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同步精品演练(测讲练)专题0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原卷+解析+课件)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同步精品演练(测讲练)专题0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原卷+解析+课件)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29 20:58:16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下列观点或事实符合题意的是
A.
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
B.
纣母生纣兄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故立纣
C.
文王之舍伯邑考(武王同母长兄)而立武王也
D.
周公制礼,立嫡之制始也
【答案】D
点睛: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的“长子”为大宗。
2.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父子、兄弟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这种制度根深蒂固,不利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更新,故C选项正确;儒家三纲五常思想形成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而宗法等级制度在周代已经存在,故A选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已经被秦朝后的官僚政治所取代,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差序格局”是社会等级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差序格局”的含义,需要结合材料具体信息,例如: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宗法等级制度不利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更新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答案】D
【解析】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强调的等级秩序在礼仪上的体现。材料中明确可以看出诸侯僭越用了天子的礼仪,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因此A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化,材料只是冲击了天子的权威。
4.《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几种称呼间不能相互僭越。这种规定主要反映了
A.
王位世袭制下君王地位尊贵
B.
以礼乐制度来彰显等级尊卑
C.
宗法制分封制得到持久延续
D.
封建君主专制凸显高低贵贱
【答案】B
5.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这是因为此做法
A.
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
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C.
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D.
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C
【解析】
宗法制严格规定统治集团内部的血缘等级秩序,材料中孔子认为不符合“礼”指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故选C;材料中只是违背了正常的神主排位,没有从根本上破坏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B和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集团的权力的继承问题,排除D。故选C。
6.“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井田制是宗法关系的依据
B.
制礼作乐导致了宗法制度的形成
C.
宗法制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
D.
宗法制度仅适用于天子和诸侯
【答案】C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C符合题意。宗法关系的依据是血缘关系,排除A;礼乐制度是宗法制度的工具,排除B;宗法制度适用于各级贵族,排除D。
7.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C.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答案】D
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D.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答案】C
【解析】商鞅至秦皇汉武时期,周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与之相适应的贵族统治逐渐被新兴的封建地主统治所取代,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时代特征故A项论述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争霸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朝初期继续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体现了分裂割据统一王朝转变的时代特征,故B项论述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周朝时期,采用礼乐制度,神权政治基本被废除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神权政治向世俗文明的转变,但与材料所给商鞅至秦皇汉武时期不符,故C项论述错误。商鞅至秦皇汉武之间,铁制工具不断推广,逐渐代替青铜工具,故D项论述正确。
点睛:本题为选非题,考查从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材料中“封建”指的不是划分社会性质时所说的“封建社会”,而是“分封建国”的意思。从“封建”到“帝制”的过程,便是指战国末期到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期,即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这一时期,从国家格局角度看,是从割据诸侯转向统一;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是从青铜文明转向铁器文明;从政治体制角度看,是从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9.“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16年清明节期间,秦皇岛市文明办为弘扬传统文化,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
禅让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10.有人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特征是:国王的税收一部分来自国王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进贡;国王无权直接对渚侯领地进行征税。据此,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阐释正确的是
A.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答案】A
【解析】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治结构和文化心理认同,A符合题意。根据“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可以得出当时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对应的是分封制度。而因此“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排除BD。分封制的基础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本质是大土地私有制,因此排除C。
点睛:由材料分析可知,“领地国家”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要向国王缴纳赋税。综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西周封国的主要分类。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
(3)根据你的理解,上述两种制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
(1)同姓亲族建立的封国,如晋、鲁、卫等;功臣、姻亲建立的封国,如齐国;商代降族建立的封国,如宋国。
(2)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特点;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为西周分封制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析】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分封制的作用: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二、宗法制的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3)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四、巧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材料题(破题归纳)
项目
宗法制
分封制
关键词
“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
“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
实质
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技巧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
易错警示:西周的“封建”与古代的“封建主义”制度
西周的“封建”是指周王对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进行分封,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古代“封建主义”制度是一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址;夏商周的王被称为“天子”;据殷墟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的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
史证 史料反映出“王”借天上的“神权”来强化人间“王权”的意图,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2、史料研习与应用
2-1:史料主题: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①“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②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③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2:读史三步曲
粗读
材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了周秦创制的影响。材料二顾炎武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评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
细读
材料一中①画线部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②画线部分“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是指秦实行郡县制。两者的差别在于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材料二中③画线部分顾炎武认为“其专在下”在于地方权力过大,“其专在上”在于君主专制
史证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郡县制度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2-3:史料应用
(1)材料一中西周和秦朝的主要制度是什么?有什么主要差别?
(2)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解题技巧指导】
审题干、析选项,选择题常用解法
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选择题得分的高低,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选择题题量大、题型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特别是组合型选择题保证了较广的知识覆盖面。二是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全面到位,既可以考查知识与能力,也可以考查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
技巧体验:
INCLUDEPICTURE
"F:\\历史解析试题资源库【衍生品】\\同步备课精品(高端)\\新建文件夹\\1-6.TIF"
\
MERGEFORMATINET
【解析】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政权借助族权
B.
封建等级森严
C.
中央集权确立
D.
社会分工明确
2.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的陈家祠,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广东72县陈姓人合资兴建祠堂,主要是因为
A.
当时广州知府的命令
B.
受宗法制的影响
C.
西方思想的冲击
D.
清朝重视培养实用人才
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正室)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
(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
(侧室)
D.二哥(22岁)
A.
A
B.
B
C.
C
D.
D
4.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逐步逼随而成,同时亦是周民族对于政治组织富于一种伟大气魄之表见。”钱穆是在
A.
批评周人的保守落后
B.
肯定周人实行的分封制
C.
指出周人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赞扬周人开创了分封制
5.“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周朝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是
A.
强化血缘联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实行封邦建国
D.
推行礼乐教化
6.陈立在(白虎通疏证 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诸侯者,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則为小宗。”该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
B.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
C.
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
D.
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7.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等被分封到全国各地。据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
A.
旨在建立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
B.
反映了扩大疆域的战略需要
C.
实际是宗族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D.
以先代贵族为主要分封对象
8.“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宗法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9.战国有云:“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周初分封而建的宋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墨子。观察下图,宋国位于
A.

B.

C.

D.

10.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事件直接
A.
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
B.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
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
D.
动摇了王位世袭制
11.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打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禅让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宗法制
12.《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井田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所说,这种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一、二回答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后世统治者可以效仿西周分封治国吗?请说明道理。(共11张PPT)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精讲】
一、分封制的作用: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
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二、宗法制的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3)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
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
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
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
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
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易错警示:西周的“封建”与古代的“封建主义”制度
西周的“封建”是指周王对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进行分封,即“封邦建国”、
“封建亲戚”。古代“封建主义”制度是一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
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精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精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精讲】
【素质拓展】
1、史料研习(1)
史料主题: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址;夏商周的王被称为“天子”;据殷墟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的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
史证 史料反映出“王”借天上的“神权”来强化人间“王权”的意图,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精讲】
2、史料研习(2)
史料主题: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①“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②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③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精讲】
[史料应用]
(1)材料一中西周和秦朝的主要制度是什么?有什么主要差别?
(2)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
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精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精讲】
2、解题技巧指导
审题干、析选项,选择题常用解法
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选择题得分的高低,对
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选择题题量大、题型多,可以从不
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特别是组合型选择题保证了较广的知识覆盖面。二
是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全面到位,既可以考查知识与能力,也可以考查过程与方法,还可以
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精讲】
技巧体验:
谢谢观赏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重难点精讲】
【重难点“精讲”】
一、分封制的作用: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二、宗法制的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3)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四、巧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材料题(破题归纳)
项目
宗法制
分封制
关键词
“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
“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
实质
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技巧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
易错警示:西周的“封建”与古代的“封建主义”制度
西周的“封建”是指周王对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进行分封,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古代“封建主义”制度是一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
史料主题: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址;夏商周的王被称为“天子”;据殷墟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的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
史证 
2、史料研习与应用
2-1:史料主题: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①“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②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③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2:读史三步曲
粗读
材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了周秦创制的影响。材料二顾炎武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评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
细读
材料一中①画线部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②画线部分“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是指秦实行郡县制。两者的差别在于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材料二中③画线部分顾炎武认为“其专在下”在于地方权力过大,“其专在上”在于君主专制
史证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郡县制度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2-3:史料应用
(1)材料一中西周和秦朝的主要制度是什么?有什么主要差别?
(2)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解题技巧指导】
审题干、析选项,选择题常用解法
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选择题得分的高低,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选择题题量大、题型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特别是组合型选择题保证了较广的知识覆盖面。二是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全面到位,既可以考查知识与能力,也可以考查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
技巧体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政权借助族权
B.
封建等级森严
C.
中央集权确立
D.
社会分工明确
【答案】A
2.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的陈家祠,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广东72县陈姓人合资兴建祠堂,主要是因为
A.
当时广州知府的命令
B.
受宗法制的影响
C.
西方思想的冲击
D.
清朝重视培养实用人才
【答案】B
【解析】宗法制是在同姓同宗的人群中实行的,虽有大宗小宗之分,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恒的,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了“同姓一家亲”的传统;宗法制具有凝聚族群人心、促进族群团结的作用,故答案选B。“广东72县陈姓人合资兴建祠堂”正是在“同姓一家亲”思想指导下,陈姓人的自觉行为。由题干中“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排除AD;陈氏祠堂为传统的中式建筑,排除C。
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正室)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
(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
(侧室)
D.二哥(22岁)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4.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逐步逼随而成,同时亦是周民族对于政治组织富于一种伟大气魄之表见。”钱穆是在
A.
批评周人的保守落后
B.
肯定周人实行的分封制
C.
指出周人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赞扬周人开创了分封制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理解“封建”即分封制,这样可以排除AC;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周朝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实行分封制,显示了周人在政治上的气魄,这是对周人实行分封制的肯定,B正确;材料中获取不出周人开创分封制的信息,D错误。故答案B。
5.“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周朝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是
A.
强化血缘联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实行封邦建国
D.
推行礼乐教化
【答案】C
【解析】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初巩固统治的措施之一,分封对象为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C项说法正确;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和题意无关,排除;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而不是分封制,A排除。本题答案为C。
6.陈立在(白虎通疏证 封公侯》中说:“天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诸侯者,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則为小宗。”该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
B.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
C.
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
D.
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答案】A
点睛:材料“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是解题的关键。
7.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等被分封到全国各地。据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
A.
旨在建立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
B.
反映了扩大疆域的战略需要
C.
实际是宗族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D.
以先代贵族为主要分封对象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了分封制的主体对象是同姓的宗族姻亲,主要是宗族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项是分封制的影响。
点睛: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8.“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宗法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A项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B。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统治者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概念。
9.战国有云:“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周初分封而建的宋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墨子。观察下图,宋国位于
A.

B.

C.

D.

【答案】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西周分封主要诸侯国的基本位置即可。
10.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事件直接
A.
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
B.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
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
D.
动摇了王位世袭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五国相互承认对方君主王位,违背了分封制下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的规则,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故答案为A项。中央集权制在秦朝统一后确立,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诸侯称王打破了分封制的等级秩序,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1.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打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禅让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一种制度,排除A;禅让制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排除B;王位世袭制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排除C。依据所学及材料“养异姓子为嗣”可知,题干所表述的现象应与古代的宗法制有关。材料“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体现的是维系血缘传承的举措,故答案选D。
12.《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井田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所说,这种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一、二回答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后世统治者可以效仿西周分封治国吗?请说明道理。
【答案】(1)分封制。
(2)为了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不可以。因为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强的独立性,如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从长远来看,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
(2)根据材料二提到,选建明德,以藩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种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为了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据材料一提到,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据材料二“选建明德,以藩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了什么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后世统治者不可以效仿西周分封治国并说明理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下列观点或事实符合题意的是
A.
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
B.
纣母生纣兄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故立纣
C.
文王之舍伯邑考(武王同母长兄)而立武王也
D.
周公制礼,立嫡之制始也
2.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3.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4.《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几种称呼间不能相互僭越。这种规定主要反映了
A.
王位世袭制下君王地位尊贵
B.
以礼乐制度来彰显等级尊卑
C.
宗法制分封制得到持久延续
D.
封建君主专制凸显高低贵贱
5.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这是因为此做法
A.
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
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C.
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D.
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6.“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井田制是宗法关系的依据
B.
制礼作乐导致了宗法制度的形成
C.
宗法制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
D.
宗法制度仅适用于天子和诸侯
7.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C.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D.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9.“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16年清明节期间,秦皇岛市文明办为弘扬传统文化,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
禅让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10.有人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特征是:国王的税收一部分来自国王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进贡;国王无权直接对渚侯领地进行征税。据此,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阐释正确的是
A.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西周封国的主要分类。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
(3)根据你的理解,上述两种制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