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
题
故
都
的
秋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2、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3、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重难点
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课时1【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饱尝(cháng)
赏(shǎng)玩
领略(luè)
疏疏落落(lào)
B.陪衬(chèn)
落蕊(ruǐ)
颓废(tuí)
混混沌沌(dùn)
C.譬如(bì)
幽远(yōu)
萧索(suǒ)
潭柘寺(zhè)
D.廿(niàn)四桥
房檩(lǐn)
点缀(zhuì)
一椽破屋
(yuán)
2、依次填人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_______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②秋蝉的___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③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_________的感触来的。
A.领略
衰弱
萧索
B.领会
衰落
萧索
C.领略
衰落
萧条
D.领会
衰弱
萧条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二、阅读引导
问题1、文章标题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和描写的内容,而在文章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概括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特点。
问题2、最后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
质疑1
质疑2
我的疑问:
【探究案】
探究一:
为什么题目不叫“北平的秋”而要为“故都的秋”?
探究二:
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于南国之秋,有让他难以割舍、忘怀的地方,是哪些秋景让作者如此牵肠挂肚呢?这些秋景的特点是什么?
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编写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
题
故
都
的
秋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2、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3、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重难点
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课时2【训练案】(或等拓展)
一、综合训练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报
秋
宗
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
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2个字)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便”字和五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的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二.构建知识体系:(我的体会)
《故都的秋》导学案答案
【预习案】
一
基础知识:1、B
2、A
3、C
二
阅读引导:
1、明确:没有。还写到了南国之秋。
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2、最后一段为全文总结,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探究案】
探究一:探究1、明确:用“故都”一词,更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使作者笔下的秋天更有
强烈的主观感彩。而“北
平之秋”这个题目比较客观、平淡,感情不浓烈。
(“故”是“原来的、旧的”,“故都”是“原来的、旧的都城”,更有一层,“故都”仿佛“故乡”,作者出生浙江富阳,长期在各地游历、漂泊,北平本不是他的“故乡”,却给了“故乡”般的感受。这是身体或者说是踪迹的回归,更是一
种精神的眷恋和归来。)
探究二:
清晨庭院景(色)
槐树的落蕊(形)
五幅秋景图
秋蝉的残声(声)
总特点“清、静、悲凉”
秋雨话秋凉(味)
秋树的奇景(实)
【训练案】
1、B
2、1(1)惊叹光阴飞逝。(2)自己还没有收获。
2照应前文,衬托玉簪花的顽强。
3便字连用,表现了时间流逝的飞快及紧迫性,表现出心中的焦躁。
领取连用,又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释然,也与前文照应。
4、B、
D
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编写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