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之光
(第一课时)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方法与过程目标:
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
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课时一: 彩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
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
2.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
3.彩陶艺术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价值审美趣味。
4.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
5.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6.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
媒体运用:
彩陶纹盆; 船形网纹瓶 第1 页
思考练习 :
1.说一说人面纹盆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2.据学者考证人面鱼纹盆是一个小孩葬具的盖。据此你能推断人面鱼纹的用意吗?
3.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彩陶纹样有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1.辨识具象纹样表现的内容。
2.分析抽象纹样表现的内容(鱼纹、鸟纹)。
3.归纳:从具象纹样到抽象纹样都有哪些改变?鱼纹、鸟纹的变化都有哪些共同规律?
4.感受:谈谈具象与抽象的彩陶装饰纹样给你的不同视觉感受。
尝试:以彩陶蛙纹为参照,用抽象的方式设计两个与之不同的蛙纹图形。
总结:
通过学习活动我们对彩陶艺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彩陶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用品的造型装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古代工艺美术继续深入的了解,我们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21教育网
课后作业:
建议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题材收集、归类整理彩陶纹样。
媒体运用: 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彩陶装饰;
鱼纹具象、抽象变化;鸟纹具象、抽象变化。
板 书 设 计
第一课:《文明之光》
1、彩陶的联想
2、 思考练习:
3、 分析:彩陶中具象纹样与抽象纹样的联系。
总结:作业安排。
第1课 文明之光
(第二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辨识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方法与 过程目标:
2.能够联系时代与社会生活,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赏析青铜器。
情感与态度目标:
3.能够比较、归纳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21cnjy.com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课时二: 青铜器
教学过程:
导入: 依据或引用历史资料介绍青铜器。 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制作的合金,色相为青,故称青铜。早在夏初,华夏先民就开始制作青铜器,进入中国历史上长达16个世纪的青铜时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媒体运用: 视频短片
二、赏析:后母戊方鼎。
用途猜想 赏析: 四羊方尊
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收集资料方法讨论
简要介绍:
后母戊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铸。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方鼎器型高大厚重,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表明商代冶金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用途:煮或盛放鱼肉用,也作为祭祀用的礼器。"鼎"的结构部位:口、腹、耳、足。造型感受:方正、厚重、庄严。装饰规律:龙纹组成的兽面纹(饕餮纹)、鼎耳双虎纹饰均为对称图形。 21·cn·jy·com
四羊方尊(商代)器身腹部的四羊圆雕与綫刻纹饰和谐地结为一体形成丰富精细的视觉效果。器物的造型十分生动。边缘棱脊的粗线条增强了器物造型的气势。利簋(音轨)利簋内底部4行32字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云雷纹为地。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双兽头耳;夔纹组成的兽面文;方座饰兽面纹。 www.21-cn-jy.com
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1、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2.尝试描述兽面纹、夔纹、龙纹、凤纹的造型特点。
3.云雷纹、蟠蝙纹作为底纹使器物形成怎样的效果?
莲鹤方壶:识别蟠躏纹: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曲。连续排列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赏析引导:壶身腹部至颈部逐渐收紧,在口部花瓣处展开,烘托立鹤;怪兽、飞龙攀缘 向上,形成轻盈升腾的势态。 后母戊方鼎与莲鹤方壶比较两件器物,归纳其不同特点和感受。提示:分别从时代、器形、纹饰和对比感受几个方面人手。
收集资料方法讨论:如果你要了解青铜器风格的发展变化,需要查阅、收集青铜器的资料,你会怎么做?
提示:按时代、类型、器物名称、尺寸、出土地点、收藏者(单位)等等。
作业与课堂评价:作业及活动建议:尝试用几何形绘制或对折剪贴兽面纹图形。小组或个人为校园网站编辑介绍青铜器的网页。 21教育网
总结·思考:你对青铜器有什么新的了解?青铜器的出现为社会进步带来了哪些变化? 为瓷器欣赏作课前准备,通过博物馆网站收集你喜爱的瓷器资料(图片、介绍文字),分小组按不同时代各选一件,或者发到老师的邮箱。 2·1·c·n·j·y
板书设计:第一课:《文明之光》2
1、青铜器时代:2、赏析《后母戊方鼎》
3、赏析《四羊方尊(商代)》 资料收集方法讨论:总结思考:造型·表现
第1课 文明之光
(第三课时)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瓷器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够大致说出瓷器的种类以及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2、学习欣赏瓷器艺术的基本方法,能够从器形、袖色以及装饰等方面进行赏析和描述。
情感与态度目标:
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青铜器,瓷器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21*cnjy*com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课时三: 瓷器
导入 :欣赏活动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选出要点以议论、交流为主要方式,以学生讲解为主。
同学们收集了许多关于瓷器的资料,下面请两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两个有关瓷器的基本知识: 1.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瓷器和陶器有什么不同? 21教育网
2.瓷器有哪些种类?它们分别产生于什么时代? 举例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和补充。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国瓷器,感受瓷器的美,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媒体运用: 图片欣赏 欣赏、分析与总结归纳
青花瓷: 欣赏、分析与总结归纳 斗彩 有条件的去博物馆欣赏实物。
·青轴弦纹瓷尊商代瓷器出现的时代;瓷器与陶器的区别;原始瓷给你的印象和感受。·青瓷: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袖烧制而成。引导学生从器形、装饰、袖色等方面进行描述。·长沙窑执壶唐代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釉下彩瓷的发源; 贴近百姓生活的功用和装饰; 商业出口,吸收外域文化。
宋代的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
l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元代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果,纹带盖梅瓶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明代,青花五彩云龙纹盖罐明代。 21cnjy.com
·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钻的钻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袖,经高温一次烧成。钻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斗彩、五彩在青花的基础上发展丰富。斗彩指袖下青花和轴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工艺。五彩是瓷器袖上彩的一种。五彩瓷在明清两代逐渐发展、兴盛,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总结: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权淀着丰厚的文化信息,我们在赞叹它们精美的造型和巧夺天工的技艺的同时,还能够直接感触到一个伟大民族的情感和智慧。
各地的博物馆都有大量的古代瓷器,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精美的造型和温润质地的光彩,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情趣。 21·世纪*教育网
通过对工艺美术知识的广泛涉猎,我们还能够了解更多的文化现象,以此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 www.21-cn-jy.com
作业与课堂评价
各地的博物馆都有大量的古代瓷器,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精美的造型和温润质地的光彩,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情趣。 21·cn·jy·com
通过对工艺美术知识的广泛涉猎,我们还能够了解更多的文化现象,以此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 2·1·c·n·j·y
板书设计:第一课:《文明之光3》 1、瓷器时代: 2、赏析《青轴弦纹瓷尊》 3、赏析《青瓷莲花尊斗》 www-2-1-cnjy-com
讨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权淀着丰厚的文化信息,我们在赞叹它们精美的造型和巧夺天工的技艺的同时,还能够直接感触到一个伟大民族的情感和智慧。 2-1-c-n-j-y
总结思考:(我国文物的保护现状)
第2课《以形写神》
课 题
第2课《以形写神》
授课时间
课 型
欣赏·评述
课 时
第1-2课时
授课班级
内 容 设 计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与
能力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感受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学习运用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简单的人物。
方 法 与
过程目标
欣赏——临摹——创作——展评
情 感 与
态度目标
运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感情。
本课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能够运用笔墨技法大胆表现人物形象。
难点:能够在学习活动中真实表达和表现自己的认识、观点和情感。
教 具
准 备
演示和作业用的国画工具以及欣赏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 学 过 程
关于课题“以形写神”的谈话:
1、 词义理解的讨论。(出处参照“资料库”) 2、以《藏族舞蹈》和《戏剧人物》为例展开讨论,理解形和神的概念。
小结:“以形写神”是传统人物画重要的审美标准,即通过足以显现人物内在本质的外形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个性与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其品格,反映其社会属性,并给予或尝试新的审美判断。
→《藏族舞蹈》和《戏剧人物》
→字幕
媒 体 运 用
媒体课件。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 学 程 序
教 学 活 动 设 置
媒 体 运 用
二、欣赏分析:
三、临摹体会:
四、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五、赏析作品、讲解创作表现方法:
六、尝试创作:
七、作业评价
《韩熙载夜宴图》欣赏要点:
1、画面感受:简约造型和空白的处理所营造的气氛。
2、诗人的神态:沉浸在无际的冥想之中。
3、了解写意画的特点,感受线条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以及流畅的运笔,转折顿挫;墨色随着线的流动产生浓淡干湿的变化呈现出的丰富效果。
→《韩熙载夜宴图》以及局部
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学生选择教材提供的人物画作品进行临摹,体会运用笔墨的感受和人物神态的表现。
→古典音乐背景
展示自己的作品,交谈临摹过程中的体会和对自己的评价。
教师总结,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下课。
赏析提示:(作为学生讨论的参考导向)
小孩和小乌龟描绘画题明示的事件,认真的神态表现儿童的天真幼稚;植物的点缀表现季节和院落环境;大片空白营造了凉爽活跃的氛围,留给我们想像的空间。
伯乐的眼神与“相马”的主题;
衣着打扮与人物身份;
构图:人物、马和款识的位置关系,改变它们效果会怎样?
笔墨运用特点:线条与大块水墨形成对比;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用线自由,不拘形似。
小结。(参照教材24页的提示)
→《学步》
→《相马图》
1、学生议论:画什么?怎样画?
2、创作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教学活动任务
评价内容:
主题表现;2、人物神态;3、画面效果。
总结。
《韩熙载夜宴图》
媒体课件,毛笔、毛边纸等国画用具。
媒体课件。
媒体课件。
投影仪展示。
作
业
与
课
堂
评
价
从选题、人物造型表现、水墨技法和构图等方面做出评价。
对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度做出评价。
板
书
设
计
第2课 以形写神
神形兼备
生动的笔墨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教
学
回
顾
与
反
思
1、该课教学以展示我国古典人物绘画为主,以初步学习欣赏人物画作为教学目标,明确而且简洁。教学流程流畅,首先,让学生讨论关于相关朝代的人或事,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其次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始终都把学生摆在首位,让他们自己去看、去说、去发现美术作品的特点。
2、教学中感觉,对于中国古代人物画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了解有限,这部分知识也相对贫乏,还好人物画贴近生活,学生大多表现出很大的热情,通过多媒体举例教学,具体指导说明,学生基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人物画,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第3课 画故事
题目
第三课 画故事
(学习活动一)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执教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绘画形象表现故事的一般方法,尝试用单幅或多幅画面的绘画形式表现故事情节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能够识别插图、组画、连环画等绘画表现形式;
能够依据文学故事选择矛盾冲突及关键情节运用连贯性的画面表现;
能够用简要文字补充说明画面
多媒体课件文本展示故事概要
第一课时:
用单幅画表现故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讲述故事与用绘画表现故事有哪些不同?怎样画故事是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我们就从《老鼠娶亲》这幅画开始。
请同学们先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作品采用了什么手法描绘这些可爱的老鼠?(拟人手法)这个故事与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联系呢?
二、理解与欣赏
赏析作品《老鼠娶亲》
1.介绍民间流传的“老鼠娶亲”故事。
相传正月初三是“老鼠娶亲”的大日子,这天晚上会听到老鼠吱吱叫的声音,为了不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在该晚都会尽量提早熄灯就寝,并且在家中的厨房或老鼠常出没的角落,撒上一些米、盐、糕饼等表示庆贺,希望与老鼠打好交道以求少一些鼠害,祈望来年有个好的收成。长期以来,有关老鼠送嫁题材的民间文学、曲艺、美术等作品遍及各地。
2.说一说作品怎样在迎亲队伍中突出新郎和新娘?(骑马、坐轿的特定角色.色彩的处理区别于其他老鼠。)
3.猫在画面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老鼠的天敌竟然无动于衷,它也不忍心搅乱这喜庆的日子。)
要点:用绘画表现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形象、时间、地点、场景,提取、归纳绘画所需的要素,提炼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或矛盾焦点来安排画面。
接下来赏析鲁迅笔下的人物——穷酸潦倒的书生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长衫是当时有身份的人的穿着,有身份的人应该坐着喝酒。)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
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
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
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
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节选鲁迅《孔乙己》
对照小说分析《孔乙己》插图,从人物刻画、场景描绘等方面人手赏析作品
《孔乙己》,帮助学生理解插图与文字的关系,为这幅插图编写简短的文字
加以补充。
归纳总结学生的分析结论:插图以绘画再现文章情节,用可视形象体现文学精神,更为形象明确。
多媒体课件
三、插图创作
建议与要求:
1.人物形象描绘:符合文学描述人物的形象特征、身份特征和时代特征。
2.情节场景描绘:符合文学描述情节中的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场景、用具物品。
3.运用所学构图知识对人物形象进行描绘。
多媒体课件
四、作业展示评述后继教学准备
1.作业展示评述。
2.布置课后学习:查找《最后的晚餐》的背景资料,写一篇赏析短文。
3.分组布置“学习活动二”的教学准备,为多幅画创作选择喜欢的故事以及形象素材。
第3课 画故事
题目
第三课 画故事
(学习活动二)
年级
八年级下 册
执教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二课时:用多幅画表现故事
一、作品欣赏
1.组画《新上海百多图》
组画:由多幅画组成系列,表现一个主题的绘画形式。特点:每个单幅独立成画;相同的题材和表现方式使画面之间形成系列。
2.连环画《山乡巨变》
连环画依据文学脚本设置情节,用多幅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连环画是集绘画、文学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艺术性。
《山乡巨变》根据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这三幅图是这个长篇故事的开头:分别交代了时间、地点、时代背景,人物出场,人物介绍。
3.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
说一说三幅不同构图的画面都给你什么感受?画家为什么用多幅不同的画面描绘同一事件的场景?谈一谈你的理解。
通过连续画面由近及远多角度的变换,展现了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像电影镜头的组合;铁索和人物构成不同构图,渲染激烈残酷的紧张气氛,讴歌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连环画《狼》
说一说这个故事。尝试分析画面中哪些元素使这四幅画连贯在一起
多媒体课件
二、多幅画创作
要点和建议:
1.用3-6幅画完成;
2.利用角色和场景构成画面的连贯性;
3.尝试各个画面的构图变化;
4.完整表现故事内容。
二、作业展示评述
1.故事表现准确完整;
2.画面的连贯性;
3.形象刻画的生动性。
第4课 视觉中的红屋顶
题目
第四课视觉中的红屋顶(学习活动一)
年级
八年级下 册
执教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赏析现代派绘画作品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造型、色彩的分析,表达对西方现代派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了解现代绘画的多种表现手法,丰富对美术的认识。
能够参照现代派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进行绘画尝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简便的绘画工具
一、导入
伟大的艺术家总是不愿因袭前人的模式,他们努力探索和寻找适合个性表现的内容和形式,追求两者的完美结合:在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20世纪部分现代派绘画作品,探索富于感染力的表现形式,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和生活。
二、作品赏析
1.简短介绍印象派绘画和画家毕沙罗,赏析(蓬图瓦兹的红屋顶》。
要点:描述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分析画面色彩的饱和度和冷暖关系:
2.简短介绍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及代表画家埃里希·赫啥尔,赏析其作品《红屋》。
要点:造型概括手法和色彩对比关系的特点;与《蓬图瓦兹的红屋顶》进行比较。
3、简短介绍法宁格和立体主义画风:赏析《塔楼》。
要点:关注画面建筑的表现手法;通过选择局部临摹体会。
4.简短介绍瓦西里·康定斯基:《街》与《蓬图瓦兹的红屋顶》的比较分析。
要点:《街》将景物概括为不同色彩对比的块面和点,《蓬图瓦兹的红屋顶》同样由色块构成,与《街》有什么不同?《街》与《塔楼》体积造型比较,其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5.引导学生分析莱热的《生动的风景》和保罗·克利的《秋天的山村》。
提示:通过体积的归纳,比较线条的平面构成。
6.对赏析过程做出评价和总结,为尝试表现活动做出提示。
作品图片
三、尝试表现
以乐器、生活用器、房屋、桥梁、船舶等学生熟悉的物象为素材,启发学生模仿自己喜爱的表现方式,选择造型简洁的实际物象通过概括、简化、变形等手法,尝试构成新的画面。
作业要求:
强调表现对物象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描摹;
强调表现手法的一致性;
强调画面的完整性;
表达一定的主题。
四、评价总结
展示学生作品,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提出以下问题:
1.你怎样理解自己使用的这种表现方式?
2.你怎样理解绘画表现中的“真实”?
五、知识拓展
发动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20世纪的美术”,了解教材中提及的艺术家生平和代表作品。
第4课 视觉中的红屋顶
题目
第四课 视觉中的红屋顶
(学习活动二)
年级
八年级下 册
执教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二课时:创作个性化绘画作品
教学目标:
能够在绘画表现中运用所学知识:
能够画出构图完整的绘画作品;
能够表现出明确的绘画主题。
媒体课件
绘画工具材料
一、导入
1.由学生代表简短介绍一位20世纪的著名艺术家。
2.交代学习任务和要求:列出本课选择表现的题材,举例提示创作方法,提
出活动要求。
二、创作表现活动—
1.归纳教材范例提供的表现形式,采用点线面体等造型基本元素和色彩知识等形式语言分析画面:
2.列举学生创意展开师生交流,提示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为学生创作表现提供工具使用方法、构图、细节处理等技术指导和建议.
三、评价总结
1.展示学生作品;
2.就知识运用、构图完整、绘画主题明确等要求展开评价环节。
四、拓展
课后思考题:
你最喜欢哪种表现形式?
人们为什么不满足于模仿自然的表现形式?
变形手法表现的自然景物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去看世界呢?
《方寸之间》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初步感受篆刻独特的美。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做事细心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体会篆刻乐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篆刻独特的美,篆刻的治印步骤及基本用刀方法,。
教学难点:
篆刻的治印过程布局和刻刀使用。
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组织听讲情绪。
二、引入新课
1、学生进行小表演导入。
2、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很出色,大家很开心。在一幅传统的中国画中,都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因此,古代文人墨客将诗、书、画、印并称四绝。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是中国绘画独有的表现方式。在诗书画印这四绝当中,你不太熟悉的是那一种。我们大多数人对印章了解就是街上的刻章店,今天,让我们从一方印章的小小方寸之间,对篆刻这门独特的艺术做个初步了解。
三、讲授新课
师: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
出示作品:古代的书画家大都以印章来标记自己的作品,经过两千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篆刻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刚刚我们看到的表演中,古代文人的印章给自己的作品作标记,版权独有,如假包换,还能协调作品的画面构图,还有“抬色”的作用。
怎样欣赏篆刻作品呢?它究竟有哪些独特的美?让我们体会篆刻之美。
章法之美:字的安排,大小,笔划疏密,形成绘画构图一般的形式美。
书法之美:篆刻不是用刀描字,如写书法,意在笔先。
金石之美:刀痕美,也称“刀味”,线条的平滑或粗糙使印面产生独特美感。
师总结:篆刻艺术是章法、书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绘画布局,又有书法笔意,更有生动的刀法。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印章种类:
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身份的象征
闲章指镌刻姓名、职官等以外的印章。一般为诗句、格言、名言警句
肖形章既可以图画的形式入印,也可以图画文字并存的形式出现,还可以抽象化的图案形式出现,内容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表现形态极其生动丰富。21教育网
印章的形式和刀法:
朱文印(印纹为红色,也称阳刻),白文印(印纹为白色,也称阴刻)。
刀法:
切刀法:一刀切入,向后运刀,形成一侧平滑、一侧粗糙的长线条。
冲刀法:向前推进,形成两侧粗糙的短线条。
激趣:
小小方寸之间,竟然有那么多学问,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太想试一试了,我们就体验体验运刀的快乐吧,请看大屏幕,课堂练习。
四、布置活动内容
临摹肖形章一枚,初步体会篆刻乐趣。
篆刻的步骤:
画稿、镌刻、修改完善、钤印
五、作品展示
展析学生作品,指出主要问题:布局、刀法、美感。
第6课 变废为宝
课题
变废为宝
课型
新授
共 2 节,本节是 1 节
教学
目标
能够运用废弃材料进行平面拼贴与立体组构练习,能够关注并记录生活中
的废弃物的特征,以纸质材料为主创作一件二维、平面的艺术作品。关注
环保、资源回收等社会问题。
教学
重点
装饰画的特点的把握,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装饰画
教学
难点
动手制作过程中对比、变化、和谐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教 学 程 序
教学调控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心灵手巧的叔叔阿姨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工艺品,日用品(幻灯片放映实物花篮、杯垫、笔筒等)那你们知道用废弃物制成有利用价值的物品的事吗?请说一说.
老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像用可乐瓶做花篮、IC卡做笔筒、这些利用废弃物制成的有利用价值的物品我们就叫“变废为宝”。
板书课题:变废为宝。
二、基本知识
师:“变废为宝”是什么意思?
生:指两名学生回答:把废品变成有用的物品,就叫“变废为宝”。
师:答得非常好。有两位小同学也很会利用废弃物,【出示连环画】请同学们看四幅连环画中的两位小朋友是谁要变废为宝,又是怎样“变废为宝”的,这就是本次写话要求〖看图写话. 变废为宝〗(板书)书中还有文字要求,请同学们快速把书翻到89页,自读本次写话要求,然后请同学们来汇报。
生:本次写话要求:副板书 ① 仔细观察画面。〖观察〗? ② 想清“变废为宝”的经过。〖构思〗? ③ 把“变废为宝”的事写下来。〖写话〗
师:本次写话要求我们已经明确了,下面我们就按要求首先来仔细观察画面。
三、发展阶段
师:首先请同学们给图上的两位下朋友们分别起一个你喜欢的名字,老师给端盘子的小朋友起个名字叫小明,另一个小男孩叫小刚,你呢?想给他们起个什么名字,请举手说。
师:同学们这是一组连环画,观察时要有顺序,抓重点,前后联系地去观察。(师指画)看这是1-2-3-4四幅连环画,一要按照连环画的顺序去观察,二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去思考。
师:好,下面我们就抓住每幅图上的重点来观察:比如观察第一、二幅图: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小刚和小明在干什么呢?表情怎么样?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生:完整讲述图1、的内容。〖盘子打碎〗
师:下面请大家按照老师知道同学们观察前两幅图的方法,抓重点观察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方法来观察第2、3、幅图,并结合第4幅图合理想像两位小同学怎样把破碎的盘子变废为宝的?我们分小组合作交流,大胆练说,也可以表演说,形式不限。(教师巡回指导)
生:汇报(每组选一名代表说)〖别扔—变〗
师:看到这两位同学的做法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多好的创意呀!他们真是一对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每幅图的意思我们都能说下来了。下面我们把这四幅图联起来完整地说一遍。要求:努力说连贯、说通顺、语速适中 ,表述清楚。
生:指名(2-3名)师生评价。
四、提高阶段
要求:将变废为宝的经过写清楚,特别注意讲任务的举止、神态、语言乃至内心活动较具体的写出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写得非常好,看文中的两位小朋友利用碎盘子做成了一件美丽的工艺品,你们想不想动动小手来变废为宝?好,回家以后没人动手做一个小制作并加以说明,下周一我们一起来评评谁做得好,评出最佳创意奖。
第6课 变废为宝
课题
变废为宝
课型
新授
共 2 节,本节是 2节
教学
目标
了解废弃物造型艺术的神奇之处,体验创造的乐趣。通过欣赏各种废弃物
组合的有趣的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表现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生
活情趣。
教学
重点
利用废弃物设计制作有一定情趣的造型作品。
教学
难点
根据废弃物的不同材料,选择合理的设计、创作方法。
教 学 程 序
教学调控
一、导入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整理不同的废旧材料,将材料进行分类(能说出不同类别中的一些具体的物品。比如卡纸,绉纸等)。
教师:同学们带来的材料真不少!老师给每组同学带来了一件礼物,大家在抽屉里找一找是什么样的礼物(课前师在每一小组里安放一件废弃物造型的礼品)
二、基本知识
它们用什么材料?怎样组合起来的?(把作品进行分解,多角度、多思路展示,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
三、发展阶段
讨论一下废弃物的加工方法,(工具:剪刀,胶水,钳子……)
师简单示范(剪、接、扎、粘、饰……等技法)学生补充
师小结:看,一些废弃物,经过咱们动脑动手,转眼变成了一件小小的工艺品!今天这堂课我们也要运用这些方法,把我们带来的材料好好变一变。
板书揭题:废弃物造型
四、提高阶段
师出示课件:1、优秀学生作品欣赏。
2、欣赏大师作品
要求:A、仔细观察他们是用什么材料?怎样组合起来的?(把作品进行分解,多角度、多思路展示,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
B、觉得作品的哪个方面吸引你?
看废弃物想象这是什么?(通过现成的废弃物思考想象,利用物品原有样子进行想象。)
教师小结:巧妙应用废弃物材质特性进行夸张、变形。
1、组内讨论:收集的废弃物能加工成怎样的作品
2、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评议,展示作品。
1、学生作品交流,进行介绍,相互评议
2、集中展示: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和材料能够表现,正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废弃物造型。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积极动手动脑,就能创作出更多有特色的艺术作品。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能应用废弃物制作其他有趣的艺术品,来美化自己的房间。
课后整理:指导学生收拾好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课堂小结
第7课 我喜爱的书
课题
我喜爱的书
课型
新授
共 2 节,本节是 1 节
教学
目标
了解封面设计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语言去感受、欣赏封面艺术。
融美术字与图形于一体,强调字体与图形的排版设计。提高设计与生活实际密切关系
的认识。大胆设想,运用构图、色彩、图案等知识,设计出比较完美、个性的封面。
教学
重点
运用以前学习的美术知识,将构图、色彩、图案、美术字等知识综合运用构成的视觉
形象。
教学
难点
字体与排版都要体现书籍内容的情感,作品能体现个性,力求创新。
教 学 程 序
教学调控
一、导入
1、 你去书店买书、图书馆借书时,首先注意书的什么?为什么?
2、 出示几册书籍(古籍书、儿童读物、杂志、画集),并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提问:这些书的封面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本书?为什么?
由此引出:一本书不仅仅有好看的内容,还要有好看的封面设计,这样才能给读者有较深的印象,那么怎样来设计一本好的封面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我喜爱的书——封面设计》
二、基本知识
1、结合课本24页图例提问:除了教科书,你们还了解哪些内容的书籍?请同学回答书籍的大致分类。
教师归纳总结:书籍的内容很多一般分为社会科学类、科学技术类、文学艺术类、休闲百科类、儿童读物类、期刊杂志类等。
电脑依次出示各内容的书让学生欣赏
2、实物投影一本较厚的书,进行观察分析,你看到了书的哪几个部分?
(封面、书脊、封底、书芯、衬页、扉页)
提问:[1]书籍的封面有什么作用?(保护书页,宣传作用,欣赏收藏价值)
[2] 封面设计时应设计哪几部分?为什么?(封面、书脊、封底)
三、发展阶段
1、电脑出示书籍封面的画面,让学生观察书的封面上有些什么?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封面,犹如人的脸面各不相同,究竟封面上有些什么呢? (文字和图画)(书名、作者、出版社、书的性质和内容相符的图像)
教师总结:文字、色彩和图形构成封面设计三大要素。下面我们就和大家来分别研究一下这三大要素:
A、文字。书籍的封面要有明确的表意功能,而且还有审美功能,在设计时把文字以点、线、面来进行排列,书名较大可以处理成面,一定要醒目、大方;作者名字少,也较小,所以把它处理成点;出版社字较多较长,一般排成一行,所以当成线来处理,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和位置要精心设计。
B、图像。让学生观察欣赏封面的图像,分析是用什么技法绘制的。多媒体展示欣赏《日记本封面设计》作品 教师总结:图像要与书籍内容有关,使封面更加生动、美观。
C、颜色。任何封面总有一种颜色占主导地位,要能反映出书的某些性质和特点。
电脑展示封面设计的修改稿
2、封面设计步骤:
(1) 构思立意
(2) 确定封面的规格、定位图形及文字的位置
(3) 图形的设色或制作,可以用笔直接画和设色,也可以运用学过的镂刻版画的技法上色,甚至可用有色纸剪贴?
(4)上颜色
四、提高阶段
作业要求:(1) 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一本你们共同喜爱的书的封面。
(2) 图形装饰、文字突出、颜色鲜明。
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设计练习,增强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教师作巡回指导。
作品讲评、小结
实物展示学生设计的作品,同学自评、互评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
通过大家的努力和精心制作,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发挥了创造精神。学会了用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评价作品、创造作品,感受到了封面设计的艺术。
第7课 我喜爱的书
课题
我喜爱的书
课型
新授
共 2 节,本节是 2 节
教学
目标
能够在调查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对书籍封面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能够初步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和方法。
能够把文字图形作为一种独立的设计元素,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
教学
重点
能够把文字图形作为一种独立的设计元素,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
教学
难点
能够初步掌握书籍封面版式设计的要求和方法。
能够把文字图形作为一种。
教 学 程 序
教学调控
一、导入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工具的准备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书籍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引导学生围绕形态创新书籍展开讨论。
二、基本知识
1、展示一组中外书籍封面。
分析一组以文字元素为主设计的中外书籍封面。运用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分析。
2、回顾上课时学生练习的情况,教师针对学生版式设计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3、布置学习活动和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尝试把文字看为主要设计元素,根据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对原有书籍封面进行再设计。
提倡选择水彩笔、蜡笔等简单易行的绘制工具,探索剪、贴、镂空、拓印等省时、实用的表现技巧。
英文及其他文字符号也都属于文字图形设计元素。
提倡先设计几个创意草图,比较后再选择确定其中一个加工改善,完成正稿设计与制作。?
三、发展阶段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辅导。
教师的引导侧重强化学习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探索封面设计。?
四、提高阶段
1、作业展示与评价。
2、学生介绍对比原有书籍的设计,分组进行评价,评出本组最佳设计作品的特点,指出不足。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