执行坚决;商君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等。(共36张PPT)
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西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学历史
知典故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魏国遭重创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
特征有何不同?
时期
目的
规模
影响
春秋
战国
称霸
用少量军队在短
时间内决定胜负
出现一些疆域
较大的国家
兼并
统一
几十万大军,时
间长,死伤多
国家逐渐
趋向统一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马陵之战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1]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4]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秦国商鞅变法
1.时间:前356年
2.人物:商鞅
3.支持者:秦孝公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
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
爵位并赏赐土地
内容:
作用: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土地私有制
经济发展
国富
军队战斗力增强
兵强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立木取信”的故事说明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两金子。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木头)。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金子。”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两金子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讨论: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评价标准: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统治者的支持
3.商鞅本人有改革的勇气和毅力
启示:
1.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坚持改革、创新。
2.改革道路可能是曲折的,需要改革者不畏艰难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社会性质的剧变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你能说出李太守是谁吗
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有什么贡献?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民言
说他的功绩连治水的大禹都比不了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而修建的二王庙
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形容射术高明,百不失一。比喻料事和打算极有把握。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反复无常。
故事出自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三令”与“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点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如今,“三令五申”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诫的含义。后来,“三……五……”成为了一种语言结构,比如人们常说“三年五载”、“三番五次”等等。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3]
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最后果真可以苦尽甘来。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现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1.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2.战国时期,使秦国能够最终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管仲改革
D.秦孝公改制
A
D
3.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4.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C
D
5.
农业是立国之本,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制农具极大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农业生产的大变革和中国的社会转型,我国牛耕、铁制农具的使用开始于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夏商时期
6.《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